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做好事去,做坏事去。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这个,补充一句话了,就是说,令能够“取境”、“正因”(好的),不正的因就是坏的,那么,取正因做好事,不正因做坏事,驱使自己心做“善等”,“等”就是不善了那些。

  这个五个徧行心,我们记到,徧行心法就是徧一切心,徧一切地,徧一切善不善无记,徧八个心王,都有它,一切时都有它。只要有心王,什么时候有心就有它,就太阳的七个颜色一样,有太阳绝对有这个颜色。这是徧行,是最普徧的。

  

  别境心所

  二别境五者。

  

  下边是别境。别境,也比较普徧,但是境有限制,要别别的境生起来。

  

  此别标,下列名。

  那么,下边标了,标个总的,下边名字安出来。哪五个呢?

  

  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心所 :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这个要大家背。什么叫徧行?触、作意、受、想、思。什么叫别境?欲、胜解、念、定、慧。这个要闭了眼睛都说得出来,然后你就法相呢,以后看书就方便了。那些法相,其他书,这是徧行心所。什么叫徧行,再去翻书、翻字典。翻字典是最麻烦的事情,你们大概翻过的人就知道,把字典拿出来,找目录、索引,你去看,这个字笔划,查好之后,再找找,看了半天,看到个,花了多少时间,查一个名词。所以花时间,非常麻烦的。如果你心里背得很熟的话,自己心就是字典,那不要查了。

  

  欲心所

  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对他所欢喜的境抱一个希望,这个希望要达到目的呢,就要下功夫了,所以“勤依为业”,它业用就产生精进了。所以有了这个善法欲,他就对这个境起欢喜,他就希望达到他的目的,决定会要起这个精进。

  所以说,我们如果对法有法乐,对法生起爱乐心,那么,你就希望把它弄懂,要弄懂,决定是精进,人家叫你不要看,你还会看,叫你不许你看,他们有些居士家里父母不信佛,“哎呀,你尽看这些书干啥呢?你好工作去了”,好象做什么了,家里做家务了,叫他不要看,他偷偷地还要看。这个善法欲生起来了,你阻,阻不了。

  如果说“你好好念书,你好好把这个法相念一下、读一下,你读了之后将来好做法师。”“哎呀,我搞不懂哎。”这样子,死趴趴的呢,没有意乐心,那也没有用的,精进不起来了,所以这个精进从意乐心生起来。这个意乐心要从法乐上生起来,对这个产生法乐,那意乐就来了,欲心就来了。

  如果你对这个感到“哎呀……”,我们一个出家人,那时讲《俱舍》,我说要背诵,“哎哟,背诵”,背了发脾气,他说“我烦死了”,结果来不及跑掉了,好象我要抓他一样的,我在楼上看,一个包(背包),一边跑一边背包——飞一样的,好象是哪个抓他一样的跑掉了,就是看到《俱舍》发脾气了,烦恼,气得不得了。那么,这个样子怎么学呢?

  

  胜解心所

  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胜解的境呢,决定,什么事情我决定做,就像打的印一样不会动了,你是什么印,打出的纹路就是那么东西。不会说你个印上是说你是这个名字,打出来又另外一个名字了,不会的。“决定境印持为性”,决定印持、印可,不会动了。

  “不可引转为业”,不会再转的。假使你信佛了,我叫你念四皈依,好好念,念了之后,信心具足了之后,你碰到耶稣教徒也好、伊斯兰教也好、乃至巫婆也好、乃至气功师也好,他说得天花乱坠,你听了半天,“我的好。你们的不行,我不想学你的。”“不可引转”,你再说得好听,不听你的。

  温州,我就碰到一个人,她说她以前年轻的时候跟很多居士一起信佛,拜佛,非常虔诚,是个女的。后来出嫁了之后,嫁到一家天主教还不晓得什么基督教,搞不清楚,反正是信耶稣的,可能是天主教,非常封建的。他们的要求,家庭成员,都是一个信,一个信仰的,不能有第二个信仰。信佛是根本不允许的,异教了成了,你不信都不行,什么教不信也不行,何况你信佛,是他们说叫异教了。他们有的宗教好象叫其他的教是魔鬼的,凡是信其他教都是魔鬼。那么,你佛教徒当然这不能允许了,一定要你信天主教,那么,这个孩子她是从来从小信佛教的。她怎么改天主教,她不愿意了。不愿意呢,施加压力了。实在不行呢,他们两个公婆,就耍手腕了,两个人像两条鱼一样睡在床上,不吃不动,三天三夜,好了,这一来子整个家族都闹起来,“怎么你这个人不孝?你看公婆被你睡在床上,气得来啥吃也不吃,三天不吃,饿死了,你不得了了。”没有办法了,投降了,(师笑),信天主教去了。那就是没有胜解心所,如果你有胜解心所,不动摇,当然是不会把他干饿死,不会,你想其他方法。你总是改教不会,改信仰不会改了。这里说胜解心所很重要,“不可引转”,再怎么样子,不会转过去的。

  

  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

  这是两种,对于邪正的教理,你根据的是这个修证的力量,都搞清楚了,哪是正,哪是邪。那么,于所取的境“审决”,就是很仔细地考虑、决定、印持,同印一样打下去,不会动的。“由此异缘不能引转。”因此,其他的缘再怎么把你拉,拉不动,所以说我们要把信佛教要信到这样子就对了,什么缘把你引不动。

  有的人就不行了,我听说一个,这个话我是听来的,真的假的我还不敢说,但是总是有这么一回事。人家传,有一个年轻的 法师,跑到美国去弘法。因为才到美国去,人生地不熟,没有人帮助,当然法打不开了,后来有一个很虔诚的老太婆居士,这个,反正居士嘛,那个女的老居士,她是信仰比较好一些,也是很虔诚了,给这个年轻法师护法。那么,这个法师也就打开来了,慢慢出名了。出名之后,后来好笑得很,跟那个老太太结婚了。这个事就怪得很了,年龄相差很多,引转了,五欲的念头生起来了,他的信心退掉了,就是不管你老的少的,大概有钱吧,他就跟她结婚去了。可能是感恩了,她把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提到一个法师的地位了,她的恩很大(师笑),以这样子报恩去了。这个我看是这个恩报不得了,把一下都报到地狱去了,两个人都糟糕了。“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那就异缘不能引,你由异缘能引呢,就是没有胜解心所了。那么,我们要做到这个,一切缘引不动,这个才能坚定。

  

  若犹豫境,胜解全无。

  “若犹豫境,胜解全无。”假使犹豫境,这个事情该这么好呢,或者怎么样子好呢? 犹豫不决的话,那么,这个情况之下,胜解的心所一般的都没有,一点也没有,全,全部没有。

  

  胜即是解。

  (05B)那么,什么叫胜解?胜就是解,这个解就是殊胜的,不能动的。这个是持业释,我们六离合释还没有讲,这个胜就是解,持业释。

  

  念心所

  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曾习境”,过去经过的一些境、所缘的境,如果你过去没有经过,你再念好了,念不起来的,你说这本书你没有念过、听也没听过,你说你给我记起来,这本书讲什么。你怎么记得起来?从来没有碰到过,你要记忆话,总是过去经过的东西,过去念过的书,你记一下就背出来了。过去看过的东西你记一下,样子就现出来了,过去没有经过的,你叫再念,念不出来。

  “于曾习境,令心明记”,过去经过的一些境,不管是什么对境(所缘的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把这个境清清楚楚记住、不忘掉,这是念的功能。

  那么,我们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就是把这个境,心明明白白地记住,不要忘掉。我们不要是念经,把加个口字、口旁,现在很多人念佛念经都把加个口字旁,实在是要不得,那就是嘴里在念了,心不念,心里打其他妄想。我们这是没有口旁的,念佛也好、念经也好,没有口旁的,这个境要“心明记为性”。这个叫念,不是嘴里“吧吧吧”就叫念了。

  “定依为业。”那么,念有什么好处呢?要得定先要有念。那么,我们修三皈依观,讲了很多,都要记住——“明记不忘”,然后依观起修,修了之后得定。如果你念都念不到,你坐下来修什么呢?看书,看一句坐一下,看一句坐一下,(师笑),你修啥个定呢?你就念经好了,就念念算了。

  

  定心所

  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三摩地”,这个都是一个一个来的,虽然它们生的次第,生起来不是一个生一个,但它们的作用是一个引一个的。有了念之后,引生这个定。定就是三摩地,所以“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就是说,不沉不掉,心平下来,要把它持住。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所观的境,这里是四个境:一个是“所乐境”,一个是“决定境”,一个是“曾习境”,一个是“所观境”。所观的境,使心专注不散,就定在那个点上,不散动。

  “智依为业”,它的业用呢,生智慧,所以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得了定之后,就能开智慧。所以说,我们要真正开智慧呢,非要得定不可,哪怕是世间的智慧,一般闻慧、思慧都要有一点点专注的力量。

  我们说这个印顺法师,他现在在我们佛学界里是一个极大的有学问的人,日本的东京大学送他一个博士的学位,他不是考出来的,是荣誉的博士位,送给他的,因为他学问太大了。那么,他的以前,学法怎么学的呢…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