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对德——一切有功德的法、有德——有功德法的人,他心不谦下,没有谦和的心,因为心不谦下,就流转生死,流转无穷,那么,就是生死因,慢心就是生死的因,这个“生苦为业”。
这个慢心,尤其是有一点功德的人,他就很容易生慢心,这个要经常对照。
我们在五台山有一位,在五台山的气候,光脚板亮膀子,偏袒右肩,很苦行,以前也不倒单,但是不倒单是不倒单,晚上顶大礼。早上香灯师跑过来,哇!大惊一跳,因为五台山没有电灯,要香灯师进来点油灯,怎么踩了地下软绵绵的,啥东西了,一看,灯点起来,睡在地下,顶大礼顶得疲劳了,就睡着了。那么,他是自以为功德很大,看上去,就是说,海公上师不如我:一顿,拿钵,吃一顿,亮膀子,不穿袜子。鞋当然有了,这个毡鞋,一双,毡鞋里边不穿袜子。毡鞋大家没有看到过,就像蚕的一个茧一样的一个东西,如果没有袜子呢,空空的,很大,空的当然很冷的,袜子涨满了,很暖和,是毡做的,他就是一个毡鞋,光脚板,赤脚的,右肩也袒的,偏袒右肩的,吃一顿,住小茅棚,这个小茅棚就是我们一个地里边盖了个茅棚,是防野猪吃洋芋的,那么,他说欢喜住茅蓬,就让他去住了,他就住到小茅蓬里边,这样子,修苦行了。
修苦行,苦行修到后来就慢起来了,他就是自以为海公上师不如他,因为海公上师没有亮膀子,也没有吃一顿,也没有光脚板,也没有住茅蓬,还有侍者师照顾。心里总这么,嘴里不说,心里是慢、慢、慢、慢、慢,越慢越高,高得很。有一次,终于爆发了,在会供的时候,海公上师讲开示后,他就插嘴,认为不对,跟他辩论起来了。辩论起来之后,当然海公上师量很大了:“你这个见,好象是……”当然错的,但是也没有当着大家呵斥他,随他去,这么他慢心更大了。
后来,五六年,社会主义教育,大家到太原去参观,我们都要去,每个人都得下去一次,轮班去,去参观那些店、厂,什么东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叫你参观这个,向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叫你去参观参观。结果他——我们参观过了,回来就算了、放下了——他参观之后,提倡我们要养猪,发展那个生产,寺庙要自己搞经济,一定要提倡养猪。那这个,你在清凉桥,提倡养猪,哪个睬你了,都不睬他,不睬他呢,他感到没有市场了,结果后来,拉卜楞寺去了一段时间,拉卜楞寺叛乱了,都赶出来了,后来,据说回到四川,这是他们说,做了个现成的爸爸,六个孩子的寡妇找到一个。那就是养孩子,给她养六个孩子去了,苦得不得了,现在,早就没有了。
你说你“我慢贡高”这个下场,不要说下辈子,这一辈子下场就苦得很!你说一个人,出家人,什么都不会的……这个人还不止,燃指烧了好几个,手指烧了好几个,苦行,那么大的苦行,最后,做了六个孩子的爸爸。那六个孩子都要他养大,这个够苦了,他也没有什么能力,气力又不大,文学又不好,技术又没有,要把六个小孩子养大,你看够苦不够苦,大概是累死了。早就不见了,这个人,所以“我慢贡高”的下场了。他以为比海公上师还高,其实清凉桥每一个出家人都比他高,都没有做六个孩子的爸爸去了。只有他,反而他做了这么一个人。所以这个慢心千万起不得的。他简直是可以自以为比海公上师还要高,这个慢是慢得可怕了。海公上师是海内、海外都一致推崇的大善知识,他说他比他还高,心不谦下。
无明心所
无明者,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杂染所依者,由无明起痴、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杂染,一般就是烦恼。一切烦恼,依它生起。为什么依它生起呢?有无明起了之后,有无明——痴就是无明,邪定,这个邪定,我藏经里查了一下,有的地方是邪见,我们看好象邪见要合适一些,它起的烦恼,不是起定了,邪定是定,那么,起了邪见。有了无明,就愚痴,愚痴就会起邪见,五个不正见,都会起来。那么,除了邪见之外,不正见之后,还有贪、瞋都会起。
所以说,有痴的人你说是好不好呢?“只要是老实的,他虽然笨,没有坏处,还是好人。”不好,愚痴的人,他无明大了之后,会生邪见,会生贪等烦恼,还要随烦恼。“能招后生杂染法故”,生起很多的烦恼。所以说,我们说佛教里边一定要求智慧,也就这个事情。没有智慧,愚痴是一个大坏蛋,不要说愚痴的人就是好人,愚痴的人不好:愚痴的人他自己糊涂,也把人家引入糊涂;他自己不信,要叫人家也不信;自己没有智慧,叫人家也不要智慧。
我们是有一位,他很想学,他师父不给他学,一定不给他来。他说为什么?他说你再要学呢,他要绝食,不吃饭了,躺那里要装死了。那把他吓得就不敢来了。这样子手腕,自己没有智慧,也把人家都成了个没有智慧的人,怎么办呢?!所以说,这个由苦入苦,是恶性循环,你自己没有智慧,叫徒弟去好好学了,那么,你还培一个有智慧的人,结果你又阻止人家学,那么,下一辈子感到自己更愚痴,恶性循环,痴上加痴了,就不得了了。
我们五台山有一个姓白的一家人家,白老大,念了几年书到太原去做工人去了,他老母亲,就没有时间经常来孝敬她了。那么,她的母亲感到,这个孩子白白养了,他尽在外边赚钱去了。当然赚钱要给她一点,但是也不会给得很多,因为他做一个普通工人没好多钱来养家。那么,她把个白老二,就是他的弟弟,她想个办法不给他念书,不给他念书,叫他放牛,那么,这丬山那丬山,放来放去都是五台山,不会跑远的。这个白老二,我们以前看到的,人长得很高大,也长得很端正,但是就是没文化——一个大字也不识。这是他的母亲就害怕他到外边去做生意、去做工,离开她,她就没有个儿子照顾了,就把他养成一个笨蛋,只会看牛,除此以外什么都干不来,这个也是一个愚痴。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愚痴的事情很多。这个愚痴呢,她这个白老二养在家里,总算大的坏事还没有。有的愚痴,就是要阻止人家学法,阻止人家修行,甚至于要跟你唱反调、毁谤或者是……
还有一个,更厉害,一封信,来了一封信,他说他碰到一个巫婆,给她这么一搞之后,他受了很大的损害,他不认为是巫婆害他的,他认为是一个和尚害他的。这和尚怎么害他呢?他说他的母亲年轻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鬼神,那么,碰到一个和尚,他跟她说了几句话,大概念一些咒,马上就好了。那么,该是好事了。这个和尚跟她说:“你们以后,不要去找巫婆神汉,这些不要去找。”这也是正常的,巫婆神汉是外道,不要去找他们。结果,后来她的孩子,不晓有什么事情,去找了巫婆,一找巫婆,就好象有鬼神附体这个情况,弄了很多年,它弄得他很不舒畅,后来,他写信给我,他说:“这个和尚用密法的蛊毒来害我。”他以为是那个和尚害他的。他说:“现在,我在感到很苦恼。”这一次,写信给我了,他说:“请你能够有没有什么办法帮我解掉,如果解掉最好,如果解不掉,我就要诽谤佛法,就要烧庙,尤其是密宗,我要烧庙子。”你看这个愚痴不愚痴,你自己受苦是哪里来的都不知道,要发展到要烧庙,要毁灭佛、密法,你看你这个,他自己苦在哪里来的都不知道,所以这个愚痴,我感到是很可怜。如果真的烧起庙来了,那就不得了了,下金刚地狱去了,这是反对密法的庙。
疑心所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三宝、因果、这些四谛,他听么听到了,但是,信不下去,“犹豫为性”。“能障不疑”,那么,它的害处,不能生起胜解心,不疑的这个东西没有办法,总是犹豫不决。“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碍善品,既障不疑,又障善品,就是好的事也不能做了。疑心大的人他好事就不想做,做了之后到底对我有没有好处呢?有没有好报呢?就要怀疑了。
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
心里犹豫,善法就不生。我们这个是讲到信心的关系了,有犹豫的人心不信,那你念观音菩萨如果犹豫的:“观音菩萨到底灵不灵?我念念了十万了,不晓得灵不灵?”这样子的话,你这个善法就生不了,所以说不能怀疑。那么,不能怀疑,不能说“我不要疑,疑就走了”,没有那么容易。那么,就要修信心。修信心,要下功夫了。
不正见心所
恶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盖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有五,谓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也。
“恶见者”,就是五个邪见,五个不正见。五个恶见,都是染污的慧,染污慧会推度,只有慧心所才能有推度的作用,但是这个推度是颠倒的推度,搞错了,推度的方式搞错了,对一切四谛,三宝的道理,因果的道理,它的推度的心倒是有,但是颠倒、搞错了。那么就是产生恶见了。它的体性就是染污的慧,慧心所,但是染污的、烦恼的。“能障善见”,反过来善见就障住了。“招苦为业”,反正烦恼都是招苦的。“盖恶见者多受苦故”,有恶见的人多受苦,那是决定的。我们说邪见,破戒、破见,破戒的人他受苦的时候还有期限,破了见的人,那就受苦的时候时间都没有的——不晓哪一年再出来。恶见多受苦。
“此见有五”,那么,恶见有五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个是《五蕴论》讲得仔细了。我们到这里,大家回去参考《五蕴论 》。
此六即俱生。若开恶见成十,即分别惑也。
这个六个是前面贪、瞋、痴、慢、无明、疑、不正见,这个六个有俱生的。它这个里边是含蓄的,俱生,也有分别起的,把五个恶见分开来的话,这六个烦恼成十个。那十个烦恼里边有分别惑在里头。这个我们说,应当怎么分呢?在十个烦恼里边:贪、瞋、痴、慢、身见、边见,有俱生,也有分别起的;而疑、邪见、见取、戒禁取…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