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佛学家是活的藏经,三藏十二部都在他身。过去阿罗汉就是这样子的,阿难就结集三藏的时候,背下来的。他又不要看书的,他就是背下来,这个藏经就在他脑袋里边,这是活的藏经楼。那么,我们现在是智慧差,记不住那么多,那么,查查字典也可以。
但是还有一个,不要迷到字典里去,把字典一天到晚背名相,背了很多。我们记得有一位,他什么地方就不要说了,他把六十二见什么东西都背得熟熟的,这个东西,当然你知道一下就可以了,把六十二见一条一条一条背得很熟,结果跟人家辩论的时候,说了很多,人家佩服他:“这个人了不得”。实际上真正修行,是不是这个方向,有点儿好象不大对头了,六十二见是外道见,知道他错就完了,你把一条条背得很清楚干什么?那么,外道的书还多了,你要把它都背下来?那你智慧哪有那么大?我们还是背一段佛书,我倒是劝你们把《俱舍论》那个颂多背一点,这个是一辈子用不完的东西。
读《五蕴论》时,以《广论》3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解,如此言“ 薄伽梵”,彼则言“佛”,即知薄伽梵者即是佛之同实异名也。亦有此详彼略,如此举一二等数以显五义,彼略不举。此别别言“云何地界等?”彼则总略一言“此复云何?”又此无“界”字解释,彼则释之,以《广论》为释论之例也。凡此无彼有者,其文皆释论,即所以增广其文,故曰《广论》 。本论为世亲造,《广论》为安慧造,师弟相承,固宜尔也。
那么,下边读《五蕴论》的时候,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解。”这本《五蕴论》假使没有解释的,在个《广五蕴论》里边可能有注解。他举个例:“如此言“薄伽梵” ”,这个“此”是《五蕴论 》。这个我们一开头就说了,《五蕴论》里边:薄伽梵说有五个蕴。那么,《广五蕴论》里边,就是说佛说了。那么,这一对照就可以薄伽梵就是佛。他就是一个体两个名字。佛也可以叫薄伽梵,薄伽梵——世尊了。
“亦有此详彼略。”这个没有解释,那个给你解释了。还有这个是略一点,那个详一点。这个我们把《五蕴论》跟《广五蕴论》大家对了看一看就知道了,因为他讲的时候,正在讲这本书,大家很熟悉了。我看我们的同学里边,脑袋不一定那么灵了,还是看书好了。我们说在《五蕴论》里边,“如薄伽梵略说五蕴”,它里说,“佛说五蕴”,那这是“薄伽梵”给你解了。那么,一个详一个略。
“如此举一二等数以显五义,彼略不举。”这个《五蕴论》里边说五蕴,一色蕴、二受蕴、三想蕴、四行蕴、五识蕴,《广五蕴论》里边就不说了,哪五蕴?色受想行识,一二三四不给你列了。那么,就互有详略。
再一个,“此别别言“云何地界等?”,彼则总略一言“此复云何?””那就在四大种的时候,在《五蕴论》里边,“云何地界,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详细,它这个《广五蕴论》,因为原论已经讲得很详细,它就不要给你再详讲。它是“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暖性,风轻性。”略了。所以这两本论,要互相参考。有的是广的详,有的反是略的详细,所以说要互相对照。
“又此无“界”字解释,彼则释之。”在《五蕴论》里边,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说完就完了。那么,这里“界”是什么东西?《广五蕴论》就说,“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它能持自性,四大种的自性跟那些四大种所造的色,使它们持,持了,相续不断,可以持下来。否则,没有人把他们持的话,那就是散掉了。
那么,这个“持”我们想起来了,还得要发挥一下。我们说加持加持,你给我加持加持,我给你加加加,你不持,那你白白的。所以说,懒汉主义,你给我加持加持,让我聪明起来,对,我给你加持加持,那么你要好好用功。你不用功,书也翻,翻过了,你给我加持好了,我就聪明了,那怎么聪明起来呢?人家给你加,你不持,甘露水——雨下下来,你不动,把它都流走了,那你怎么持呢?如果说加了之后不持的话,能起效果的,那么,佛万能的,你加持加持我们都出苦海,那么,地狱就空了。现在地狱有没有人?不少的人,那么,佛是不是不加你?佛对每一个人都跟罗睺罗一样,像一个独生子一样地爱护,都拼命地给你加,你也不持,那有什么办法?所以不要懒汉主义,只要加持加持,加持加持,什么东西都要加持,哪怕一个碗,一个杯子,送去,给我加持加持。都是这样,我碰了很多人,什么东西,很普通的东西也要加持加持,念珠是不要说了,念珠、铃杵是非加不可,乃至其他的一般的什么个手帕,啥东西了加持加持(师笑)。加了那么多,你要持,你不持那我白白给你加。那么,你就在想,你说:“你加的不行,我找佛爷去加。”一样的,佛爷加你,你不持,一样的,还加不了的。所以这个要持,要持的。
这个“界”是“能持”。地界的话,它能够持这个自性,不给它散掉,能够相似相续地等流下去,所造色能够持,这是界的意思。那么这里,《五蕴论》就没有讲了,什么界,没有说了,所以,“此无彼有”了。
“其文皆释论。”《广五蕴论》,它都是解释《五蕴论》的,“即所以增广其文,故曰《广论》”。就是说,什么叫解释?把《五蕴论》的文字扩大一些、增加一些,所以叫《广论 》。不要搞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去了,我经常说《广论》,我想你们总不会弄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去吧?这是《广五蕴论》,简单说叫《广论》 。那《菩提道次第的广论》对《略论》说的,也是简单叫《广论》了。
“本论为世亲造,《广论》为安慧造。”世亲菩萨造的《五蕴论》,本论,根本的是他造的。 《广五蕴论》,安慧菩萨造的,安慧是世亲菩萨的弟子。西藏的瑜伽都是安慧菩萨的体系。那么,世亲菩萨下边却分了派的,我们汉地的,护法菩萨的体系,这是一个新唯识,一个是老。4唯识里边还有几个派系,我们以后讲唯识再说。“师弟相承,故宜尔也。”那么,世亲菩萨跟他的安慧菩萨他们是师资相承了,所以说他们是一个广的解释这个原来略的。他是应当是这样子的。
《显扬圣教论》为无著菩萨所造。因《瑜伽》大论太广,故略其要义,诱导学者,自成文体,有颂有论,颂以举纲,论以张目,极有条理。今《五蕴义章》亦是释义之文,故可为《五蕴论》之注解。显七义中义极善巧,又复略举不全,此可不必急究,容俟读《显扬论》时再究。良以《五蕴》二论但陈其事,未说其义,故节录之,广读者对于《五蕴》增加研究兴趣。
那么,这里再介绍一下《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是无著菩萨造的,因为《瑜伽论》太广。无著菩萨,他升到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讲这个《瑜伽师地论》 。听完之后,他感到这个太广了,他把它扼要,摄要地作了一部论,叫《显扬圣教论》。“故略其要义,诱导学者,自成文体,有颂有论,颂以举纲,论以张目,极有条理。”那么,无著菩萨的《显扬圣教论》,是把《瑜伽师地论》的重要的意思要略地把它讲出来,是引导那些学者,因为太广了,望洋兴叹,他不敢学了,那么,他略一点把他引进去。引导你兴趣来了,再进入广的。那么,这个是《显扬圣教论》自成文体,它自己有它的体系、有颂、有论。它先讲颂再讲长行。那么,颂是提纲,长行是张目,就是把他那个内涵再充分发挥出来,讲得很有条理。
现在《五蕴章》就是《显扬圣教论》里的一篇,“亦是释义之文”,这是解释《五蕴》的一个文,所以可以作《五蕴论》的注解。这一本书,可惜我们没有了,所以没有给你们印出来,但是里边讲得很深,我最近了解一下,就是这本《五蕴论》,能够真正学得好的人,并不多。如果把《五蕴章》拿给你们——昏倒了。这个东西你讲得很玄、很多。那么就没有办法摄持了,所以没有拿来也好。
好象在现代的人,我们说了半天,总是一代不如一代。当时学这个法,《五蕴章》在里边,大家还是可以的,现在好象《五蕴章》不敢拿出来了,拿出来,就像那一位就要赶快要跑掉。为什么?太难了,我学不来的,赶快住个小庙算了。所以还是不说也可以。
那么,“显七义中义极善巧,又复略举不全”,在《五蕴义章》里边,它有些东西,就显七义,一个义跟善巧,它的里边讲得不多,“此可不必急究”,不要着急。弄到后来,《显扬圣教论》里边他会讲的。那么,现在我们干脆提也不提,根本也急不起来。那么,因为这个太广了,以后再说。
“良以《五蕴》二论但陈其事,未说其义。”《五蕴论 》、 《广五蕴论》只讲事,没有讲理。所以“故节录之”,他把这个《五蕴章》讲理的,把它作注解,现在我们事也闹不清楚,理一来更要没有办法了。所以还是把事搞清再说。那么,这一个,因缘不够了,就是福报不够了,这个书找不到,找到了可能印出来了,现在找不到,找不到也好,我们也根本学不起,就算了。“广读者对于《五蕴》增加研究兴趣”,那么,兴趣,这个兴趣摆到以后再研究。
读《百法论》时,先将本论读熟,再读《显扬论·五法章》,本论原但略录名数,广释则在《瑜伽》大论,略释则即《五法章》,故举以为释论也。然则法相虽略录名数,而于唯识意义则在次第数句及二无我文,此异于《蕴论》者最宜注意。盖百法皆“依他起性”,“我执”是“徧计执性”,“无我”即是“圆成实性”。《五法章》后又说三相义即“三性”,即二无我而通达唯识义也,应知。
“读《百法论》时”,这是讲五蕴讲完了,讲百法了。“先将本论熟读,再读《显扬论·五法章》”,那么它就是研究的方式了,先把《百法明门论》读得飞熟,《百法明门论》没有几个字,大家有《百法明门论》这个注解的看一看,它也简单得很,这个要背是很容易背的。它就是说“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然后…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