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了,色蕴里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然后色声香味触。色有多少?显色形色。显色又哪么?青黄赤白。形色有长、短、高下、正、不正等等,还有这个表色,行动的样子,这些都是越来越广、越来越广的。

  那么,你这个文的体裁知道之后,你学起来“自然文意清晰,毫无难事”,那么,它的文字你看得很清楚,一点也不困难了。

  “须知初学似格不相入者”,应该要知道,初学的人,看了法相书,格格不相入的,就像那个人看了“赶快退,这个东西我吃不消了”,打败仗了,逃避了,逃小庙去了。这个“格不相入”,这什么原因呢?“以未习惯之故”,实际上,没有习惯,你没有这个习惯,你法相没有学过,没有这个习惯,习惯之后就会容易的。所以说,既然不习惯,也要使他习惯,怎么习惯呢?念、念、念,每天念,每天念。

  我们每天早上为什么念那个《上师供》,天天念,干什么?不习惯。里边很多道理我们没有办法用出来,天天念,天天念念念。略戒天天念了,比丘有那么多戒天天念,天天念,念到后来你熟了。这一条,犯什么戒,不能做;那一条,什么,不能做。 《上师供》里边六度四摄八万四千都在里边,菩提心什么都在里边,那碰到事情之后才能够起作用了。你如果不天天念的话,碰到事情来了,“这个上师供里有的?我还不知道了。”这好糟糕了,你《上师供》根本没有学。

  那么,这里就是说,你如果格格不相入呢,这是知道,并不是你笨,也不是说你根器跟法相两个不合,一定要念佛才合,是什么呢?不习惯。不习惯的对治方法就是念、读,这个很简单,有方法的,你不用你没有办法了。你如果要听话的话,天天念嘛。

  “若读熟后”,读得来飞熟,什么叫读呢?多闻,闻持了。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多闻弟子,什么什么,都讃叹多闻的。闻了之后要持,不要忘记,闻了,耳朵进去,那个出来,那个进去……你闻一百年也没有用的,闻了之后要持,要把它抓住了。“自然迎刃而解”,那呢,你自然迎刃而解,那就很解决了,马上就解决问题的。那么“读者须有忍耐功夫”,不要急躁了,你现在学不会,忍耐一点,耐心一点。我们说忍辱第一道,出家人你不忍辱的话,什么都要忍,这个念书的学法相也得忍一下。“故忍波罗蜜多中有“谛察法忍””,什么叫谛察法忍?忍波罗蜜多里边有很多忍,包括很多,有一个叫谛察法忍,仔细研究法,不好懂的法,把它搞清楚,谛察法忍,这个法是一个忍。你说你要成佛,你忍都不想修,你成个什么佛呢?这个自己问问自己,就知道毛病在哪里。

  我们说学法,主要是对治自己毛病的,你如果学了法之后,不把毛病对治好,专门是从自己的我执出发来打主意的话,你一辈子学不好法的。那么,我们现在这个法,你就是说你学不进去,学不进去,你追原因,为什么学不进?主要是你不熟悉、不习惯。那么,如何习惯,多念多读,你把它读下来、背下来,然后你自然会懂起来。我们西藏的,我们汉地也有,小孩子,汉地人进蒙馆,四书五经一大堆,这个老师就叫你背,管你懂不懂,这个字是念什么,这个背背背,背不下来,那么厚的红木的尺,“啪啪啪”打,打得手打肿了,还要背。背了之后,然后一大堆四书里边抽一本,这一段你背下来,背不下,“啪啪啪”又打。打了怎么样?后来就考状元了,做宰相了。这个本事哪里来的?就是打出来的。

  西藏的小喇嘛,《俱舍论 》、什么《现观庄严论》的颂,背背背,你懂不懂没有关系,背,背下再说,然后再给你讲。好了,怎么?拉然巴格西,最高的特级格西给你考上了,为什么?背出来的。那么,修行,你这些法相都背下了,你修行之后,什么问题来了,自己解决了,不要去求人家了。这个都是自己学修的方法了。那么,学了之后我们要用,不要是不用,那么再好的法……

  我们说过去有一个,我们中国一个公案,一个小孩子懒得很,他就是不肯烧饭的,什么事情不爱做的。那么,他一个母亲,父母要出去了,她知道他懒,就做了一个饼,免得他烧饭了,一串饼,他拿碗去盛,他也懒得盛,一串饼用绳子串起来,把它挂在颈项上,大概出去五天,五天的饼都做好,那你总放心了,回来总不会饿死了。结果回来一看,饿死了。怎么了?就在嘴下边那个饼吃了,旁边那个饼拉过来吃都不愿意动一下,情愿饿死。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里不想学法的人,懒得来那个样子,一点功夫都不肯用,自己要饿死了,情愿饿,这个手把在旁边那个饼拿过来吃一吃,不动,懒。这个当然是一个公案,是寓言了,实际上我们把这个道理,把我们实际的行动配合上去,就是这个情况。你要下点功夫了,不要太懒了。懒狠了之后就自己饿死了,那么,好了,时间到了。

  

  第二讲

  

  (2A)今天我们还是把昨天继续下去。本来是要提问的,那么,提问呢,时间还是很紧张。现在宗大师生日快到了,我们有人提出来,就是说《百法明门论》,本来我们是补充《五蕴论》的少部分,有人提呢,最好是全部讲。那么,我看了一下,全部讲也好,因为跟《五蕴论》的一些注解可以互相补充,那么,还有一点,就是文字极好。有一些他们如果文字基础差的,可以把这个当古文来念,多念几徧,这个古文的基础就会增长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把这个范老居士的一些法相书的研究方法,“读法之二”。

  昨天我们“读法之一”讲了,就是说,我们法相的这个书呢,词,难度一般说是比较高,什么原因?就是不习惯。我们平时都是我们生活上的事情,对佛的法相是没有去跟它接触过。那么,这一类的是术语,就是专门名词,我们说做医生的,他有很多专门名词,做工程师的,也有很多专门名词。这些名词我们外行是听不懂的,那么,佛教也很多专门名词,外行也听不懂的。所以说是难懂了。那么,做了内行就懂了,所以说,你多学会懂,所以他昨天的总结——不要怕难,就是要习惯。怎么能习惯?多读。再一个,给大家说一个,要有忍耐的功夫,自己要有坚持的功夫。一下子不能懂呢,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了,所以坚持到底成功就会来。如果中间退掉,功夫也就进不去了。

  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那个时候呢,广济茅棚有位老法师,讲《华严经》,讲得很仔细,《华严经》是八十卷,讲了三年。这个情况也一样,第一年讲的时候、开始讲的时候,满座;那么,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就少了。最后圆满的那一天,一个人,只有一个居士来听。那么,这个法师讲完了,讲完了就对那个居士说了,他说:“这部《华严经》是难懂,一般的根器不好是听不到,我花了三年功夫,总算培养一个人出来了,总算你听满了。”结果那个居士他说:“哎呀。”他马上磕头求忏悔,他说:“我没有懂,我一句也不懂。”他这个法师就奇怪了,他说:“你怎么一句也不懂呢?”他说:“我是听不懂,就是我对《华严经》有信心,我感到你要讲《华严经》,我要作个种子也好,我就坚持到底。”那个法师就:“好,你既然有信心,那么,你不懂呢,我教你个办法,拜《华严经》 。”一个字一个字拜,拜了三年,开悟了。他懂了,就是他虽然不是大悟,总是《华严经》能够理解了。那就是坚持下去,总会有个入处了。你要中间退掉呢,就完了,没有了。所以要忍耐的功夫。下边是“读法第二”。

  

  读法之二

  凡读法相佛典,须用纯洁的心,即是扫除一切成见,自己作无知无识的人。然后翻开书来,看一字读一句,如初识字,初读书,把它记在心中,一徧一徧的读到烂熟,然后依文解义。

  “凡读法相佛典”——佛的书,这个跟读《菩提道次第》一样的,不要有成见,你自己有成见了,这个事“我”认为这样子的,那么,你把这个经里的文呢,你领受不下去的,还是根据你原来的思想来作注解。

  我们说要学佛,你自己有一个知见的话,学的不是佛了,学的是“我”。所以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再三地强调,日常法师也再三强调,不要学我,要学佛。那么,要学佛的话,听经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成见扫掉,自己不要带一点点主观色彩的东西。然后才能够把佛的东西听得进去,否则的话,听了东西都是跟你一样的,就是跟上海那个气功师一样。江味农的《金刚经》注解出来了,大家很高兴,很多人去请,他也请了一部。我说:“你请了一部《金刚经》,很好,你好好研究。”我说:“这个道理很深,你们恐怕一时还不一定能达得到。”他说:“这个道理不深,我们都懂。”我说:“懂了,跟你自己那个气功是不是一样的?”他说:“一模一样的。”你看这样子,他根本没有懂《金刚经》。还是他气功师一套,把《金刚经》跟他气功一模一样的,这个哪里还是是《金刚经》?所以说,我们学佛经、学论,你如果心跟论是岔开的,那你根本就学不进去的。

  我们最简单的、最近的例,有一位他说要一个人单住去了,住小庙去了。他说:“我要把《菩提道次第》好好地学一道。”这个话,你说啥东西嘛?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叫你依止善知识,你离开了善知识去好好学菩提道次第,你这个不是笑话吗?你学啥东西呢?离第一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这一步都没有了,第一步就错了,你还错到哪里去,还哪一步会走对呢?所以,这个凭自己的设想来做事情呢,往往走的路就是很好笑的路。

  那么,在前隔没有几天,有一个什么外地的法师,紧张得很,打电话来一定要叫我们想办法,什么?一个年轻的,一个小和尚,山上去住茅棚,疯掉了。没有方法嘛,你自己去蛮干,所以像这样,这个例子也讲了不晓得多少了,可是要蒙了眼睛,还是要朝这些路去走。像这样的人,佛恐怕也救不了,没有办法了。以自己为师,那么,你怎么救呢?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就要把自己拿开,你自己是个凡夫,人家至少有学了一段时间的经历,总…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