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话,那“我”要成很多了,那就有过失,这是第二个过失。
第三个过失,五蕴是有为法,有生有灭的,那么,你这个“我”就是五蕴的话,这个“我”就有生灭了。“我”有生灭,那么,有没有过失呢?那过失很多,这些都是《入中论》跟《广论》里边,中观论里边的一些道理,很深,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结论,中间的辩论现在也不能讲,讲了也不好懂的。那么,所以日常法师把止观章是略掉了,也是因为一般的人讲了也听不懂没啥意思,打瞌虫了。他又说假使“我”是有生灭的,那么,这里边有三个过失,哪三个过失呢?
第一个,宿命就不成立了,因为“我”是有生灭的,这个“我”,后面那个“我”,跟前面那个“我”,各是各的了,一断掉了前面,那么你说,假使你说过去“我”是……,佛在世了,他过去他行菩萨道的时候,在什么什么时候他做什么样的,在歌利王的时候割截身体等等,这个就记不起来了,因为两个隔开了,就是依宿命的事情就不成立了。
第二个过失,你造了业之后,你说前面这个“我”造了业,后面这个“我”已经断掉了、灭掉了,那么,这个受,它的业就没有人承当了,造了业就受果的人就没有了,他已经没有了,哪个来受果呢?
第三个过失,你假使说,虽然是他灭掉了,还可以下面生的那个“我”,可以承受那个业报——受果。那么,这个里边又有过失了,你说这个“我”是有自性的,前面那个“我”灭掉了,后面那个“我”生起来了,各有各的自性,那么,这个不是一个东西了,不是一个东西,那么,你说他造的业他受果,那么,也可以说某某人造的业,第二个人他去受果去了,这个也是讲不通的。
所以说“我”有生灭,也是有过。这样子,这样分析之下,“我”跟五蕴是一个的话,决定不能成立。
“我”跟五蕴是异的过失
那么,下边就是说“我”跟五蕴是异,假使“我”跟五蕴不是一个,那么,有没有过失呢?这是外道了,外道就是看到佛教徒跟你说,你说五蕴是跟“我”是一个的话,有很多很多过失,六个过失,那么,这六个过失他也承认,认输了。那么,他不甘认输,他就说五蕴不是跟“我”一个东西,就是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个“我”,这是另外的。
那么,你执异蕴的“我”,就是跟五蕴跟“我”是不一样,那么,这个有没有过失呢?同样有过失。它的过失是怎么说呢?他说五蕴是跟“我”不是一个东西的话,那么,我们知道五蕴就是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有所造作了,那么,你这个“我”跟五蕴不是一个东西,那么,他就不是有为法了。不是有为法,那就是无为法差不多的东西了,那他是没有生灭的了,他是常的了。固然常是对了,“我”是常的,但是这个“我”没有作为的,无为法的常,虽然是常,没有造作的,就是不会动的,这么一个东西。这个“我”有啥意思?一个“我”虽然是常的,但没有变化的,也不能造作的,你这个“我”是毫无作用的“我”,这个也是毫无意思了,所以说,你说执了五蕴 有“我”呢,是一个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个“我”,那还是不能成立了,你这个“我”有什么意思呢?这个无为法一样的东西。
那么,假使说,再一个说,假使五蕴跟这个“我”是两个东西,有两个东西的话,那么,这个,假使是我们说,桌子跟凳子是两个东西,那么,离开桌子决定有一个凳子可以看得到了,或者是能够了解得到了,但是我们说离开五蕴之后,我们再怎么追求,六根去探讨,都不能探讨出一个“我”这个东西。所以说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一个“我”,那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这样子,我们是讲的是结论了,中间要经过辩论,要因明的方法去辩出来,这才能够得到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说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我们说,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从这一方面看五蕴是对“我”是一的,有什么过失,五蕴对“我”是不是一个东西的,有什么过失,这两边一看,就可决定出五蕴之外没有再是一个“我”,是一个也不是,是两个也不是,那就是没有了,这个“我”是没有的,一定要经过这样的辩论,要知道五蕴是一有什么过失,五蕴是异也有什么过失,那么,这样子决定了的了解得到了,那才可以说这个“我”是决定没有的,假使你没有经过这般细的辩论,你就是说糊里糊涂地说补特伽罗是没有“我”的,你这样子的样子,没有这个,单说一个结论没有辩论的话,没有论证的话,你终不能得到清净见,这个很重要的。你瞢里瞢懂地得了一个结论的话,这个是不可靠的,这个清净见不能生出来的,所以说,西藏的辩论不是搞游戏、争胜,是要得到清净见必须要经过因明的辩论。
那么,我们如果自己内部不辩论,没有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说你要得到清净见——得不到,清净的见得不到的话,也证也证不到,前面我们昨天讲的,你这个知见,正的知见没有生起的话,那你要证到这个正知见也不可能的,所以说,决定要生起清净见,决定要经过反复的辩论,是一是异,这样子抉择下来,知道它决定是一也不对、异也不对,那就是说“我”是没有的,这样子清净正见生起之后,然后你定中去修,才能够证到这个见。
如果你没有经过这一番的探讨,你单是糊里糊涂地“一切法空”,“我是没有的”,不行的,这个是证不到清净见的,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学佛法,不是说不动脑筋了,马马虎虎可以学到的,是要经过艰苦地分析推理,然后得到这个知见,这个知见得到之后,决定不移,成了胜解,然后你定中去熏修,那就成证到空性的无我见。如果你不经过这些手续的话,这些过程没有的话,是证不到的,这个是决定的,我们说是一切经论里边都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问题。破我与五蕴是一和五蕴跟我是异,用这个方式证到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的一个道理。另外还有七支的喻,以车的比喻,这个比较难了,就不说了。
那么,下面我们说一个法我了,人我是破掉了,这个法我该怎么破?法我的破也是比较一个、相当之复杂的一个问题。那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他是就说,第二个抉择法无我,补特伽罗假使说是为五蕴、六界、六处,这些,十八界,等等,这是法了,就是我们要安立一个补特伽罗在什么地方安立呢?五蕴上安立,那么,六界,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十二处十八界,只是不外乎这些地方安立一个补特伽罗。那么,在这个地方补特伽罗是破掉了,那么,这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不是实在有的?就是这个问题了。
那么,这个也要破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没有一个独立自在的自性,这个方式怎么破呢?要就是“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以这个四个方式来达到一切法无生,这个道理是中观道理,当然一下子讲不清楚,但是这个方式可以告诉大家,用这个一切法不能自生,也不能是从他生,也不能合起来生(合起来生,两个瞎子加起来还是个瞎子,还是看不到的),那么也不能无因生,无缘无故就生出来了。那么,既然自也不生,他也不生,共也不生,无因也不生,那么,怎么生呢?因缘和合而生,所以一切法是无生,实际上是无生的,那么说它如幻的这个缘起,和合而生,并不是说有自性的法,没有自性的和合生是可以的,有自性的法它就不能生了,要自生也不行,他生也不行,共生也不行,无因生也不行。那么,以这个四个方式探讨一切法,决定是没有自性,就是无生,这个也是一个很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是中间的论证是很复杂的,也不能说几句话说完的,介绍一下。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关于空性的问题了。我们昨天讲过了,要出三有,决定要证到空性,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出生死,度一切苦厄,所以说,空性是一定要成立空性之后,才能灭烦恼,才能够解脱,所以说,空性是我们解脱道的命根子,离开空性就不能解脱了。那么,离开菩提心也就不能成佛了,这两个都是,一个是母,一个是父,般若是母,一切空性三乘共的,有了空性才能解脱生死,有了菩提心才能成佛,这两个东西是我们的修行的命根子。
那么,龙树菩萨说的,就是回复、回到我们这个问题了,声闻缘觉证不证法空的道理?那么,根据我们应成派中观见,龙树菩萨他的说法,一切声闻缘觉也证到一部分法无我的空性的,不但是证到人空了,还证到法空的。那么,这个跟菩萨有什么差别呢?有差别。他,龙树菩萨的一些他的经论里边很明显地论证到一切声闻缘觉也是证了法空性的道理的。所以说,解脱生死你没有这个法空的见是解脱不了的,单是证人空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证人空不联系到法空,也是做不到的,人空跟法空不是截然分割的,有一定联系的,你要证得补特伽罗空,必须牵涉到一部分的法空。所以说真正要解脱生死,那必定要得到法空的道理,知道,才能够成办。声闻缘觉他在断烦恼的时候也要修法空见,但是烦恼断完了,以此为足,他不要再修这个了(不要行菩萨道了,不要长时修三大阿僧祗劫了,所以一切的法空的道理没有断完),那就是烦恼障断掉了,所知障没有断完。
所知障什么?障我们的法空的那些障碍,所知就是人法二空的道理,把你障住了。那么,这个障,声闻就在要证到人空的时候把这个障断了一部分,当他人空证到之后,他再不继续断下去了,所以声闻缘觉断的法空数量少,而菩萨要断尽一切所知障,要成佛,自己生死了了还不满足,要度尽一切众生都出生死,都要成佛,那必须把所有所知障断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时间,不但是断完,种子也灭完,这样子才能够达到成佛的一个高度了。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得一个结论,就是说,声闻缘觉并不是不断所知障,他也是断了一部分,但是就是没有圆满地断完,而菩萨圆满地断完的,这就是说人空、法空两个都证,但是菩萨证的、成佛证的是圆满的,而声闻缘觉把自己的生死了了之后,对法空那一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