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东西,基本上都看过了,那是很小的时候看的,十岁左右看的。那古文很深,你说你每个文字都讲得下来?不见得。就是看的时候意思抓到了,好了,看过去,算数了,我知道了,就是关公、刘备啥东西,都知道了。但是,你这个马马虎虎看的,大概知道一些就算了。那么,学这个法相的书,却不能这样子学了。这样子马马虎虎学的呢,人家问你,你是马马虎虎知道,说起来呢,就人家问你一个问题,你马马虎虎回答也不行了。人家问你个为什么,你就将了个军了,舌头也打疙瘩了,不会说话了,这个不能马虎的。因为我们佛教里说的、经里说的、那个论里所说的,就是人生、宇宙的原则,万法,宇宙人生的那些最基础的那些东西。“乃现实之根据”,就是现在摆了一切法的它的一个根据,也是元素、原子之类的东西。“不同空泛寓言”,不是小说里边孙悟空、猪八戒编一套就可以了,你大概知道这些,你看到笑、高兴就完了。

  我记得我们小孩子看《济公传》的时候,看到后来,自己会笑了。为什么?里边都非常可笑的话,很多很多,像我就记得有一个,济公跑到树林里去看见一个人上吊,苦得很,上吊,济公他也来上吊,“我也苦得很,我也上吊”,把绳子一棵树上一跨,吊上去了,吊上去什么,吊了后脑,不是吊在颈项里,吊在后颈,吊不死的,挂在那里。像这一类很多,这个看过算数了,不需要仔细研究。那这个佛经里就不是这些东西了。

  

  蕴处界依小乘经论式,百法依大乘经论式。可见大小乘论之异同,而有以识大小乘之进退。

  那么,下边就是说,蕴处界是三科,它本来是原始佛教的、根本乘里的经论(这里讲小乘我们要避免小乘两个字),百法是发展的,后来发展的,瑜伽的经论的形式,那么,这就是原始的跟发展的这个经论的形式的差别,也可以从这两部论里边看出来。那么,所以“有以识大小乘之进退”,就是说,原始的佛教或者部派佛学,跟后来发展的,瑜伽或者是中观,它里边有不同之处。那么,这个瑜伽跟原始佛教的部派佛教的差别,就在《五蕴论》跟《百法明门论》里边,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迹出来。

  那么,这是研究佛教的人,他要追源,就是这样子去看。我们记得台湾一个印顺法师,作了一本《唯识学探源》,他就把唯识学的根源追溯到原始佛教里边去。在原始佛教里边很多有包含唯识的——初级的说都含在里边,那就没有发挥出来,那么,后来的人,就把它发挥出来,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派。这是研究佛教的进展的那些、发展的那些,才看这些,我们才开始也用不到那么高的深度。

  

  世人对于万法亦有种种名词,但从世人妄想习气中流出,故但能为世法之业因,而不能为出世之业因。佛典中所有名词乃从大觉者净智法界中流出,故能为出世因,而非堕于世间也。故学者须将名词句义一一视为新知识而接受之,须用专门名词,而后可与科学家谈论。读佛经论(尤其是法相学)依文解义,方可契入,此文乃是佛法而非世文,故不可不依,若不依文,何能如法解义。读论烂熟,将佛法文义,装满胸中,自然作意吐言,皆是佛法,此即闻慧成就,乃学佛之初步资粮,乌可忽诸。

  “世人对于万法亦有种种名词”,那么,就是说这个专门名词,就是佛教的法相是必须学的。我们世间上的人,对一切法,都有名词的,但是这些名词是从“妄想习气中流出”,从烦恼里流出来的。你去学这些名词,只能做世间造业的因,作世间的因,有漏的因,不能出世间的,不能无漏的。“而不能为出世之业因。”

  “佛典中所有名词乃从大觉者净智法界中流出”,佛经里的名词是释迦牟尼佛——大觉,他从清净的法界的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那就是无漏种子了。所以说,印光法师经常说:金刚种子只要你一下子种下去之后,总有一天要破腹而出。就是说把你一个业障的身体要破掉,这个金刚种子还要长,要长出来。那就是说金刚种子下去之后,总有一天要成熟、成果的,那么,现在我们学法相呢,就把金刚种子种下去了。“故能为出世因”,所以这个东西是出世的因。

  那么,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转依。什么叫转依呢?依,平时我们说思想,都是想那些世间法——烦恼。那么,我们现在学法相之后呢,就把思想转到佛的清净法界等流的法相名词上去了,那就是依靠无漏的种子去了。那是转了、转了之后,越转越多的话,有漏的越来越少,无漏越来越多,后果是什么?当然是证果证道的事情了。所以说,开始的时候要转这个依,我们依靠烦恼的心要把它转过来,依靠法相的无漏种子。我们听说一个赠送处有一位工作人员,他在开发票的时候也想着十二处、十八界,这个好不好?很好。当然不要开错了,开错了是业务上有误失。就是说能够把这些十二处、十八界、五蕴,有为、有漏,这个思想充到思想里边去,就把那些有漏法排掉了,这就是转依了。

  我们经常去思考这些问题,就会把有漏的——什么世间上吃、享受、五欲、财色名食睡了,这些东西就慢慢排掉了,这个也不很花精神。我们有经验的人就会知道,你,当你兴趣蓬勃地在研究佛经的时候,一切世间的引诱东西、什么打麻将了什么东西,你都自己甩掉了,不要去搞了,不想搞了。没有时间去搞那些,就欢喜看书了。我们这里有一个居士写信给我,他说:我在这里学法,学了很多法很高兴,回到家里去了,到社会环境去了,人家说我这个人很奇怪——话也不多说,一天到晚看书,要么坐在那里,他们以为坐了呆呆地坐,实际他在打坐或者念咒。那么,就是跟人家不一样了。这些不一样呢,但是你不要——因为你在家身份,不要跟人家顶起来——人家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你搞这些很好,如果人家在办公,你在办公室里,这样坐在哪里,那就怪了,你工作就搞不好了。那么,要看场合,什么场合你做什么的事情。这个呢,各人各人的业报也有关系,也是各人环境不同的。

  我以前,在没有出家之前,也干过会计,那时候,我是出名的佛教徒,大家都知道。我在会计的办公室里边,当我会计事情干好了,我把经拿出来腿子盘起来念经了,人家看了不怪——“他是佛教徒,他也没有耽搁工作,他的工作完成了,你去念去好了。”没有人管你。那么,这个情况之下,你念念也可以了。如果人家要干涉你的,就不要念了,有些坐办公室的,只许你看报,不许你念经,那么,你就不要念经了,你念咒好了,反正一样的。你眼睛盯了报纸看,你心里在念咒不是一样的吗?尤其是我们四加行学过的人,其实不会闲的,哪时候都可以利用的。他们在休息,你就在念咒;他们在聊空天、聊天,你念你的咒;他们在学习,你念你的咒;他们在听报告,你念你的咒。这个是时间很多很多,只要自己会利用。

  那么,这个里边不一样的,这个是出世的因,那个是在世间的因。所以说,不是作为世间的。佛教的法相名词越多越好,将来是出世间的。“故学者须将名词句义一一视为新知识而接受之”,那么,就要想,把这些法相名字当作学一个专业一样,新知识,把它接受。

  那么,下边就比喻,“须用专门名词,而后可与科学家谈论”。他说我们跟科学家谈话的话,那些一套新的科学的名字不知道,那你跟他谈,谈不上了,就是没有共同语言了。他谈的都是一套,什么能量、磁场、力场,搞了半天,你说:“什么量、量、量了?这个天气不风凉了,今天很冷了。”你说这样子,这个就谈不上了。这么,你跟科学谈论尚且要有专门的名词,那么,你要学佛的法,你没有这些专门名词你怎么想呢?当然学不进去。所以读佛的经论,尤其是法相学,一定要依文解义。

  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怎么提倡依文解义呢?我们说依文解义,不是说抓了个文,把义丢掉了。我们依这个文,然后解义,得了义之后,文就不要了,那么,是对的,如果你文都不要,你的义哪里来呢?我们说依文不依义,就是说,不要死在文字上,文字是一个方便,使我们理解义理的。我们如果文字不要它,你意义也现不出来。如果你讲经,你不用说话,佛在世,如果讲经是入定地讲,那只有大菩萨才能够得益。一些凡夫就没有办法了。那么,一定要讲话讲出来。话就是文字,话写到纸上就是文字了,依了文字解意才可以趣入佛的道理。

  “此文乃是佛法而非世文”,不要看小这个文,这个文是佛法,不是世间的文。所以“不可不依”。“若不依文,何能如法解义。”文都没有,你这个义哪里来解呢?所以说,他再三强调要依文解义,就是说,没有依靠文字的话,你意思不能得到的。

  那么,你这个文字讲不下来的话,义还是不能深透地知道的。所以要“读论烂熟,将佛法文意,装满胸中,自然作意吐言,皆是佛法”。这样子做好不好?不是书呆子,这是闻慧成就。闻慧成就:肚子里边都是佛的法相,(2B)说话里边说的都是法相名词,那么,就是闻慧成就的表现。“乃学佛之初步资粮”,学佛第一步要做到的资粮就是这个。“乌可忽诸”,这些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二千余年前世尊说法,亦借印度梵语或巴利语而说,我国佛典乃自古德依梵语译成华言,直接间接无非根据结集三藏,与亲闻十二分教,辗转传来,汇为巨观,故宜视为法藏而宝之。读华文经典如读梵文贝叶、如闻金口宣扬,法相诸论,虽是菩萨所说,亦是以佛语为宗,且亦从梵贝译出,渊源有自,不同世书及外道伪造者,郑重归依,信受奉行。

  下边是讲文字的事了,我们需要依文字。那么,需依文字应当是依梵文或者是藏语了,这么,我们依中国的文字是不是可靠呢?他说“二千余年前世尊说法,亦借印度梵语或巴利语而说”,就是离不开文字。我们中国的佛教,古代的大德依梵语翻过来的,直接间接地(间接——或者从其他的西域翻过来),都是根据结集三藏的。所以这些经……碰到十二…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