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57

  ..续本文上一页分就放下了,需要了生死的一部分法空证到了,再过去度众生的那一部分法空就放下了,所以说,他是证了一部分。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说,这里就是说大小二乘的分别了,也是根据龙树菩萨的见解了,他就是说:假使要成佛的话,假使不通达一切法无我的这个正见,生死尚且不能了,何况成佛呢?那就是说一切法空的道理,不管声闻缘觉、佛,都要有这个,法空的道理都要证一点的。那么,就是说,不能说不证法空就证声闻缘觉,就是声闻缘觉要了脱生死,也得要通达一些法空的道理。

  那么,既然声闻、缘觉、菩萨都通达法空道理,那又如何分他们的深浅大小呢?那是也是有的。那么我们说,声闻、缘觉跟菩萨,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法空是都证的,就是证的有多少的差别,不能说不证。那么,而真正的差别在哪里呢?大乘小乘的不共的一个特法(就是特征),就是说看他菩提心发了没有,菩萨行行了没有,这个是大乘小乘的分界线,而且是我们应成派中观见的特殊的教授中心,是个要诀,扪牙。

  所以说很多人,“这是声闻法,我不修的”,“这是菩萨法,我要修的”,法不能说有大小乘,只有人,发了菩提心的,这是大乘,没有发菩提心的,二乘,那么,行菩萨道的,是大乘,不行菩萨道的,二乘,从人上分,不能从法上分,这个很重要。假使我们说,以我们中国一贯的见解,就是把大小乘从法来分了。我们看到一些藏经,这是大乘经,这是大乘论,那是小乘经,那是小乘论,很明确地给你把藏经分了大小乘,照我们应成派中观见这是不太恰当的,只能说大乘的人,是发了菩提心的,他看的经都是大乘,如果是二乘的人,没有发菩提心的,他看什么都是二乘。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也有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例,那是昂旺堪布说的。他就是说,什么呢?他说在印度,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他到了西藏去弘法之后,他又是印度人,印度的事情他很关心了,那个时候都没有报纸,就这消息靠人传的,所以说每一次印度有人来,他都要问,印度有什么,最近有什么消息。有一次印度来一个人,告诉他,“现在一个奇怪的消息。”“什么消息?”他问。来人回答:“一个修大威德的密乘修行的人,他证了个阿罗汉果。”密乘,大家知道了,都是无上乘了,是修大乘还要快才修的密乘了,怎么证到阿罗汉果呢?这个,阿底峡尊者听了之后说:“好好好好”。来人问:“怎么好了?这个修大密金刚乘证了阿罗汉果了,怎么还好?”尊者回答:“他总算还没有堕落。”那就是说你发心不正当了,你发心是发在二乘,即使你修这个大威德的法还是成了二乘的阿罗汉果,所以说,法是没有大小的,就看你发心了,阿底峡尊者为什么说好好好呢?毕竟你还证了个阿罗汉果,没有堕落。如果你发心得不好的话,出离心都没的话,还得下金刚地狱。所以说,这个说总算还可以了,还证了个果。

  那这个例子,也很明显地说明,这个法没有大小的,只是人。所以说,我们学了其他的经论,我们要把这个要抓住,就是说大小乘的分别是在人,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大乘,法是没有大小的。 《 金刚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没有说法有大小,也没有高下的,只是人有高下,这一点我们要抓住。其他的我们还有一些重点、重要的东西要介绍……

  ( 13B)就是说,有的人,我们现在这个知见的人也不少,就是说:“你要修空性,空性是无分别的、无分别智,那么,你有分别的智是不能达到无分别的空性的,不能生出无分别智来的,那个因果不称了,你要得到无分别智,你一定要无分别,就是说什么不要想,善也不思、恶也不思,什么都不想,心里就呆呆地定在那里,这样子的果,能产生无分别智、证空性。”这是支那堪布的见。那么,这个见地,现在还有不少人采取这个。他说:“一切分别都是生死的根。你说思惟这个思惟那个、你们学教学了半天,这个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什么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生死根,都是有分别的,空性里边没有有为没有无为,也没有什么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什么都给你空完了。你搞了搞了半天,都在有中,多做活计,那有中多做活计都是生死之根,你搞了半天还是了不了生死。”这个话很多人振振有辞,现在有这么人这样说的。这是错见,早就在西藏驳掉了,但是,尽管你驳掉,很多人还是没有学这个论,还是把这个执得很重要。

  那么,这个我们在《广论》里边,从头到尾不断地出现批判这些谬见的。这里,在毗钵舍那里边,我们要引一段。他说,我们是要证空性的话,要从寻、伺下手,就是说一切法,我们去心执着一切法的时候,我们就要观察,我们所看的那个、寻伺的那些法,到底是不是有自性的。那就是观、看念头了。你说你在想这个,这个东西你看它有没有自性?是空。那么,那个,你想那个了,那个也是空,空那就没有什么想的了。

  很多人说:“我心里乱得很,这个这个。”当然我们现在是达不到这个高度了,因为法空的道理还没知道,你怎么观空呢。如果法空之理、道理知道后,你心、念头、散乱心很多,你就观它,观它是本性空,乃至能观的心(观它空的那个心)也空,那就是能、所皆空了,这样子,下去,就证到空性。但是,开始的时候用寻伺下手,由观察下手。如果你一开始就不管它,只要不想就对了,那么,永远得不到空性。所以说,有的人执着“一切不要想,一想就是生死根”,那是错的,这个我们要知道,这是错误的。真正要达到,我们要达到证空性、了生死的话,要从寻伺下手,就是闻思修下手,决定要从这个下手,闻思修的基础没有,空性的智慧不会来。

  我们昨天好象也讲过这个道理。因为今天我们还要讲“六离合释”,那无我的道理,我们再介绍一个。就是说什么呢?人空法空,它的内涵,它的如何证到的方式。就是一个是我跟五蕴的一、异的破了,一个是用四个方式考察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了,这样子能够达到人空、法空的境界。那么,这两个东西我们修的时候,我们说大乘到底先学哪一个?还是先学法空,先学人空?那个是决定先学人空,人空下手。这个次第决定从补特伽罗无我下手。那么,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都一样的。那么,讲到这些,依《菩提道次第》的无我的道理,我们补充了《百法明门论》里边的补特伽罗无我跟法无我的一些。

  

  六离合释

  那么,下面我们要讲一个,前天就发下来了。“六离合释”,这个是学法相的工具,我们学法相的,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否则的话,你会把意思会错。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先说,它《俱舍颂疏》讲义,是我们讲《俱舍》的时候补充的,在这里,我们这个题目没有也可以。这个作者是梅光羲,他是民国时代的一个法相家,他法相研究得很深。但是,在这个里边,我发现他有错误,到那个时候我们再说。那就是说专家还是不好当的,你一万个知道了,你难得不错一个,这个你说做个通家,谈何容易,只有佛、那些大菩萨,有现量证到的,这才是不会错了。我们从分别的意识来学的东西,都不可避免会有遗漏的地方。

  

  六离合释者,梵语称为杀三婆释。《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意云: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之释以分别之。其有但以一义为名者,则是直呼其自体,无有所滥,则不须用六释分别之可也。此乃天竺辨名义之法也。

  我们先说什么叫“六离合释”。“六离合释”,梵语称为“杀三婆释”,这个印度话了,我们就引一下就可以了,详细的也不要去说了。“杀三婆释”,它印度话如此,我们汉地叫“六离合释”。六离,是有六个解释。“离合”,什么叫“离合”?这是根据《大乘法苑义林章》(这是窥基大师着的一本书),“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之释以分别之。”有六种的解释的方式了,那么,这个是六种解释,是什么时候应用的呢?那是语法的问题了,印度的语法,一个名字,它有两个概念的,两义就是两个概念。两个概念以上的,综合成一个复合名词的,那么,这个,它里边恐怕意思混淆,所以用这六种方法来把它确定它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国际上订条约的时候,经常用法语来订。为什么?法语的语法最严格。这句话,没有模棱两可的解释、没有的,只有一个解释的。所以说,我们汉语也好、那个英语也好,都会有这个模棱的流弊。上次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说,“雨落、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是不留,下雨天了,天倒先有意把客留住,但是天留人不留,无情,他不想留你,这么是意思是不留。但是我们说,也可以说留,怎么呢?“雨落天”,下雨天;“留客天”,这是留客的天;“留人不”,留不留呢?“留”。好了,这就反过来了。所以这样子如果订一个条约的话,那就对方就可以利用你的反的、反义方向赚便宜了。

  那么这个印度语法里边,讲佛经的道理绝对不能模棱两可,所以一定要把它意思卡得很定,那么,这就要“六离合释”来卡定了,“其有但以一义为名者,则是直呼其自体,无有所滥,则不须用”。那就是说,一个名字,只有一个意义的,就是一个概念的,那么,不会混淆,那就不需要“六离合释”,我们记住,“六离合释”,是用在复合名词上的,这个名词有两个概念以上,要用“六离合释”。什么叫“离合”呢?它这里也讲了一下,“此乃天竺辨名义之法也”,这是印度的语法。

  

  初离之以示义,后合之以彰名,故亦名为六离合释焉。

  那么,怎么叫“离合”呢?“初离之以示义,后合之以彰名,故亦名为六离合释。”为什么叫“六离合释”?“释”是解释,解释个名字;用什么方式解释?离、合,先把它两个概念离开来。假使我们说“香炉”,“香炉”这个名字,包括两…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