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在厦门就碰到一个七十九岁,那时八三年、八四年,一个七十九岁的一个老法师,他说他以前跟印顺法师是同一个寮房的、同班的同学,他们的生活他完全看到的。他说:印顺法师他可以从早饭吃好了之后,假使不是上课的时候,早饭吃饭之后,一直看书看到吃午饭,再午饭吃好之后,一直看书看到晚上。他不动,什么外边的好东西吸引他不动的,他个心专注得不得了,而看起来时间也没有限制的。有那个劲,尽看下去,所以说他后来学问非常大。我到澳洲去有人就告诉我,因为他是印顺法师弟子,他说印顺法师现在年纪八十多了,人家去问他什么东西,他就很自然的——藏经,“你这个问题在什么大藏经第几页里边讲得很详细,你去看。”第几页、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这个就是专注来的,智慧很大很大。如果入了定之后,当然智慧更大了,“智依为业”。
还有个公案,这是海公上师说的。有个做生意的,他有一次跑到一个庙里去想拜访一个禅师,是一个禅宗庙。跑了去呢,他们正在坐香,他跑得去,一个人也没接待他。他看坐香,他就偷偷地、悄悄地也是在里边坐。坐坐坐,坐到后来,大家都在坐,他忽然笑起来了,他当然不是哈哈大笑,就是脸上显有微笑,笑起来。维那师一看,你笑起来了,你大概开悟了吧,后来就问他了:“你今天大概得好处了,我看你在笑了。”他说:“是好,好处。”他说:“什么好处?”“啊呀,我十多年前了,一笔帐再也记不起,不晓得怎么一回事,今天我这么一坐想起来了。”他高兴得很。那就是定能开智慧,平时的心乱七八糟的,把这个东西都忘得光光的,这么一静就静出来了。
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来观那些得、失、俱非,或者是好的,或者不好的,或俱非,就是观那有漏、无漏等等,就观的时候,令心专注,一心一意地在观,“心专注不散”,就在定在这个眼上,这样子做,抉择智就会生。抉择,这个智慧,抉择就是挑选,就是依智慧来分别,这个智慧就会生出来。
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
什么叫心专注?这个很重要,我故意这个强调一下,“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这非常重要,有的人以为入定就定在那个地方死也不动了,你观太阳就……,观月亮就定了个月亮观,从头到尾就是个月亮。你月亮还要化那个如水生沤,还要显一个“的”字了。“不能现,一现这个心就散掉了,不是一个境了,心一境性么一个境,月亮就是月亮,不能动。”他跟你说,你并不是只定了个境,就是说你要住哪个境就住哪个境,你要去观月亮就是月亮,什么都没有,观“的”字,马上一个“的”字,其他的杂念都没有。
最简单的——念佛,一心念佛,我说一心念佛,“南”就定了个“南”,你说“无”了?““无”来了,两个心了,不对了。”一个心就是“南”,“南”念了半天,“南……”(师笑)这个叫念佛了?你还要“南无阿弥陀佛”了,这个六个字的。他就是说:你念“南”的时候就是“南”,“无”了啥东西都没有,念“无”的时候就是“无”,其他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就是心一境性,就是定,就是专注。你不能说:“专注”就是一个字定在那里不动了,就是专注,不是那个。所以说,所谓“专注”,显什么?所欲住。我要住哪里,假使说念“南”就是“南”,我要念“无”就是“无”,就能住在那里,并不是一个境,并不是定住一个境,就是你要住哪个境就是哪个境,不乱攀缘,并不是这个境不动。
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也。
如果说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心一境性么只会一个境的,那么,见道的时候,大家没有学《俱舍》,见道是一刹那,这一刹那极短的时间,四谛十六行观全部都观完了。那么,你这个不断地在变,而且变得来我们这凡夫的心都不能——简直掌握不住地变,快得不得了。你说:“你变得那么快,你还是心一境性?乱七八糟。”不是乱七八糟,它是定,这个定而且开悟了,就是见道。所以这个见道的定,我们平时的定,不是定在一个点不动。这个偏偏有的人就误解:“心不思善,心不思恶,什么都不要想。”这样修,修好了之后,脑筋就笨掉了。这个现实的,我们一个居士,绍兴的,他跟我说:“啊呀,法师我最近很用功修禅定,就是一个事情我不理解,我的记忆力明显的衰退了。”我说:“你修什么定呢?”“不思善,不思恶。”我说:“你不退,哪个退呢?你修的法就是把智慧都消掉了,你把智慧这个休息起来了,不要用智慧了,就是把定住、不动了,你怎么还会……,记忆力当然衰退下去了。”他说他懂了,他后来就不修那个定了。
“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不是这样的话,见道的时候四谛十六行观都要观,一刹那,这个差别多得很,那么,这不叫等持了?那就是等持,那就是定中观的。所以说,这个心一境性,不要误解。
慧心所
言慧者,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所观的境,一个是专注,专注之后,不是没有事情了,定在那里不动了,还要拣择,就是这个无漏的要取,这个有漏的要舍,这是烦恼,要压下去,要这个智慧的心要生出来。“断疑为业”,把这个疑心断除,智慧断疑,断疑生信,这个《金刚经》的般若智慧生起来就断疑了。它的业用,断掉疑惑,智慧生出来,当然没有疑惑了。再反过来说,这个人疑心大,表示什么?没有智慧。你什么事情都决断不了的,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下,“这个好?那个好?这个好,这个好?”都要问人家的,你没有智慧,你给这种事情就现出来了。有智慧的人自己都决断了,不要去问人家——不要乱决定,也不行了。
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好的、坏的,或者不好不坏的境里边,由智慧去推求,得到决定:这事应该怎么,这个怎么。
上言“解现下文”者,义在此尔。
我们在别境的时候不是说了下边要解了,它的详细解释在下边要出现,就是指这些,就在这里,这里就跟你全部讲了。好,今天我们把徧行、别境讲过了。
第五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上一次,我们讲到心王、心所,徧行、别境讲过了。
善心所
那么,今天是善法,善法在《五蕴论》里边也讲过了,基本上讲得很仔细了。那么,这里,我们就是根据这个文,有特殊的,就发挥一下,相同的,就念过去,就略略地讲一下。那么,下边是善法,十一个。
三善十一者。
此标章,下列名。
这是标题目。善是哪十一呢?
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无贪……于有、有具,无着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
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
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修断,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
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瞋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那么,十一个心所法都是善法,这是属于善的,不属于烦恼的、染污的。那么,那个徧行、别境跟它相应的话,也成了善的。那么,这几个是本身是善的——自性善。
信心所
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此三种信也。
什么叫信?对实在的事情,对有功德的事情,对于那些功能,自己能够“深忍”——忍可,“乐欲”——有这个意乐心。那么,他对这些,对有实在的,对有功德的,有着堪能性的,能够相信,能有这个乐欲心。那么,“心净为性”,它的体性就是能够使这个心干净,它的功能,“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对治不信”,是等于把这个不信的烦恼能够去除它;“乐善为业”,就是说,它能够做好事。有了信心的人,就能欢喜做好事,没有信心的,反过来,就不欢喜做好事,做坏事。所以这个信心是最重要的。
我们是这个“信”,并不是说对邪教的信,那个邪教的信是“不信”,我们这个“信”专门指这个正法的。对于“实、德、能”,它就是有条件的。
对实,一切法的——“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对一切法,宇宙的一切法,它的事、理——真理,就是,宇宙的真理,于实际的事情、实际的道理,他能够深深地相信、忍可、不转移。那就是说,对一切法的客观存在的一些实在的事情,一切道理(包括空性的道理),都能够确切地能够信下去。这个是真理,是宇宙的真理,佛教所谈的真理,不是一般的。其他宗教、哲学都在谈真理,他们的是不正确的。
这里我们要举一个就是瞎子摸象的喻。这个寓言,我们在小孩子的时候,小学里边就念过了,但是它的含义是甚深,小孩子不一定领会得到。它就是说:瞎子摸象,摸到肚子的说像是像墙壁一样的,厚厚的;摸到鼻子的,就说象就像一个筒筒管,跟软的橡皮管子一样的;那么,摸到腿的,就像树桩一样的;摸到耳朵,跟扇子一样的;摸到尾巴,跟绳子一样的。他们都说的象…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