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好事去,做壞事去。
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這個,補充一句話了,就是說,令能夠“取境”、“正因”(好的),不正的因就是壞的,那麼,取正因做好事,不正因做壞事,驅使自己心做“善等”,“等”就是不善了那些。
這個五個徧行心,我們記到,徧行心法就是徧一切心,徧一切地,徧一切善不善無記,徧八個心王,都有它,一切時都有它。只要有心王,什麼時候有心就有它,就太陽的七個顔色一樣,有太陽絕對有這個顔色。這是徧行,是最普徧的。
別境心所
二別境五者。
下邊是別境。別境,也比較普徧,但是境有限製,要別別的境生起來。
此別標,下列名。
那麼,下邊標了,標個總的,下邊名字安出來。哪五個呢?
一、欲,二、勝解,叁、念,四、叁摩地,五、慧。
別境心所 :
欲……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
勝解……于決定境,印持爲性——不可引轉爲業。
念……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
定……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
慧……于所觀境,揀擇爲性——斷疑爲業。
這個要大家背。什麼叫徧行?觸、作意、受、想、思。什麼叫別境?欲、勝解、念、定、慧。這個要閉了眼睛都說得出來,然後你就法相呢,以後看書就方便了。那些法相,其他書,這是徧行心所。什麼叫徧行,再去翻書、翻字典。翻字典是最麻煩的事情,你們大概翻過的人就知道,把字典拿出來,找目錄、索引,你去看,這個字筆劃,查好之後,再找找,看了半天,看到個,花了多少時間,查一個名詞。所以花時間,非常麻煩的。如果你心裏背得很熟的話,自己心就是字典,那不要查了。
欲心所
言欲者,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
對他所歡喜的境抱一個希望,這個希望要達到目的呢,就要下功夫了,所以“勤依爲業”,它業用就産生精進了。所以有了這個善法欲,他就對這個境起歡喜,他就希望達到他的目的,決定會要起這個精進。
所以說,我們如果對法有法樂,對法生起愛樂心,那麼,你就希望把它弄懂,要弄懂,決定是精進,人家叫你不要看,你還會看,叫你不許你看,他們有些居士家裏父母不信佛,“哎呀,你盡看這些書幹啥呢?你好工作去了”,好象做什麼了,家裏做家務了,叫他不要看,他偷偷地還要看。這個善法欲生起來了,你阻,阻不了。
如果說“你好好念書,你好好把這個法相念一下、讀一下,你讀了之後將來好做法師。”“哎呀,我搞不懂哎。”這樣子,死趴趴的呢,沒有意樂心,那也沒有用的,精進不起來了,所以這個精進從意樂心生起來。這個意樂心要從法樂上生起來,對這個産生法樂,那意樂就來了,欲心就來了。
如果你對這個感到“哎呀……”,我們一個出家人,那時講《俱舍》,我說要背誦,“哎喲,背誦”,背了發脾氣,他說“我煩死了”,結果來不及跑掉了,好象我要抓他一樣的,我在樓上看,一個包(背包),一邊跑一邊背包——飛一樣的,好象是哪個抓他一樣的跑掉了,就是看到《俱舍》發脾氣了,煩惱,氣得不得了。那麼,這個樣子怎麼學呢?
勝解心所
勝解者,于決定境,印持爲性。不可引轉爲業。
“勝解者,于決定境,印持爲性。”勝解的境呢,決定,什麼事情我決定做,就像打的印一樣不會動了,你是什麼印,打出的紋路就是那麼東西。不會說你個印上是說你是這個名字,打出來又另外一個名字了,不會的。“決定境印持爲性”,決定印持、印可,不會動了。
“不可引轉爲業”,不會再轉的。假使你信佛了,我叫你念四皈依,好好念,念了之後,信心具足了之後,你碰到耶稣教徒也好、伊斯蘭教也好、乃至巫婆也好、乃至氣功師也好,他說得天花亂墜,你聽了半天,“我的好。你們的不行,我不想學你的。”“不可引轉”,你再說得好聽,不聽你的。
溫州,我就碰到一個人,她說她以前年輕的時候跟很多居士一起信佛,拜佛,非常虔誠,是個女的。後來出嫁了之後,嫁到一家天主教還不曉得什麼基督教,搞不清楚,反正是信耶稣的,可能是天主教,非常封建的。他們的要求,家庭成員,都是一個信,一個信仰的,不能有第二個信仰。信佛是根本不允許的,異教了成了,你不信都不行,什麼教不信也不行,何況你信佛,是他們說叫異教了。他們有的宗教好象叫其他的教是魔鬼的,凡是信其他教都是魔鬼。那麼,你佛教徒當然這不能允許了,一定要你信天主教,那麼,這個孩子她是從來從小信佛教的。她怎麼改天主教,她不願意了。不願意呢,施加壓力了。實在不行呢,他們兩個公婆,就耍手腕了,兩個人像兩條魚一樣睡在床上,不吃不動,叁天叁夜,好了,這一來子整個家族都鬧起來,“怎麼你這個人不孝?你看公婆被你睡在床上,氣得來啥吃也不吃,叁天不吃,餓死了,你不得了了。”沒有辦法了,投降了,(師笑),信天主教去了。那就是沒有勝解心所,如果你有勝解心所,不動搖,當然是不會把他幹餓死,不會,你想其他方法。你總是改教不會,改信仰不會改了。這裏說勝解心所很重要,“不可引轉”,再怎麼樣子,不會轉過去的。
謂邪正等教理證力于所取境,審決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
這是兩種,對于邪正的教理,你根據的是這個修證的力量,都搞清楚了,哪是正,哪是邪。那麼,于所取的境“審決”,就是很仔細地考慮、決定、印持,同印一樣打下去,不會動的。“由此異緣不能引轉。”因此,其他的緣再怎麼把你拉,拉不動,所以說我們要把信佛教要信到這樣子就對了,什麼緣把你引不動。
有的人就不行了,我聽說一個,這個話我是聽來的,真的假的我還不敢說,但是總是有這麼一回事。人家傳,有一個年輕的 法師,跑到美國去弘法。因爲才到美國去,人生地不熟,沒有人幫助,當然法打不開了,後來有一個很虔誠的老太婆居士,這個,反正居士嘛,那個女的老居士,她是信仰比較好一些,也是很虔誠了,給這個年輕法師護法。那麼,這個法師也就打開來了,慢慢出名了。出名之後,後來好笑得很,跟那個老太太結婚了。這個事就怪得很了,年齡相差很多,引轉了,五欲的念頭生起來了,他的信心退掉了,就是不管你老的少的,大概有錢吧,他就跟她結婚去了。可能是感恩了,她把他從一個無名小卒提到一個法師的地位了,她的恩很大(師笑),以這樣子報恩去了。這個我看是這個恩報不得了,把一下都報到地獄去了,兩個人都糟糕了。“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那就異緣不能引,你由異緣能引呢,就是沒有勝解心所了。那麼,我們要做到這個,一切緣引不動,這個才能堅定。
若猶豫境,勝解全無。
“若猶豫境,勝解全無。”假使猶豫境,這個事情該這麼好呢,或者怎麼樣子好呢? 猶豫不決的話,那麼,這個情況之下,勝解的心所一般的都沒有,一點也沒有,全,全部沒有。
勝即是解。
(05B)那麼,什麼叫勝解?勝就是解,這個解就是殊勝的,不能動的。這個是持業釋,我們六離合釋還沒有講,這個勝就是解,持業釋。
念心所
念者,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曾習境”,過去經過的一些境、所緣的境,如果你過去沒有經過,你再念好了,念不起來的,你說這本書你沒有念過、聽也沒聽過,你說你給我記起來,這本書講什麼。你怎麼記得起來?從來沒有碰到過,你要記憶話,總是過去經過的東西,過去念過的書,你記一下就背出來了。過去看過的東西你記一下,樣子就現出來了,過去沒有經過的,你叫再念,念不出來。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過去經過的一些境,不管是什麼對境(所緣的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把這個境清清楚楚記住、不忘掉,這是念的功能。
那麼,我們念佛也好、念經也好,就是把這個境,心明明白白地記住,不要忘掉。我們不要是念經,把加個口字、口旁,現在很多人念佛念經都把加個口字旁,實在是要不得,那就是嘴裏在念了,心不念,心裏打其他妄想。我們這是沒有口旁的,念佛也好、念經也好,沒有口旁的,這個境要“心明記爲性”。這個叫念,不是嘴裏“吧吧吧”就叫念了。
“定依爲業。”那麼,念有什麼好處呢?要得定先要有念。那麼,我們修叁皈依觀,講了很多,都要記住——“明記不忘”,然後依觀起修,修了之後得定。如果你念都念不到,你坐下來修什麼呢?看書,看一句坐一下,看一句坐一下,(師笑),你修啥個定呢?你就念經好了,就念念算了。
定心所
叁摩地者,此雲等持。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
“叁摩地”,這個都是一個一個來的,雖然它們生的次第,生起來不是一個生一個,但它們的作用是一個引一個的。有了念之後,引生這個定。定就是叁摩地,所以“叁摩地者,此雲等持”。平等持心,就是說,不沈不掉,心平下來,要把它持住。
“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所觀的境,這裏是四個境:一個是“所樂境”,一個是“決定境”,一個是“曾習境”,一個是“所觀境”。所觀的境,使心專注不散,就定在那個點上,不散動。
“智依爲業”,它的業用呢,生智慧,所以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得了定之後,就能開智慧。所以說,我們要真正開智慧呢,非要得定不可,哪怕是世間的智慧,一般聞慧、思慧都要有一點點專注的力量。
我們說這個印順法師,他現在在我們佛學界裏是一個極大的有學問的人,日本的東京大學送他一個博士的學位,他不是考出來的,是榮譽的博士位,送給他的,因爲他學問太大了。那麼,他的以前,學法怎麼學的呢…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