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菩萨 造
窥基大师 解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目 录
法相学习参考讲义 1
法相学社第一期课本序言 2
读法之一 8
读法之二 16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25
作者介绍——世亲菩萨 25
解释书名 28
论文开始 34
八宗 35
五种提问 37
总标百法 37
心法概述 38
心所有法概述 40
色法概述 44
心不相应行法概述 46
无为法概述 46
心法 50
前六识 50
末那识 52
阿赖耶识 53
心所有法 56
徧行心所概述 57
别境心所概述 57
善心所概述 58
烦恼心所概述 58
什幺是修行? 59
什么是降魔? 62
随烦恼心所概述 63
不定心所概述 63
徧行心所 64
作意心所 64
触心所 65
受心所 65
想心所 66
思心所 66
别境心所 67
欲心所 68
胜解心所 69
念心所 70
定心所 70
慧心所 72
善心所 73
信心所 74
精进心所 76
惭心所 79
愧心所 79
无贪心所 80
无瞋心所 80
无痴心所 82
轻安心所 83
不放逸心所 83
行舍心所 84
不害心所 85
烦恼心所 86
贪心所 87
瞋心所 87
慢心所 88
无明心所 89
疑心所 90
不正见心所 91
信的问题 92
一、引言 92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92
三、信在佛教的解释 95
四、信心的方便 98
五、怎样使信心不坏 99
六、结论 102
随烦恼心所 103
忿心所 104
恨心所 104
恼心所 105
覆心所 105
诳心所 106
谄心所 106
憍心所 106
害心所 107
嫉心所 108
悭心所 109
无惭心所 110
无愧心所 111
不信心所 111
懈怠心所 111
放逸心所 112
惛沉心所 114
掉举心所 115
失念心所 116
不正知心所 117
散乱心所 118
恶念出来怎么办? 118
不定心所 120
睡眠心所 120
恶作心所 122
寻伺心所 123
色法 126
五根 127
眼根 127
耳根 127
鼻根 128
舌根 129
身根 129
五境 130
色境 130
声境 131
香境 133
味境 133
触境 134
法处所摄色 135
极迥色 136
极略色 136
定果色 136
受所引色 138
徧计所执色 139
心不相应行 141
得 142
命根 142
众同分 142
异生性 144
无想定 145
灭尽定 146
无想报 148
名身 148
句身 148
文身 149
生 149
住 150
老 150
无常 150
流转 151
定异 151
势速 152
次第 152
时 153
方 153
数 153
和合性 153
不和合性 154
无为法 155
虚空无为 156
择灭无为 157
非择灭无为 157
不动无为 158
三灾 158
八患 159
想受灭无为 160
真如无为 160
无我 161
补特伽罗无我 161
问题解答 164
补特伽罗无我(续) 166
法无我 167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171
学法首要知见正 177
破人我与破法我 179
“我”跟五蕴是一是异的分析 180
“我”跟五蕴是一的过失 180
“我”跟五蕴是异的过失 182
六离合释 186
持业释 188
依主释 188
有财释 190
相违释 191
邻近释 191
带数释 191
说明:
本资料系根据上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未经上师审阅。
本资料主要面对讲寺内部及函授学员学习临时使用,不足为凭。仅供参考,请勿翻印。由于记录整理者水平、时间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诸如误听误记等错误,如在阅读中发现,请及时指出,并反馈给讲寺函授部,以便更正。
联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三门县高枧多宝讲寺函授部
电话:0576-3117311,013325960233
网址:http://www.duobaosi.com/bbs/
电子信箱: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第一讲
今天我们开始要讲《百法》了。
昨天讨论的问题:一个是,云何无作用性?何谓能触?十八界中有无第八识?还有一个是,执受为何不立根、界?
我们先说“无作用性”,那是对于有作用来说的,一般我们就执着有作用的士夫,这个补特伽罗。它从几个方面看:一个是一性的,一个能受用的,一个有所作用的,能作用。假使说,农民耕地,工人造房子、造机器等等,这个作用,是不是有作用?十八界里边一个界也没有作用,但是因缘和合就起一个如幻的作用,所以说,真正找这个有作用的人,是找不到的,那就是破作用的“我”。
能触,我们前面讲过了。能触就是身识,那么,身根也可以说。
十八界里边第八识,就隐在意界里边。
执受,执受就是声了。声里边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执受大种为因、俱大种为因,三种。那么,这个本身就是声界。
法相学习参考讲义
那么,今天我们讲《百法》之前,就是把我们散的讲义讲一下。这个讲义,应当是在《五蕴论》之前讲的。但是因为这个打印得太慢了,赶不上,中间又插不进,那么,就在《百法》之前,把它说一下。
这个是我们以前,在学法相的时候,一个江南的法相家1,他编的一个课本子一个序言,还有他在编的时候,随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了一些研究法相的方式方法,就是读法之一、读法之二。那么,这里我们就把他第一册里边的一些录下来了,给大家参考,这是对初学用的。那么,学上路了之后,当然,这些自己会知道了。但是开始学的时候,就感到法相困难,那么,针对这些,他就作了一些简单的研究的方式,我们现在也开始学,也可以作个参考。
第一个是第一期课本的序。他第一期课本包含《五蕴论》 、 《广五蕴论》,还有是《显扬圣教论》的《五法章》 、 《五蕴章》,再加上一个《二十唯识论》,这是第一册。这样第一册的序就是这一篇,跟我们是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排列的课程,基本上依据他的方式排的 。 《五蕴》 、《百法》之后,就是《二十唯识》了。但是我们不是一本书。因为以前的书是找不到了。我们另外采取了,课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看序言。
法相学社第一期课本序言
我佛教言不出境行果三,果成于行,行依于境。境也者,一切事理,所谓万法也。
我们佛教里边讲的法,总归纳起来,境、行、果三个,一个是境,一个是行,一个是果。那么,果呢,我们修行证果,果要靠行的。“果成于行”,所以能够成就、证到果,都依靠修行。那么,修行依什么修呢?依靠境来修,所以说这三个是一套。因为有那个境,我们去观那个境,然后就修行,修行之后就证果了。所以说我们要证果的话,先要有境,然后依境起行,然后依行成果。所以说,什么叫境?“一切事理”。宇宙一切事情的一切的道理都在里头,就是“万法”。宇宙世间的万物万法,都包在里头。
佛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此三科者总赅万法而无遗。乃众生之所迷、诸圣之所觉。故佛教言必先乎是,而学佛者亦先乎是也。
那么,佛说的法一般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原始佛教都讲这些东西,这个三个叫“三科”。“此三科者总赅万法而无遗”。就是佛说的五蕴也好,十二处也好,十八界也好,就是讲的境。宇宙的一切法都包在里边了,“无遗”,没有少的。那么,五蕴就是无为法不摄了。
那么,这个法是什么法呢?“乃众生之所迷,诸圣之所觉。故佛教言必先乎是,而学佛者亦先乎是也。”所谓这个万事万法,众生就迷这个东西,而我们要修行成果的那些圣者就是觉这个东西,迷也是迷这个,觉也是觉这个,看错了就迷掉了,看对了就觉了。
假使我们说,远远的一棵树,它是没有支干的,它是这么站在那里,你糊里糊涂地晚上看过去,就像一个人,好,就来不及,以为是贼来了,大吵大闹的,结果他仔细一看,一棵树。那么,这就是说,迷这棵树,把它迷了个人了,那么造了很多颠倒的事情。你觉悟之后,知道它是一棵树,那你什么事情就没有了,天下太平了。
所以说,我们众生就是迷。迷什么?迷这个境。圣者他觉什么?也是觉这个境。所以说,六祖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就是这个世间,但是不能离开这个世间的“觉”。很多人就是说:“佛法在世间,好了,我们大家做世间法就是佛法了,不要修行了,在家也蛮好,就是佛法。”但是你不知道,你这个“觉”不要忘记掉了。世间的法里边,你迷在那里,你如果觉了,那就对了,你还是觉不了,你还迷中加迷的话,你根本不是佛法,是凡夫了。所以,这个不要忘记个“觉”。很多人很高兴,因为他自己欢喜搞世间法,这个佛法就是世间法,他说:好得很,那满我的愿了,我世间法也享受了,佛法也修了,不是一举两得?没…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