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可以用其他的宗派的道理给他讲。那么,我们讲唯识,就是把宇宙的万法,都是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的,用“唯是识所变”这个道理去讲这个万法,所以说法相跟唯识,一般我们说法相宗、唯识宗好象是一个东西。是,法相宗、唯识宗是一个派,不是两个派,但是,有点差别,不能说法相就是唯识。
“而《百法》乃显唯识。”五蕴的时候单是讲百法,没有把唯识的道理讲出来,就是隐在里边。到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才明显地把唯识道理提出来了。
“唯识显而又无我之理乃全彰。”唯识的道理把它明显了之后,那么,一切法没有我的道理,才能够全部把它表现出来。因为我们说唯识宗——就是瑜伽派,就是把一切法依阿赖耶识所变的那个体系,来说明“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的。所以说,你把唯识的道理讲清楚,那么,二无我的道理就明显了。
“不若《蕴论》文但彰人无我,未彰法无我也。”“不若”,不像这个《五蕴论》,它里的文字,“但彰人无我”。“不若”,(就是不是“看”,他因为写的这个看是写一个草体字,那么“若”就是般若智慧、般若蜜多的“若”了)不若《五蕴》这个论文,它只讲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没有说法无我。
其实《五蕴论》说不说法无我?也在说,这个隐在里边。百法,它是显了唯识道理,所以,它进一步,就我们第一册里边,《百法》你学好之后,就学《二十唯识》了。那就是说,我们以前的范老居士的次第,先讲《五蕴》,《百法》学会了,然后用《百法明门论》,把这个百法导向唯识,然后再讲一个《二十唯识》,纯粹的唯识道理跟你讲一下。这个次第对我们学法有帮助,所以他就排的次第是这样子的。现在我们的这个课程,也是根据这个原则,先是《五蕴》,那么,现在就学《百法》,给他唯识的道理串起来。然后再接下去,《二十唯识》,纯粹地进入唯识的领域去。
初期课本之集,旨在于是。
我们这个范老居士编的法相课本第一册,他的目的就在这里,导向唯识,从《百法》导向唯识。从五蕴的万法导向百法的唯识,再进入《二十唯识 》。
然读《五蕴论》者不可以无释,故举《广五蕴论》以释之,又以《广论》释文未足,复举《显扬论·五蕴章》以足之,且示玄义。至于《百法论》于显唯识外,但列名数,故复以《显扬论·五法章》以补之。
“然读《五蕴论》者不可以无释。”那么,这个道理、宗旨讲完了。那么,下边研究的方式了。然而,你学《五蕴论》的时候不能没有注解,“故举《广五蕴论》以释之”,所以《广五蕴论》就印在一起,给你做一个注解。
“又以《广论》释文未足,复举《显扬论·五蕴章》以足之,且示玄义。”那么,这个《广五蕴论》解释这个《五蕴论》,文字解了,道理还不够。那么,他又把《显扬圣教论》的五蕴章,这个在第一册印在里边的。现在这个书没有,我们就没有把它印进去,自己排版太费事了。“以足之”,就是说,他把第一册里边,用《显扬圣教论》的五蕴章这一篇把它补充进去,不单是讲了万法,它里边的甚深的道理——玄义,也给你指出来。
“至于《百法论》于显唯识外,但列名数,故复以《显扬论·五法章》以补之。”那么,至于这是以《五蕴章》来补《五蕴论》,那么,《百法明门论》,很简单,我们这本是注有注解的,如果原文呢,没有几行字,它只有名相了,只有列一些名数。那么,太简单了。所以这本书里边,在我们第一册里边窥基大师跟普光法师的疏是没有的。他就把《五法章》——《显扬圣教论》的《五法章》来解释这个《百法 》。
“五法”言一切事本, 为染净法之所依, 五法即“五位法”, 后出“三相”,犹言二无我也。文相与《百法论》全同,亦师资之有渊源乎。“五位法”本于《瑜伽》大论,而“真如”有三,百法则约为一,故不名百法也 。 《瑜伽论》文太广,后当修学,故不复举之。 《唯识二十论》但辨唯识理,所以调节读者心理而增长其兴趣也。
那么,五法什么呢?““五法”言”,五法这个话,一切事的根本,一切法的根本,“为染净法之所依”,一切染污的法、一切清净的法,都依在这个根本的事情上。那么,五法就是“五位法”,五位百法,所以说以这个来解释这个《百法明门论》,非常恰当,因为这个五法章的五法,就是《百法明门论》的五位法。
“后出“三相”,犹言二无我也。”那么,这个我们有注解了。五蕴章里边出“三相”,就是我们这个三相,它后里说三个相就是徧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个三个相。这三个相就是讲一切法没有我的: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
“文相与《百法论》全同,亦师资之有渊源乎。”他说《五法章》里边讲的“三相”跟《百法》的“二无我”是一致的,跟《百法明门论》,所以说全部相同的,这是“师资之有渊源”。这就是说,《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造的,那么这个《显扬圣教论》是无著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进入瑜伽是靠无著菩萨把他教化进来的。所以他们有师资的关系,所以说师父跟徒弟的他们的体系都是一个,百法的体系跟《显扬圣教论》的《五法章》,全部是一个道理。
““五位法”本于《瑜伽》大论。”那么,这个五位法,它原来在哪里呢?《瑜伽师地论》里边的。“而“真如”有三。”《瑜伽师地论》里边,他分是分了五位法,但是这五位法一共有六百六十个。单是“真如”来说,有三个真如,百法里边“真如无为”就是一个。所以《瑜伽师地论》不说百法,是六百六十法。
“《瑜伽论》文太广。”这个《瑜伽师地论》大家知道,一百卷,太广了,初学是不行的。“后当修学。”那么,以后可以修、可以学。“故不复举之。”那么,现在对初学的人,不去举它,太多了。
“《唯识二十论》但辨唯识理。”这个我们就是过了宗大师生日,就要讲这部论了。这个《二十唯识论》,它只讲唯识道理,法就不给你广讲了。因为我们学过《五蕴 》、学过《百法》,这个万法都知道了,那么,就可以专门搞唯识的道理了。《二十唯识论》里边全部讲唯识道理了。
“所以调节读者心理而增长其兴趣也。”所以这样子的安排,因为你精研法,等于查字典一样的,有的人就烦起来了。那么,学一下唯识道理,把你心理调节一下。本来法是广得很,你把它收成一个唯识的道理,用唯识的道理把它收拢来,把心理调节一下,增加他的兴趣,这是我们学法的善巧。
所愿学者勿抱滥览之念,切其熟研于心,于此数种外虽有参考书可备查阅,然不可喧宾夺主,置此课本不研而思乞灵于他书,恐正路之足未稳而歧途之易蹈尔。
范老居士他是希望学的人,不要马马虎虎看看就算了,要熟研,要仔细地熟读、研究、钻进去。
(01B)他说,我们是这里一本,第一册摆了那么多参考资料,那么除了这以外,其他参考资料当然还有,我们现在有不少人在看《俱舍》,但是他给我们提高一个警惕,不要喧宾夺主,这几个资料是主,不要把其他的东西看多了,喧宾夺主,把那个搞了很多时间,把真正的要学的东西反而把它忽略了。“置此课本不研而思乞灵于他书”,这个课本认为太浅不要看,去看其它深的书,结果怎么样呢?“正路之足未稳而歧途之易蹈尔”,正路的脚还没站稳,已滑到歧途去了。
那就是说开始学法,参考资料不要太繁乱。我们现在当下要的资料,就是这些。那么,其他的资料,固然很好,对我们初学的人,并不恰当。你一跑,跑的一个无轨电车,跑到一边去了,真正要学的没有学到,其他的东西你根本又学不到,但是花了很多时间,结果两方面都没有学到。高层次的东西,你基础没有,你怎么学得好呢?那么,低层次东西,又嫌低了不要学,那你就是没有学了,什么都学不好。“千里之途始于足下”,你要走一千里的话,第一步就在你当下一步,这个时候开始。你如果第一步说太近了,我不要这一步,我就一下走千里,那你怎么走呢?一步都不跨,不要说千里,一尺也没有,你这个步都不肯迈开去,你怎么走路呢?那么你说有神通,神通那是一般人没有的,你不要异想天开了。老老实实的,要走就走了,不要说我等到神通来了我再走,那等到哪一年去。这个是一个序。下边是读法。
读法之一
凡读佛书须备词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 》。
“凡读佛书须备词典。”我们说,研究佛教的东西,要工具,我们说,造佛像的工人,他们匠人,他带一把什么?带一把焊枪,还有锤子,你没有焊枪没有锤子,你佛像怎么造得出来?那么,我们现在研究佛教,工具还是要一点,佛学字典。我们记得去年台北送了很多《佛学大字典》,每人一部,不晓得还在不在?都跑完了,差不多都跑完了,这个书还在还是拿走了都不知道。那么,现在来的就没有这个福报了,每人一部拿不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可以有的就参考,没有的呢,借,不一定要是自己有,这个不是一天到晚看字典,我们把字典背出来,没有用的,说个老实话。字典只能参考参考,是工具。那么,工具也是要。
“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一下子不能解释的名字,可以翻翻。比如说《大乘五蕴论》里的名字“大乘”,什么叫“大乘”?什么叫“薄伽梵”?你初学的人就不知道了,不知所云,那么,查查字典也可以。“本论无解”,这个《五蕴论》里边,“大乘”没有给你解说,“薄伽梵”也没有解说,那么,你可以查字典。什么字典?《佛学字典 》、《法相字典》都可以。
但是“大乘”,我们《百法明门论》跟你要讲了。所以说,你不要着急的,一个个都会来,多念两本书什么都有了。我们说真正的法相家,他就是一部活的字典,真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