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你多一点。你不要听人家的,要听自己的,你什么都没有学,你学、你听那个烦恼的话,那怎么能上路呢?所以这些很可怜很可怜的事情。如果不着魔,就浪费一辈子;着了魔,那就不好说了,那是没有救的。
所以我们在学法的时候,把自己成见要扫除,这个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困难,总是带自己的色彩来看问题。好象这些都是我的意见一样的,怎么会一样呢?如果你的意见跟经上一样的,那已经你成佛了,佛的话都跟你一样的,你还不是成佛了?不一样的。不一样,怎么办呢?把自己的改掉,把佛的经上的接受下来,这才是修行,转依了,我们以前依的是烦恼,现在要依的是法,这个叫转依,依转过来了,如果你不转依的话,永远依了烦恼的话,阿罗汉也成不了,人天都难说,可能是三恶道的果。所以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就不要把自己的知见拿出来,自己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一张白纸,然后佛的话印上来,一个一个清清楚楚,这个跟菩提道次第的一模一样的。范老居士虽然不是学菩提道次第的人,但是学佛的人,听经、看书的知识、知见是一样的。自己要一点成见也没有,都扫干净。
“然后翻开书来,看一字读一句,如初识字。”好象小孩子才识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下去。
“初读书,把它记在心中,一徧一徧的读到烂熟,然后依文解意。”就是多读,先要多读。我们说,西藏的小喇嘛,他们一进庙就是背书,不要说西藏小喇嘛了,就是南无寺的喇嘛,一样的,一进去就是堪布给你讲一段,明天就背一段,今天讲一段,明天就背一段。要背得滚瓜烂熟。背得怎么样?他们都是讲的仪轨。要背到怎么呢?念经的时候不带书的,他们念经不能用书的。除了举腔的拿一本书,其他的人都是没有书的,那么,你说念什么五大金刚也好,什么烧护摩也好,各式各样的仪轨全部要背下来。这样,你才是有将来你讲这个里边的意思的时候,才能够领会。如果你夹生了、不熟的,这个样子去学呢,也学不好的了。所以,第一个强调是不要有成见,然后要多读。
佛典句义,因中文句读或不易清辨,故须看注解,明了其义,纔能清晰。如《五蕴论》云:“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若看《广五蕴论》,便知是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属于无见无对的色法也。故此二论,读时并看,有此略彼详之益。
“佛典句义,因中文句读或不易清辨”,我们汉字、汉文的句读——就是标点,是很含糊的,没有什么分号、逗号、句号,没有的,就是一个圆圈圈,什么话都是一个圆圈圈,那么,这个圆圈圈有的时候还点错的,因为这个古代的刻板,校对的人不一定很仔细,也有点错的,就像我们《百法明门论》里边,这个是现代人的,杨仁山他们,欧阳竟无,他们办的金陵刻经处是校对最好的,但就在这个《百法明门论》里边,也有好几个标点错了的。所以,那么,你这个看起来就不清楚了。那么,把注解对照一看,他的句哪里该断,自然会明了。所以要看注解,“明了其意,才能清晰”,标点才能好知道。
“如《五蕴论》云,“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这是引《五蕴论》,他说五蕴,什么叫无表色呢?““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这一句话,连了一大串来的,没有标点的。那么,古代的人一看就懂,现在的人,看了就要误会了,有表业三摩地里边产生的色,那么,这个就要误会了,标点点不清楚了。但是你把《广五蕴论》的注解一看,他就它怎么说呢?是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这两种色都属于无见无对,那么,这个就清楚了。有表业下边要点一点,三摩地所生的色,有表业所生的色,所生色要两用,既用在三摩地后头,也有了有表业后头。然后这个标点才是对头了6。所以把意思看懂了,标点也点得下来。
我们经常有人问的,那个时候,我在上海社科院里边,因为文革的时候,为了生活,去那边搞了一段时间。他们知道我学《俱舍》的,他:“《俱舍》的那个古代的文字的标点你点得下来?”好象是很困难的事情。我说:“这有什么点不下来?”这个,你只要学过几部论呢,这个标点很容易点下来了。玄奘法师的翻译跟他的弟子的注解,很容易点标点。基本上四个字一句,你去看好了。除非有些地方六个字一句,都四、六一句的,大部分是四个字一句的,所以非常好点的。
那么,“故此二论,读时并看,有此略彼详之益”,这个就对照注解了,有好处。
佛典中用字,有性业、因果、能所等,皆对待为用。举一可以知二,即举此可以知彼。如云“以……为性”,即有“以……为业”相对,或省略之,此即《五蕴论》与《广论》之比较也。再如云“所触”即有“能触”,能为主动,所为被动。大概心法为主动,亦为被动,色法唯是被动而非主动。然又可作似主动者乃助动,而非真主动。“因果”关系亦犹“能所”,如能生为因,所生为果;能造为因,所造为果。论云“所触一分”者,所触对能触而言,色法为所触,心法为能触。云所触者,别于心法中之触心所也,然身根虽是色法,亦有助动之用,故又是能触,触处为色法,故唯为所触也。云“一分”者别于四大种之能造色,盖四大种亦是所触法,除此外指四大所造色乃是一分,故云“一分”也。此义虽见《杂集论述记》,然《广论》中云“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可知论说十一种触法中,一分为所造触之七种,一分为能造触之四种,能细心读之,亦得了解耳。此等论所说色法心法等,应作科学书读,不可作议论小说读,盖所说即人生宇宙之原质,乃现实之根据,不同空泛寓言也。
“佛典中用字”(这个标点有错了,“有性业”是一对,“因果”是一对,这个分号应当在“业”后头,“果”后头,“能所”一对,“性”不能两点了,要 “业”、“性”一个逗号了。)“性业、因果、能所等,皆对待为用”,这是互相对待的。“举一可以知二”,你举出了业就知道性,说了因就知道果,说了能就知道有所。所以举一反三了,这个自己应当是说了一个就能够知道第二个。
“如云“以……为性””,决定后头“以……为业”,如果他这个“以……为业”不说的话,你自己也可以想到还有一个业在后头,略掉了没有说,这是相对的。“或省略之,此即《五蕴论》与《广论》之比较也”,或者《五蕴》里省掉的,广的里边就把它标出来了。
“再如云“所触”即有“能触”,能为主动,所为被动。”那么,这个能所的问题,他也提出来了。
我们这里有的人他始终搞不懂能所的问题,以为能总是主要的。对了,动,能动是主要的,能是主动的,所是被动的。但是,看是什么动,依靠这个动,那所依是主了,能依就是附带的了。所以要看后头那个字,前面那个,它是“能”是主,“所”是被动了,但是你看后边那个字,还要两个字合拢来才能决定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总地来说,心所法一般是能动,能看、能觉、能听,但是也可以被动,你这个说话的人,也可以给人家做对象。我就看你这个人,我看你在说话,这个也可以作被动。那么,色法都是被动,不是主的,有的时候也可以主动,但是,不是真正的主动,是助动,就是眼根了。能看的是眼识,但是眼根也是能看,它是帮了眼识在看,所以说,也是“能”,能看了,眼识眼根都是能看,所看的是色境。但是,这个眼根的能看跟眼识的能看又差一点点,一个主一个助。下边就是说,“而非真主动”。
因果关系跟能所一样,能生的是因,所生的是果。因果是由因生果了,那么,因当然能生了,所生的是果了。能造的是因,四大种,能造色是因,所造色是果。
“论云“所触一分””,这个问题也是经常有人问的,触的境里边有一分,它是所造色,还有一分是能造色。所触对能触而言。那么,这里说所触,那么,是对能触,有所触绝对有能触。能触是什么?能触是身识、身根,所触就是那个境——四大还有轻、重、涩、滑、冷、饥、渴,那这些是所触。但是所触里边,一部分是能造,一部分是所造,所以所触要分两分。色法是所触,心法是能触。“云所触者,别于心法中之触心所也。”心法里边有一个触心所,这是主动的,我们说这个触,你如果不说能所的话,两个要混淆,所以要说个所触,所触就是色法。“然身根虽是色法,亦有助动之用。”身根,也是能触。它虽然是色法,它是能触,因为它是帮了这个身识的。“触处为色法,故唯为所触也。”
那么,再说“一分”,四大种也是所触,但是能造,那么,它另外一部分就是所造。“盖四大种亦是所触法”,除此以外,四大种所造的色,这么是一分。这个我们都学过了,大概问题不大了,就念过算数,“故云“一分”也。此义虽见《杂集论述记》”,《杂集论述记》把它讲得很清楚,但是《广五蕴论》里边也讲了。《广五蕴论》里边说的,“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七种造触,就是轻、重、涩、滑、冷、饥、渴,这个讲完了,再加上前面能造的四大,这个所触一共有十一个。这是《广五蕴论》也给你讲了,“可知论说十一种触法中”,一部分所造的触,一分为能造的四大种,“一分为所造触之七种”,那是轻、重、涩、滑、冷、饥、渴,那么,另一分,能造的四种——四大种。“能细心读之,亦得了解耳。”你要是仔细地慢慢(读),就是一徧不行的,你是这一徧看不懂,再看两徧,两徧、三徧、四徧、五徧,念个十徧八徧的话,意思也出来了。
所以,“此等论所说色法心法等,应作科学书读”,那么,这里我们说的这个色法心法,念这些书当科学来读,就当自然科学一样,都讲宇宙的真理了。不要看小说书,看过算数。我们看小说,就是看一个大概,仔细地把每一个字去咬它的文字,不会的。我们小孩子的时候,古代的那些小说,《济公传》…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