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那么的事情的。
佛在世的时候,他以身教告诉我们,他从小养下来之后,他的父亲很欢喜,给他去看相,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看相的人说,这个小孩子长大了,要么就是做转轮圣王,那就统一四天下的,要么就是成佛。没有说既做转轮圣王又成佛。这个是:两个要一起来,不行的。与我们中国的儒家里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想要,熊掌我也想要,这两个一起得到,不行的,你要么取一个,要熊掌就不要鱼,要鱼就不要熊掌。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学佛却偏偏要做两个一起来:既不能舍离世间的五欲,又要想佛法。那么弄得怪得很,就想了个什么“双身法”,既能够世间男女事情又做了,佛法也修了,这个好象便宜得很,你那么式的便宜的事情呢,那么众生早就成佛了。没有那么便宜的。要修佛法,世间的烦恼,一切习气,乃至贪欲的习气,全部要断得干干净净,才能够修佛法的。你想两边沾的话,你就是下地狱的门。……并不是在修佛法,而是糟蹋佛法。把佛法成了一个,人家要误解了,是什么东西了。所以说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两边沾的思想不要有。你要修行就干干脆脆地修行,你要是不修行,你做世间,搞世间法。不要把这个六祖大师的话作个借口,“佛法在世间”,好了,下边就不说了。“我就搞世间法好了,就是佛法。”“不离世间觉”,你觉不觉?不觉就不是佛法。
那么,这里就是说这个境,我们是众生,是迷掉的,那么,觉呢,把它觉过来,就是圣者。那么,所以说,我们佛给我们讲法,最先讲的就是讲那个境,正是你所迷的东西,把你转过来,转迷成觉,而我们学佛也是先要学这个东西。你说把这个所迷东西把它觉过来,你就成了圣者了。所以这个是首先的要务,所以佛讲经,在过去原始佛教也好,部派佛教也好,总是离不开蕴、处、界,这三个东西,是三个方式了,都是讲宇宙的万法。
然蕴界处乃详略之异,亦局徧之殊,一论一切论也。蕴缺无为法而局于有为法,处界摄无为法于法处法界,故与百法相同。
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蕴、处、界三个比较了。那么,蕴、处、界三个东西,一个是讲得详一点,一个是略一点。五蕴讲得最略,十二处中等,十八界讲得最广,所以详略之差,或者“局徧之殊”。一个是局限于有为法——五蕴,一个是徧有为无为,这是局跟徧的不同。“一论一切论也”,那么,这个,一个道理,讲了这个,其他的都包了里头了,一即一切,讲了五蕴也包括十二处、十八界,就是一个无为法没有,讲了十二处也就是包括十八界,都是通的。所以说“一论一切论也”。但是有差别,“蕴缺无为法而局于有为法”。前面是“局徧之殊”,这个局,就是局限于有为。在五蕴里边,无为法不讲的,这个,为什么原因,我们讲过了。“义不相应故”,因为五蕴的里边跟无为法的义,两个合不拢的,所以没有无为法,那么就局限于有为法。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无为都有,把这个无为法摆在哪里?法处、法界。“故与百法相同”,与百法应当是相同的。这个处、界跟百法相同的。五蕴就少一个无为法,跟百法是要差一点,少一个东西了。
蕴处界乃大小乘之共法,而百法则唯大乘。今《五蕴论》依《百法论》解故又名为大乘。
这里我们说,我们依据格鲁的观点,当然我们讲法,既然我们现在格鲁派,我们依格鲁的观点讲了:那就是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就说的,法没有大小的。所以说五蕴是大小乘的别呢,我们说是根本乘跟大乘的差别,不说小乘了,要改一个根本乘了。 《五蕴论》蕴、处、界这三个东西,大小乘的共法,大乘也好,根本乘也好,共同研究的这个法。而百法唯大乘,这大乘指唯识。百法这一门,仅局限、仅通这个唯识宗的(就瑜伽派的)这个大乘。
那么,根本乘,我们上次讲过的,从佛的根本乘,对固有的两个角,产生两种车轨,就是一个是讲空的中观,一个是讲缘起的瑜伽。那么缘起的瑜伽跟中观,它们是大乘的,发菩提心的。那么,这个根本乘,通这个大小乘。声闻,这些证阿罗汉的声闻也用这些法证;菩萨,发了菩提心的也用这个法证,那么,就看你发心如何。所以说,我们这一点抓住。
根据我们格鲁的看法,法是没有大小之别,而人有大小之别,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大乘,你什么经都是大乘;你如果不发菩提心,你不修菩萨行,那你就是小乘。你看什么经还是小乘,这人是小乘,你再吃得胖,营养再好还是个小乘。假使我们说世界上的人种有很多,有的是高大的种,你吃的营养差一点,他还是高大;有的是矮种,据说非洲有一种民族很矮,只有我们的小孩子那么大,那么,你把他营养再吃得多,即使他胖得来一个人横起来走,但是还是那么矮,太胖,长不高的,因为他种不一样。所以说,这个大小乘,看你种性。发菩提心的就是大乘,你发了二乘的人,你再念什么经他还是二乘了,他不发菩提心。
那么,我们现在要回顾一下自己了,我们汉地的一般都是说大乘的、大乘的,但是有的人,念的是大乘经,但是他心里就是小气得不得了。什么东西人家不能碰他的:我的不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这样子的人你说是大乘吗?恐怕是小乘都不够格,所以这样的人是对佛教的大乘经典完全是不符合的。所以说你不要自己标榜大乘。很多人就这么说:我们汉地说大乘,但是都是关了门,自己搞自己的,对公益之事情都不管,你说南传的佛教是小乘,它却对公益事情做得很多。你怎么判断大小乘呢?所以说大小乘里边不能用经论来看的,只能看人的:他是发了大心的,为人家、为公共利益的,就是大乘,不能跟人家说是小乘,所以说,说南传是小乘,中国汉地是大乘,这些话是有毛病的,不要——而且要产生不团结的一些思想。这个,不要乱说。那么,要知道人有大小、法无大小。
那么,这里应该根据一般的说法:大小乘的共法是蕴、处、界,就是大乘、根本乘。而这个百法,唯属瑜伽,瑜伽是属于大乘的,属于瑜伽。现在这个《五蕴论》,以《百法论》的架设来解释的,所以这个《五蕴论》成了大乘,所以法本身就是通大小的,你怎么样子去看,以大乘的眼光去看他就是大乘,以小乘眼光看就是小乘了。现在我们以大乘的眼光去看它、来注解它,那就是《大乘五蕴论》 。
何以故?唯识是大乘义,蕴处界言识不揭阿赖耶,而摄在意处意界中,至大乘谈百法则揭阿赖耶,此为识本亦即法本。故《五蕴论》但言万法未及唯识,而《百法》乃显唯识。唯识显而又无我之理乃全彰,不若《蕴论》文但彰人无我,未彰法无我也。《百法》既显唯识,故继之以《唯识二十论》。
“何以故?”为什么说这样说?唯识是大乘,因为百法是唯识的一本论,是专门讲唯识道理的。既然唯识是大乘,以唯识的道理去讲五蕴,当然五蕴成大乘。
“蕴处界言识不揭阿赖耶。”这个今天问的问题这里有了。蕴处界,这里边讲识,没有把阿赖耶识,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里面没有把阿赖耶识的名字提出来,那么它在哪里呢?意处、意界,就是我们将才回答的那个问题,它摄在意界里边,或是摄了意处里边。它虽然没有提,名字没有拿出来,但是它是包在意处、意界里边。“至大乘谈百法”,把阿赖耶识的拿出来讲了。
“此为识本亦即法本。”这是一切法的、一切识的根本——根本识,一切眼耳鼻舌身跟那个末那识,都是从阿赖耶识生出来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里边,所以说这是一切识的根本,既然一切法都是唯识变的,这是唯识的道理了,那么,就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阿赖耶识了。
那么,阿赖耶识既然那么重要,为什么我们在根本乘里边,不提这个名字呢?《解深密经》有一个颂,它是:“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2它就这么一个颂子,是什么意思呢?阿赖耶识这个识,非常深非常细,我对那些凡夫、对他愚痴的二乘不说,不说给他说阿赖耶识。为什么呢?一说之后恐怕他就把阿赖耶识执了是我。因为我们是破“我”的,他正是五蕴里边、十二处、十八界里边找不到我,如果你给他说个阿赖耶识,正好,这是就是“我”。那么,反而把它搞到一个一边去了,所以说,对那些愚的二乘跟凡夫,这个甚深的法不能跟他说的,一说之后他执了,反而执了是个有个“我”起来了。所以说,这个要大乘的高档次的根器利的,才跟他说阿赖耶识,所以说在蕴处界里边,这个名字不给你标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密宗里有些修法,不能对一般人的,这个烦恼没有去尽的人,不能说的。一说了之后,他就会利用这个来搞那些烦恼的事情。这个就是说,我们密宗,本来是密,就是对这些人要密。你对他公开之后,他弄错了,他就搞烦恼去了。那菩提跟烦恼两个东西,是两个方向的。“你说菩提就是烦恼”,那你这样子说的话,这是果上的话,你还是因地,你没到果上,你怎么说菩提就是烦恼呢。菩提就是菩提,烦恼就是烦恼,你修了菩提才能成佛,你不修菩提你永远是凡夫,甚至于下地狱,所以这个绝对不一回事。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也说了,阿赖耶识在过去根本乘里边,蕴处界为什么不提出来,因为他是恐怕搞成:正在破“我”,他又把这个抓了“我”。所以说,不说。但是有没有?有。就在意处、意界里边,包在里头,名字没有跟你说,那么讲到唯识的时候,要把一切法,它的根本是什么东西,那非要把阿赖耶识抬出来了。那就是说,一切识的根本也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它。所以一定要说。
“故《五蕴论》但言万法未及唯识。”所以说,讲《五蕴论》的时候,一切法是讲了,唯识道理没有讲。我们说法相跟唯识,这两个东西,是不是一样的?法相讲宇宙的一切法,那么,没有把什么道理贯穿起来,宇宙一切法,可以用中观道理给他讲,也可以唯识道理跟他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