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色蘊裏邊,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然後色聲香味觸。色有多少?顯色形色。顯色又哪麼?青黃赤白。形色有長、短、高下、正、不正等等,還有這個表色,行動的樣子,這些都是越來越廣、越來越廣的。
那麼,你這個文的體裁知道之後,你學起來“自然文意清晰,毫無難事”,那麼,它的文字你看得很清楚,一點也不困難了。
“須知初學似格不相入者”,應該要知道,初學的人,看了法相書,格格不相入的,就像那個人看了“趕快退,這個東西我吃不消了”,打敗仗了,逃避了,逃小廟去了。這個“格不相入”,這什麼原因呢?“以未習慣之故”,實際上,沒有習慣,你沒有這個習慣,你法相沒有學過,沒有這個習慣,習慣之後就會容易的。所以說,既然不習慣,也要使他習慣,怎麼習慣呢?念、念、念,每天念,每天念。
我們每天早上爲什麼念那個《上師供》,天天念,幹什麼?不習慣。裏邊很多道理我們沒有辦法用出來,天天念,天天念念念。略戒天天念了,比丘有那麼多戒天天念,天天念,念到後來你熟了。這一條,犯什麼戒,不能做;那一條,什麼,不能做。 《上師供》裏邊六度四攝八萬四千都在裏邊,菩提心什麼都在裏邊,那碰到事情之後才能夠起作用了。你如果不天天念的話,碰到事情來了,“這個上師供裏有的?我還不知道了。”這好糟糕了,你《上師供》根本沒有學。
那麼,這裏就是說,你如果格格不相入呢,這是知道,並不是你笨,也不是說你根器跟法相兩個不合,一定要念佛才合,是什麼呢?不習慣。不習慣的對治方法就是念、讀,這個很簡單,有方法的,你不用你沒有辦法了。你如果要聽話的話,天天念嘛。
“若讀熟後”,讀得來飛熟,什麼叫讀呢?多聞,聞持了。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多聞弟子,什麼什麼,都讃歎多聞的。聞了之後要持,不要忘記,聞了,耳朵進去,那個出來,那個進去……你聞一百年也沒有用的,聞了之後要持,要把它抓住了。“自然迎刃而解”,那呢,你自然迎刃而解,那就很解決了,馬上就解決問題的。那麼“讀者須有忍耐功夫”,不要急躁了,你現在學不會,忍耐一點,耐心一點。我們說忍辱第一道,出家人你不忍辱的話,什麼都要忍,這個念書的學法相也得忍一下。“故忍波羅蜜多中有“谛察法忍””,什麼叫谛察法忍?忍波羅蜜多裏邊有很多忍,包括很多,有一個叫谛察法忍,仔細研究法,不好懂的法,把它搞清楚,谛察法忍,這個法是一個忍。你說你要成佛,你忍都不想修,你成個什麼佛呢?這個自己問問自己,就知道毛病在哪裏。
我們說學法,主要是對治自己毛病的,你如果學了法之後,不把毛病對治好,專門是從自己的我執出發來打主意的話,你一輩子學不好法的。那麼,我們現在這個法,你就是說你學不進去,學不進去,你追原因,爲什麼學不進?主要是你不熟悉、不習慣。那麼,如何習慣,多念多讀,你把它讀下來、背下來,然後你自然會懂起來。我們西藏的,我們漢地也有,小孩子,漢地人進蒙館,四書五經一大堆,這個老師就叫你背,管你懂不懂,這個字是念什麼,這個背背背,背不下來,那麼厚的紅木的尺,“啪啪啪”打,打得手打腫了,還要背。背了之後,然後一大堆四書裏邊抽一本,這一段你背下來,背不下,“啪啪啪”又打。打了怎麼樣?後來就考狀元了,做宰相了。這個本事哪裏來的?就是打出來的。
西藏的小喇嘛,《俱舍論 》、什麼《現觀莊嚴論》的頌,背背背,你懂不懂沒有關系,背,背下再說,然後再給你講。好了,怎麼?拉然巴格西,最高的特級格西給你考上了,爲什麼?背出來的。那麼,修行,你這些法相都背下了,你修行之後,什麼問題來了,自己解決了,不要去求人家了。這個都是自己學修的方法了。那麼,學了之後我們要用,不要是不用,那麼再好的法……
我們說過去有一個,我們中國一個公案,一個小孩子懶得很,他就是不肯燒飯的,什麼事情不愛做的。那麼,他一個母親,父母要出去了,她知道他懶,就做了一個餅,免得他燒飯了,一串餅,他拿碗去盛,他也懶得盛,一串餅用繩子串起來,把它挂在頸項上,大概出去五天,五天的餅都做好,那你總放心了,回來總不會餓死了。結果回來一看,餓死了。怎麼了?就在嘴下邊那個餅吃了,旁邊那個餅拉過來吃都不願意動一下,情願餓死。那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這裏不想學法的人,懶得來那個樣子,一點功夫都不肯用,自己要餓死了,情願餓,這個手把在旁邊那個餅拿過來吃一吃,不動,懶。這個當然是一個公案,是寓言了,實際上我們把這個道理,把我們實際的行動配合上去,就是這個情況。你要下點功夫了,不要太懶了。懶狠了之後就自己餓死了,那麼,好了,時間到了。
第二講
(2A)今天我們還是把昨天繼續下去。本來是要提問的,那麼,提問呢,時間還是很緊張。現在宗大師生日快到了,我們有人提出來,就是說《百法明門論》,本來我們是補充《五蘊論》的少部分,有人提呢,最好是全部講。那麼,我看了一下,全部講也好,因爲跟《五蘊論》的一些注解可以互相補充,那麼,還有一點,就是文字極好。有一些他們如果文字基礎差的,可以把這個當古文來念,多念幾徧,這個古文的基礎就會增長了。
那麼我們現在就把這個範老居士的一些法相書的研究方法,“讀法之二”。
昨天我們“讀法之一”講了,就是說,我們法相的這個書呢,詞,難度一般說是比較高,什麼原因?就是不習慣。我們平時都是我們生活上的事情,對佛的法相是沒有去跟它接觸過。那麼,這一類的是術語,就是專門名詞,我們說做醫生的,他有很多專門名詞,做工程師的,也有很多專門名詞。這些名詞我們外行是聽不懂的,那麼,佛教也很多專門名詞,外行也聽不懂的。所以說是難懂了。那麼,做了內行就懂了,所以說,你多學會懂,所以他昨天的總結——不要怕難,就是要習慣。怎麼能習慣?多讀。再一個,給大家說一個,要有忍耐的功夫,自己要有堅持的功夫。一下子不能懂呢,要堅持下去。堅持就是勝利了,所以堅持到底成功就會來。如果中間退掉,功夫也就進不去了。
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那個時候呢,廣濟茅棚有位老法師,講《華嚴經》,講得很仔細,《華嚴經》是八十卷,講了叁年。這個情況也一樣,第一年講的時候、開始講的時候,滿座;那麼,到了第二年、第叁年就少了。最後圓滿的那一天,一個人,只有一個居士來聽。那麼,這個法師講完了,講完了就對那個居士說了,他說:“這部《華嚴經》是難懂,一般的根器不好是聽不到,我花了叁年功夫,總算培養一個人出來了,總算你聽滿了。”結果那個居士他說:“哎呀。”他馬上磕頭求忏悔,他說:“我沒有懂,我一句也不懂。”他這個法師就奇怪了,他說:“你怎麼一句也不懂呢?”他說:“我是聽不懂,就是我對《華嚴經》有信心,我感到你要講《華嚴經》,我要作個種子也好,我就堅持到底。”那個法師就:“好,你既然有信心,那麼,你不懂呢,我教你個辦法,拜《華嚴經》 。”一個字一個字拜,拜了叁年,開悟了。他懂了,就是他雖然不是大悟,總是《華嚴經》能夠理解了。那就是堅持下去,總會有個入處了。你要中間退掉呢,就完了,沒有了。所以要忍耐的功夫。下邊是“讀法第二”。
讀法之二
凡讀法相佛典,須用純潔的心,即是掃除一切成見,自己作無知無識的人。然後翻開書來,看一字讀一句,如初識字,初讀書,把它記在心中,一徧一徧的讀到爛熟,然後依文解義。
“凡讀法相佛典”——佛的書,這個跟讀《菩提道次第》一樣的,不要有成見,你自己有成見了,這個事“我”認爲這樣子的,那麼,你把這個經裏的文呢,你領受不下去的,還是根據你原來的思想來作注解。
我們說要學佛,你自己有一個知見的話,學的不是佛了,學的是“我”。所以說,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再叁地強調,日常法師也再叁強調,不要學我,要學佛。那麼,要學佛的話,聽經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成見掃掉,自己不要帶一點點主觀色彩的東西。然後才能夠把佛的東西聽得進去,否則的話,聽了東西都是跟你一樣的,就是跟上海那個氣功師一樣。江味農的《金剛經》注解出來了,大家很高興,很多人去請,他也請了一部。我說:“你請了一部《金剛經》,很好,你好好研究。”我說:“這個道理很深,你們恐怕一時還不一定能達得到。”他說:“這個道理不深,我們都懂。”我說:“懂了,跟你自己那個氣功是不是一樣的?”他說:“一模一樣的。”你看這樣子,他根本沒有懂《金剛經》。還是他氣功師一套,把《金剛經》跟他氣功一模一樣的,這個哪裏還是是《金剛經》?所以說,我們學佛經、學論,你如果心跟論是岔開的,那你根本就學不進去的。
我們最簡單的、最近的例,有一位他說要一個人單住去了,住小廟去了。他說:“我要把《菩提道次第》好好地學一道。”這個話,你說啥東西嘛?菩提道次第,一開始叫你依止善知識,你離開了善知識去好好學菩提道次第,你這個不是笑話嗎?你學啥東西呢?離第一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這一步都沒有了,第一步就錯了,你還錯到哪裏去,還哪一步會走對呢?所以,這個憑自己的設想來做事情呢,往往走的路就是很好笑的路。
那麼,在前隔沒有幾天,有一個什麼外地的法師,緊張得很,打電話來一定要叫我們想辦法,什麼?一個年輕的,一個小和尚,山上去住茅棚,瘋掉了。沒有方法嘛,你自己去蠻幹,所以像這樣,這個例子也講了不曉得多少了,可是要蒙了眼睛,還是要朝這些路去走。像這樣的人,佛恐怕也救不了,沒有辦法了。以自己爲師,那麼,你怎麼救呢?菩提道次第,一開始就要把自己拿開,你自己是個凡夫,人家至少有學了一段時間的經曆,總…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