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者能有,财者所有也。如戒名解脱,戒是修因,解脱是所得之果,名戒为解脱,于义似不当,然能持戒者后必得解脱之果,故知戒中实有解脱,故可名戒以为解脱。此即从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财释也。有云有财释者即是取他名以为自名,亦有以也。
第三种“有财释”。“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它有这个东西,它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有的东西、所有东西安名字。我们说“百万富翁”,他有一百万的财产,他自己他叫什么名字就不喊了,叫他“百万富翁”了。这也属于“有财释”的一个不太恰当的例。这说一个,容易理解,这么讲,实际上“有财释”还要严格一点。“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有财释。
“有者能有,财者所有”。能有的是人,所有的是财。那么,这边不一定人了。一个东西,它东西有能所的关系的。那么,这个,举个例,“戒”,是一个名字了,“戒”,它又叫“解脱”,那么“戒”是因、“解脱”是果。那怎么“戒”又能叫“解脱”呢?持戒的人不一定解脱了,但是持戒的人将来决定会解脱,有那个解脱的果,果是它所得的果,是所有的财,那么,它把自己名字“戒”就不说,由“解脱”这个所有的财来安它的名字,所以“戒”可以叫“解脱”。这是“有财释”。
“名戒为解脱,于义似不当。”道理说起来,好象不恰当,“然能持戒者后必得解脱之果,故知戒中实有解脱”,“戒”里边有“解脱”,那么,“有财释”了,叫“解脱”。“此即从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财释也。有云有财释者即是取他名以为自名。”一样的意思,“他”就是财,以“他”的名字安自己名字的。那么,这一类东西,我们在吃的药里边,就很多了。我们说,有一个补药,它叫“寿而康”,你吃了这个药,将来又是寿长又是健康,那么,它有这个效果。“寿而康”就是药的名字,药不说了,它本来是什么什么化学名字了,它不说了,它只说个“寿而康”。这就是“有财释”。
相违释
四、相违释者,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例如止观之名,止体是定,观体是慧,可谓其体各别矣。然今则集此各别之二法联之使成为一名,此即相违释也。亦如教观之名,教者解也,观者行也。其体亦各别也。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违释也。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违释,例此可知
“相违释者,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那就是各式各样不同的法,两个不相联系的法,把它合一个名字。假使举的例,“止观”,止是止,观是观,止是心一境性,观是简择的慧,那么,这两种东西把它合一个名,“止观”。那么其他的东西,假使我们说天台宗“教观”,教是教,这个是解理的理论,观是修观,是修行。一个是解,一个是行,但是可以合拢来,“教观”。这么我们下边就是君臣、父子、南北、东西、山河……各式各样的,父子、君臣、男女、上下等等、老少,这些都是“相违释”,各式各样的东西合了一个名字。
邻近释
五、邻近释者,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从其胜事以立名者,此即邻近释也。今就念处之名言之,观身不净乃至观法无我。此能观之体本是慧处,本应名之为慧处,然今则名之为念处者,因与慧相应之念其力强胜,故就胜者立名,名之为念处也。
第五是“邻近释”。两个法,同时相依不离的,就它一个比较功能胜的安名字,叫“邻近释”。就是自己的名字不安,跟它很近的那一个法,它的功用特别胜,用它的名字。举个例,我们说“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这个“四念处”,能观的体是慧,为什么不叫慧处,叫念处,因为在这个念处里边,念的作用特别大,就叫念处,不叫慧处。那么“邻近释”是比较困难的,举例很难。
带数释
六带数释者,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如二谛、三性等名,皆以其法体上带有二三等数量,彰其所带之数量,故名为二谛、三性等也。虽然,带数释者,必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方可名为带数释,非谓凡有数字在首者皆是带数释也。例如,三藏法师之一名,此则虽有数字在首,而仍不是带数释也。盖三字虽为数字,而法师之体则仍是一,是则法体之上未曾带有数量矣。据实而言,三藏法师者,盖谓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师耳,乃是从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仍是依主释也。又如两江者,江体有两,故名两江,此即是带数释。然两江总督则非带数释,而仍是依主释矣。
那么,“带数释”,最好懂的。我们说,凡是一个法上带有数字的。五蕴,“五”——有一个数位,就带数释;六界,带数释;十二处,带数释;百法,带数释;这个十八界,带数释。凡是一个名字上有带了数字的,就叫带数释。
那么,念一道了,“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二谛、三性等等。“皆以其法体上带有二三等数量”,叫带数释。然而,下边又简别,带数释,决定带有数量。但是有数字的,不一定就是带数释。假使说,我们说“三藏法师”,这个“三藏法师”虽然有个三的数量在前头,不是带数释。
“盖三字虽为数字,而法师之体则仍是一”,没有三个法师了,“三藏法师”通达三藏的法师,不是三个法师。所以这个“三藏”,只是对“三藏”来说是带数释;对“三藏法师”来说,不是三个法师了。所以说,有数字的不一定是带数释,但是有这个带数释是必定有数字。
这个,“盖三字虽为数字,而法师之体则仍是一,是则法体之上未曾带有数量矣。据实而言,三藏法师者,盖谓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师耳,乃是从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能弘的是法师了,“仍是依主释”,依着这个三藏,来安他的名字。又如“两江”,“两江总督”之类。两个“江”,“江”有两个,叫“两江”,带数释。“两江总督”,却不是带数释了,总督指一个人,那么,这个总督是管两个“江”的,就是江苏、浙江,管两个的。那么“两江”是带数释,“两江总督”却不是带数释。这个要搞清楚。
此六释中,持业依主,每可兼通,若欲别之,则义异而体同者是持业而非依主,体别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业也。六释大意,略述如是,欲详知者,应读《大乘法苑义林·总料简章》。
那么,下边,“此六释中,持业依主”,持业释、依主释有的时候可以通。那么,假使里边,假使要把它的界限分清楚呢,“义异而体同者是持业(释)”,它的意思虽然两个概念,同一个体的,持业释。假使“体别而分能所”的,它两个概念体不是一个,分能、分所的,是依主释。“六释大意,略述如是,欲详知者,应读《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这是一个介绍,你们要仔细知道的,就去学那本书。那么,这个“六离合释”,是一切法相的工具。我们现在略略讲一下。在《二十唯识》之前,再把它复习一下。那不要这么仔细讲了,再把它举几个例就可以了。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
思考题
(共11讲,计43题)
1.释论题。
2.论首置“如世尊言”,何故?
3.问有几种?
4.一切法略有几种?哪几种?
5.何谓心法?心法有几义?
6.何谓心所法?具何义故称心所法?
7.相应之义有几?一一述之。
8.何谓色法?
9.何谓有对色无对色?
10.何谓不相应行法?
11.何谓无为法?
12.五位的次第是如何排列的?
13.心法有几?各说明之。
14.末那识华言意识,云何圣教但立意名?
15.何谓阿赖耶识?
16.何谓遍行?遍行有几?有哪几法?
17.何谓别境?别境有几?其法云何?
18.何谓善十一心所?云何称善?
19.惭愧二心所中,依自法力,依世间力云何?
20.信等亦有防修功能,何不依此立不放逸?
21.舍有几种?试具述之。
22.不善即无瞋一分,云何别立?
23.十根本惑何者俱生,何者分别起?
24.仔细分析“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25.何谓随烦恼?随烦恼有几?一一分述之。
26.何谓不定法?云何称不定?
27.不定法有几?具体是什么?各有体性否?
28.色法有几?色法何义?
29.论曰“有质碍之色,有颜色之色。”前色是否即是后色?
30.无表色以何为体?何以名色?
31.何谓定自在所生色?
32.何谓不相应行法?此有几种?
33.何谓三乘五性?
34.何谓无为法?无为法有几?
35.何谓无我?无我有几?
36.第四禅不动、灭受想都是定,云何说是无为?
37.相应与和合性的差别如何?
38.何谓补特迦罗?何谓补特迦罗无我?
39.何谓法?何谓法无我?
40.试比较人法二执之浅深宽狭?
41.何谓世间我法?圣教我法?
42.何谓三灾?三灾之内因云何?
43.何谓八患?云何第四禅称不动?
1范古农老居士
2《解深密经》卷第一:“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
3《广五蕴论》。
4安慧菩萨为唯识古学的代表之一,护法菩萨为唯识今学的代表之一。
5《显扬圣教论》卷第一:“复次如是五法复有三相应知。一增益相,二增益所起相,三法性相。增益相者,谓诸法中徧计所执自性。增益所起相者,谓诸法中如其所应依他起自性。法性相者,谓诸法中圆成实自性。”
6《五蕴论》:“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谓有表业及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 《广五蕴论》:“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三摩地所生色者,四静虑所生色等。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
7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抉择分,略摄抉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
1《俱舍论颂疏》卷第四:“颂曰: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
释曰:心意识体一者,集起名心,谓能集起三业事也。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净者善也,不净者恶也,界者体也)。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即此者即此心也。将所依义,释意也。作能依止,故名为识,识能依意也。据上两解,是心意识三,名义虽异,其体一也。
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者,此释心心所法,更有四名,义虽有殊,体还一也。
一名有所依,谓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
二名有所缘,取所缘境故。所缘境者,色等六境也。
三名有行相,谓同有一行相也。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心与心所,皆有青相,青相虽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或名有行相。论云: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解云:品类差别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齐等起也。
四名相应,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谓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一所依,二所缘,三行相,四时,五事,皆平等故。时等者,谓心心所,同生住异灭时故。事等者,事者体也。一相应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无两受等,共相应故。”
8《百法明门论疏》普光撰(卷下第十页)。
9《百法明门论疏》普光撰(卷下第十页)。
10琉璃:《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琉璃,吠琉璃也,亦云毗琉璃,又言鞞头梨。从山为名,谓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慧琳音义》一曰:“吠琉璃,宝名也,或云毗琉璃,或但云琉璃。须弥南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
11《干隆大藏经》第一五二册(六三〇页):“定果色谓解脱定亦鱼米肉山威仪身等 。”
12《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法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徧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迥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徧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
13《显扬圣教论》卷第一(十五页):“定异者,谓诸行因果各异性。相对者,谓诸行因果相称性。”
14《百法明门论解》(四十一页):“异生性者,二障种上一分功能,令趣类差别不同,云异生性也。”
15《大乘广五蕴论》:“问:界为何义?答: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
16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十七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广化寺版第四百零六页)。
17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18《菩提道次第心论》:“依现经教论理教授无倒者:一切依现经言,于其经法不得乱、坏、增、减。经中难解处,必依正量论理大宗论言解译,论言复难,更依知识引导教授,不依私心作解。教授广大经论,不得顺此损彼,不得无决定之指示。不得经外有说有修(离经一字即为魔说),不得但求说解不顾修行(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不得修行与经说各别分而为二,要依说修行,依修行而说。不得教说此法门而修行用彼法门。闻思修必成一致之教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