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佛學家是活的藏經,叁藏十二部都在他身。過去阿羅漢就是這樣子的,阿難就結集叁藏的時候,背下來的。他又不要看書的,他就是背下來,這個藏經就在他腦袋裏邊,這是活的藏經樓。那麼,我們現在是智慧差,記不住那麼多,那麼,查查字典也可以。

  但是還有一個,不要迷到字典裏去,把字典一天到晚背名相,背了很多。我們記得有一位,他什麼地方就不要說了,他把六十二見什麼東西都背得熟熟的,這個東西,當然你知道一下就可以了,把六十二見一條一條一條背得很熟,結果跟人家辯論的時候,說了很多,人家佩服他:“這個人了不得”。實際上真正修行,是不是這個方向,有點兒好象不大對頭了,六十二見是外道見,知道他錯就完了,你把一條條背得很清楚幹什麼?那麼,外道的書還多了,你要把它都背下來?那你智慧哪有那麼大?我們還是背一段佛書,我倒是勸你們把《俱舍論》那個頌多背一點,這個是一輩子用不完的東西。

  

  讀《五蘊論》時,以《廣論》3爲對照,此有不解,彼或有解,如此言“ 薄伽梵”,彼則言“佛”,即知薄伽梵者即是佛之同實異名也。亦有此詳彼略,如此舉一二等數以顯五義,彼略不舉。此別別言“雲何地界等?”彼則總略一言“此複雲何?”又此無“界”字解釋,彼則釋之,以《廣論》爲釋論之例也。凡此無彼有者,其文皆釋論,即所以增廣其文,故曰《廣論》 。本論爲世親造,《廣論》爲安慧造,師弟相承,固宜爾也。

  那麼,下邊讀《五蘊論》的時候,以《廣五蘊論》爲對照。“此有不解,彼或有解。”這本《五蘊論》假使沒有解釋的,在個《廣五蘊論》裏邊可能有注解。他舉個例:“如此言“薄伽梵” ”,這個“此”是《五蘊論 》。這個我們一開頭就說了,《五蘊論》裏邊:薄伽梵說有五個蘊。那麼,《廣五蘊論》裏邊,就是說佛說了。那麼,這一對照就可以薄伽梵就是佛。他就是一個體兩個名字。佛也可以叫薄伽梵,薄伽梵——世尊了。

  “亦有此詳彼略。”這個沒有解釋,那個給你解釋了。還有這個是略一點,那個詳一點。這個我們把《五蘊論》跟《廣五蘊論》大家對了看一看就知道了,因爲他講的時候,正在講這本書,大家很熟悉了。我看我們的同學裏邊,腦袋不一定那麼靈了,還是看書好了。我們說在《五蘊論》裏邊,“如薄伽梵略說五蘊”,它裏說,“佛說五蘊”,那這是“薄伽梵”給你解了。那麼,一個詳一個略。

  “如此舉一二等數以顯五義,彼略不舉。”這個《五蘊論》裏邊說五蘊,一色蘊、二受蘊、叁想蘊、四行蘊、五識蘊,《廣五蘊論》裏邊就不說了,哪五蘊?色受想行識,一二叁四不給你列了。那麼,就互有詳略。

  再一個,“此別別言“雲何地界等?”,彼則總略一言“此複雲何?””那就在四大種的時候,在《五蘊論》裏邊,“雲何地界,謂堅強性;雲何水界,謂流濕性;雲何火界……”詳細,它這個《廣五蘊論》,因爲原論已經講得很詳細,它就不要給你再詳講。它是“此複雲何。謂地堅性,水濕性,火暖性,風輕性。”略了。所以這兩本論,要互相參考。有的是廣的詳,有的反是略的詳細,所以說要互相對照。

  “又此無“界”字解釋,彼則釋之。”在《五蘊論》裏邊,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說完就完了。那麼,這裏“界”是什麼東西?《廣五蘊論》就說,“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它能持自性,四大種的自性跟那些四大種所造的色,使它們持,持了,相續不斷,可以持下來。否則,沒有人把他們持的話,那就是散掉了。

  那麼,這個“持”我們想起來了,還得要發揮一下。我們說加持加持,你給我加持加持,我給你加加加,你不持,那你白白的。所以說,懶漢主義,你給我加持加持,讓我聰明起來,對,我給你加持加持,那麼你要好好用功。你不用功,書也翻,翻過了,你給我加持好了,我就聰明了,那怎麼聰明起來呢?人家給你加,你不持,甘露水——雨下下來,你不動,把它都流走了,那你怎麼持呢?如果說加了之後不持的話,能起效果的,那麼,佛萬能的,你加持加持我們都出苦海,那麼,地獄就空了。現在地獄有沒有人?不少的人,那麼,佛是不是不加你?佛對每一個人都跟羅睺羅一樣,像一個獨生子一樣地愛護,都拼命地給你加,你也不持,那有什麼辦法?所以不要懶漢主義,只要加持加持,加持加持,什麼東西都要加持,哪怕一個碗,一個杯子,送去,給我加持加持。都是這樣,我碰了很多人,什麼東西,很普通的東西也要加持加持,念珠是不要說了,念珠、鈴杵是非加不可,乃至其他的一般的什麼個手帕,啥東西了加持加持(師笑)。加了那麼多,你要持,你不持那我白白給你加。那麼,你就在想,你說:“你加的不行,我找佛爺去加。”一樣的,佛爺加你,你不持,一樣的,還加不了的。所以這個要持,要持的。

  這個“界”是“能持”。地界的話,它能夠持這個自性,不給它散掉,能夠相似相續地等流下去,所造色能夠持,這是界的意思。那麼這裏,《五蘊論》就沒有講了,什麼界,沒有說了,所以,“此無彼有”了。

  “其文皆釋論。”《廣五蘊論》,它都是解釋《五蘊論》的,“即所以增廣其文,故曰《廣論》”。就是說,什麼叫解釋?把《五蘊論》的文字擴大一些、增加一些,所以叫《廣論 》。不要搞錯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去了,我經常說《廣論》,我想你們總不會弄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去吧?這是《廣五蘊論》,簡單說叫《廣論》 。那《菩提道次第的廣論》對《略論》說的,也是簡單叫《廣論》了。

  “本論爲世親造,《廣論》爲安慧造。”世親菩薩造的《五蘊論》,本論,根本的是他造的。 《廣五蘊論》,安慧菩薩造的,安慧是世親菩薩的弟子。西藏的瑜伽都是安慧菩薩的體系。那麼,世親菩薩下邊卻分了派的,我們漢地的,護法菩薩的體系,這是一個新唯識,一個是老。4唯識裏邊還有幾個派系,我們以後講唯識再說。“師弟相承,故宜爾也。”那麼,世親菩薩跟他的安慧菩薩他們是師資相承了,所以說他們是一個廣的解釋這個原來略的。他是應當是這樣子的。

  

  《顯揚聖教論》爲無著菩薩所造。因《瑜伽》大論太廣,故略其要義,誘導學者,自成文體,有頌有論,頌以舉綱,論以張目,極有條理。今《五蘊義章》亦是釋義之文,故可爲《五蘊論》之注解。顯七義中義極善巧,又複略舉不全,此可不必急究,容俟讀《顯揚論》時再究。良以《五蘊》二論但陳其事,未說其義,故節錄之,廣讀者對于《五蘊》增加研究興趣。

  那麼,這裏再介紹一下《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是無著菩薩造的,因爲《瑜伽論》太廣。無著菩薩,他升到兜率天去,親近彌勒菩薩講這個《瑜伽師地論》 。聽完之後,他感到這個太廣了,他把它扼要,攝要地作了一部論,叫《顯揚聖教論》。“故略其要義,誘導學者,自成文體,有頌有論,頌以舉綱,論以張目,極有條理。”那麼,無著菩薩的《顯揚聖教論》,是把《瑜伽師地論》的重要的意思要略地把它講出來,是引導那些學者,因爲太廣了,望洋興歎,他不敢學了,那麼,他略一點把他引進去。引導你興趣來了,再進入廣的。那麼,這個是《顯揚聖教論》自成文體,它自己有它的體系、有頌、有論。它先講頌再講長行。那麼,頌是提綱,長行是張目,就是把他那個內涵再充分發揮出來,講得很有條理。

  現在《五蘊章》就是《顯揚聖教論》裏的一篇,“亦是釋義之文”,這是解釋《五蘊》的一個文,所以可以作《五蘊論》的注解。這一本書,可惜我們沒有了,所以沒有給你們印出來,但是裏邊講得很深,我最近了解一下,就是這本《五蘊論》,能夠真正學得好的人,並不多。如果把《五蘊章》拿給你們——昏倒了。這個東西你講得很玄、很多。那麼就沒有辦法攝持了,所以沒有拿來也好。

  好象在現代的人,我們說了半天,總是一代不如一代。當時學這個法,《五蘊章》在裏邊,大家還是可以的,現在好象《五蘊章》不敢拿出來了,拿出來,就像那一位就要趕快要跑掉。爲什麼?太難了,我學不來的,趕快住個小廟算了。所以還是不說也可以。

  那麼,“顯七義中義極善巧,又複略舉不全”,在《五蘊義章》裏邊,它有些東西,就顯七義,一個義跟善巧,它的裏邊講得不多,“此可不必急究”,不要著急。弄到後來,《顯揚聖教論》裏邊他會講的。那麼,現在我們幹脆提也不提,根本也急不起來。那麼,因爲這個太廣了,以後再說。

  “良以《五蘊》二論但陳其事,未說其義。”《五蘊論 》、 《廣五蘊論》只講事,沒有講理。所以“故節錄之”,他把這個《五蘊章》講理的,把它作注解,現在我們事也鬧不清楚,理一來更要沒有辦法了。所以還是把事搞清再說。那麼,這一個,因緣不夠了,就是福報不夠了,這個書找不到,找到了可能印出來了,現在找不到,找不到也好,我們也根本學不起,就算了。“廣讀者對于《五蘊》增加研究興趣”,那麼,興趣,這個興趣擺到以後再研究。

  

  讀《百法論》時,先將本論讀熟,再讀《顯揚論·五法章》,本論原但略錄名數,廣釋則在《瑜伽》大論,略釋則即《五法章》,故舉以爲釋論也。然則法相雖略錄名數,而于唯識意義則在次第數句及二無我文,此異于《蘊論》者最宜注意。蓋百法皆“依他起性”,“我執”是“徧計執性”,“無我”即是“圓成實性”。《五法章》後又說叁相義即“叁性”,即二無我而通達唯識義也,應知。

  “讀《百法論》時”,這是講五蘊講完了,講百法了。“先將本論熟讀,再讀《顯揚論·五法章》”,那麼它就是研究的方式了,先把《百法明門論》讀得飛熟,《百法明門論》沒有幾個字,大家有《百法明門論》這個注解的看一看,它也簡單得很,這個要背是很容易背的。它就是說“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然後…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