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就放下了,需要了生死的一部分法空證到了,再過去度衆生的那一部分法空就放下了,所以說,他是證了一部分。
那麼,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們說,這裏就是說大小二乘的分別了,也是根據龍樹菩薩的見解了,他就是說:假使要成佛的話,假使不通達一切法無我的這個正見,生死尚且不能了,何況成佛呢?那就是說一切法空的道理,不管聲聞緣覺、佛,都要有這個,法空的道理都要證一點的。那麼,就是說,不能說不證法空就證聲聞緣覺,就是聲聞緣覺要了脫生死,也得要通達一些法空的道理。
那麼,既然聲聞、緣覺、菩薩都通達法空道理,那又如何分他們的深淺大小呢?那是也是有的。那麼我們說,聲聞、緣覺跟菩薩,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裏?法空是都證的,就是證的有多少的差別,不能說不證。那麼,而真正的差別在哪裏呢?大乘小乘的不共的一個特法(就是特征),就是說看他菩提心發了沒有,菩薩行行了沒有,這個是大乘小乘的分界線,而且是我們應成派中觀見的特殊的教授中心,是個要訣,扪牙。
所以說很多人,“這是聲聞法,我不修的”,“這是菩薩法,我要修的”,法不能說有大小乘,只有人,發了菩提心的,這是大乘,沒有發菩提心的,二乘,那麼,行菩薩道的,是大乘,不行菩薩道的,二乘,從人上分,不能從法上分,這個很重要。假使我們說,以我們中國一貫的見解,就是把大小乘從法來分了。我們看到一些藏經,這是大乘經,這是大乘論,那是小乘經,那是小乘論,很明確地給你把藏經分了大小乘,照我們應成派中觀見這是不太恰當的,只能說大乘的人,是發了菩提心的,他看的經都是大乘,如果是二乘的人,沒有發菩提心的,他看什麼都是二乘。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也有一個很現實的一個例,那是昂旺堪布說的。他就是說,什麼呢?他說在印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他到了西藏去弘法之後,他又是印度人,印度的事情他很關心了,那個時候都沒有報紙,就這消息靠人傳的,所以說每一次印度有人來,他都要問,印度有什麼,最近有什麼消息。有一次印度來一個人,告訴他,“現在一個奇怪的消息。”“什麼消息?”他問。來人回答:“一個修大威德的密乘修行的人,他證了個阿羅漢果。”密乘,大家知道了,都是無上乘了,是修大乘還要快才修的密乘了,怎麼證到阿羅漢果呢?這個,阿底峽尊者聽了之後說:“好好好好”。來人問:“怎麼好了?這個修大密金剛乘證了阿羅漢果了,怎麼還好?”尊者回答:“他總算還沒有墮落。”那就是說你發心不正當了,你發心是發在二乘,即使你修這個大威德的法還是成了二乘的阿羅漢果,所以說,法是沒有大小的,就看你發心了,阿底峽尊者爲什麼說好好好呢?畢竟你還證了個阿羅漢果,沒有墮落。如果你發心得不好的話,出離心都沒的話,還得下金剛地獄。所以說,這個說總算還可以了,還證了個果。
那這個例子,也很明顯地說明,這個法沒有大小的,只是人。所以說,我們學了其他的經論,我們要把這個要抓住,就是說大小乘的分別是在人,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大乘,法是沒有大小的。 《 金剛經》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沒有說法有大小,也沒有高下的,只是人有高下,這一點我們要抓住。其他的我們還有一些重點、重要的東西要介紹……
( 13B)就是說,有的人,我們現在這個知見的人也不少,就是說:“你要修空性,空性是無分別的、無分別智,那麼,你有分別的智是不能達到無分別的空性的,不能生出無分別智來的,那個因果不稱了,你要得到無分別智,你一定要無分別,就是說什麼不要想,善也不思、惡也不思,什麼都不想,心裏就呆呆地定在那裏,這樣子的果,能産生無分別智、證空性。”這是支那堪布的見。那麼,這個見地,現在還有不少人采取這個。他說:“一切分別都是生死的根。你說思惟這個思惟那個、你們學教學了半天,這個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什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生死根,都是有分別的,空性裏邊沒有有爲沒有無爲,也沒有什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什麼都給你空完了。你搞了搞了半天,都在有中,多做活計,那有中多做活計都是生死之根,你搞了半天還是了不了生死。”這個話很多人振振有辭,現在有這麼人這樣說的。這是錯見,早就在西藏駁掉了,但是,盡管你駁掉,很多人還是沒有學這個論,還是把這個執得很重要。
那麼,這個我們在《廣論》裏邊,從頭到尾不斷地出現批判這些謬見的。這裏,在毗缽舍那裏邊,我們要引一段。他說,我們是要證空性的話,要從尋、伺下手,就是說一切法,我們去心執著一切法的時候,我們就要觀察,我們所看的那個、尋伺的那些法,到底是不是有自性的。那就是觀、看念頭了。你說你在想這個,這個東西你看它有沒有自性?是空。那麼,那個,你想那個了,那個也是空,空那就沒有什麼想的了。
很多人說:“我心裏亂得很,這個這個。”當然我們現在是達不到這個高度了,因爲法空的道理還沒知道,你怎麼觀空呢。如果法空之理、道理知道後,你心、念頭、散亂心很多,你就觀它,觀它是本性空,乃至能觀的心(觀它空的那個心)也空,那就是能、所皆空了,這樣子,下去,就證到空性。但是,開始的時候用尋伺下手,由觀察下手。如果你一開始就不管它,只要不想就對了,那麼,永遠得不到空性。所以說,有的人執著“一切不要想,一想就是生死根”,那是錯的,這個我們要知道,這是錯誤的。真正要達到,我們要達到證空性、了生死的話,要從尋伺下手,就是聞思修下手,決定要從這個下手,聞思修的基礎沒有,空性的智慧不會來。
我們昨天好象也講過這個道理。因爲今天我們還要講“六離合釋”,那無我的道理,我們再介紹一個。就是說什麼呢?人空法空,它的內涵,它的如何證到的方式。就是一個是我跟五蘊的一、異的破了,一個是用四個方式考察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了,這樣子能夠達到人空、法空的境界。那麼,這兩個東西我們修的時候,我們說大乘到底先學哪一個?還是先學法空,先學人空?那個是決定先學人空,人空下手。這個次第決定從補特伽羅無我下手。那麼,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都一樣的。那麼,講到這些,依《菩提道次第》的無我的道理,我們補充了《百法明門論》裏邊的補特伽羅無我跟法無我的一些。
六離合釋
那麼,下面我們要講一個,前天就發下來了。“六離合釋”,這個是學法相的工具,我們學法相的,一定要知道這個東西,否則的話,你會把意思會錯。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先說,它《俱舍頌疏》講義,是我們講《俱舍》的時候補充的,在這裏,我們這個題目沒有也可以。這個作者是梅光羲,他是民國時代的一個法相家,他法相研究得很深。但是,在這個裏邊,我發現他有錯誤,到那個時候我們再說。那就是說專家還是不好當的,你一萬個知道了,你難得不錯一個,這個你說做個通家,談何容易,只有佛、那些大菩薩,有現量證到的,這才是不會錯了。我們從分別的意識來學的東西,都不可避免會有遺漏的地方。
六離合釋者,梵語稱爲殺叁婆釋。《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意雲:凡二義以上爲一名者,恐有所濫,故皆用此六種之釋以分別之。其有但以一義爲名者,則是直呼其自體,無有所濫,則不須用六釋分別之可也。此乃天竺辨名義之法也。
我們先說什麼叫“六離合釋”。“六離合釋”,梵語稱爲“殺叁婆釋”,這個印度話了,我們就引一下就可以了,詳細的也不要去說了。“殺叁婆釋”,它印度話如此,我們漢地叫“六離合釋”。六離,是有六個解釋。“離合”,什麼叫“離合”?這是根據《大乘法苑義林章》(這是窺基大師著的一本書),“凡二義以上爲一名者,恐有所濫,故皆用此六種之釋以分別之。”有六種的解釋的方式了,那麼,這個是六種解釋,是什麼時候應用的呢?那是語法的問題了,印度的語法,一個名字,它有兩個概念的,兩義就是兩個概念。兩個概念以上的,綜合成一個複合名詞的,那麼,這個,它裏邊恐怕意思混淆,所以用這六種方法來把它確定它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國際上訂條約的時候,經常用法語來訂。爲什麼?法語的語法最嚴格。這句話,沒有模棱兩可的解釋、沒有的,只有一個解釋的。所以說,我們漢語也好、那個英語也好,都會有這個模棱的流弊。上次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說,“雨落、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是不留,下雨天了,天倒先有意把客留住,但是天留人不留,無情,他不想留你,這麼是意思是不留。但是我們說,也可以說留,怎麼呢?“雨落天”,下雨天;“留客天”,這是留客的天;“留人不”,留不留呢?“留”。好了,這就反過來了。所以這樣子如果訂一個條約的話,那就對方就可以利用你的反的、反義方向賺便宜了。
那麼這個印度語法裏邊,講佛經的道理絕對不能模棱兩可,所以一定要把它意思卡得很定,那麼,這就要“六離合釋”來卡定了,“其有但以一義爲名者,則是直呼其自體,無有所濫,則不須用”。那就是說,一個名字,只有一個意義的,就是一個概念的,那麼,不會混淆,那就不需要“六離合釋”,我們記住,“六離合釋”,是用在複合名詞上的,這個名詞有兩個概念以上,要用“六離合釋”。什麼叫“離合”呢?它這裏也講了一下,“此乃天竺辨名義之法也”,這是印度的語法。
初離之以示義,後合之以彰名,故亦名爲六離合釋焉。
那麼,怎麼叫“離合”呢?“初離之以示義,後合之以彰名,故亦名爲六離合釋。”爲什麼叫“六離合釋”?“釋”是解釋,解釋個名字;用什麼方式解釋?離、合,先把它兩個概念離開來。假使我們說“香爐”,“香爐”這個名字,包括兩…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