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對德——一切有功德的法、有德——有功德法的人,他心不謙下,沒有謙和的心,因爲心不謙下,就流轉生死,流轉無窮,那麼,就是生死因,慢心就是生死的因,這個“生苦爲業”。

  這個慢心,尤其是有一點功德的人,他就很容易生慢心,這個要經常對照。

  我們在五臺山有一位,在五臺山的氣候,光腳板亮膀子,偏袒右肩,很苦行,以前也不倒單,但是不倒單是不倒單,晚上頂大禮。早上香燈師跑過來,哇!大驚一跳,因爲五臺山沒有電燈,要香燈師進來點油燈,怎麼踩了地下軟綿綿的,啥東西了,一看,燈點起來,睡在地下,頂大禮頂得疲勞了,就睡著了。那麼,他是自以爲功德很大,看上去,就是說,海公上師不如我:一頓,拿缽,吃一頓,亮膀子,不穿襪子。鞋當然有了,這個氈鞋,一雙,氈鞋裏邊不穿襪子。氈鞋大家沒有看到過,就像蠶的一個繭一樣的一個東西,如果沒有襪子呢,空空的,很大,空的當然很冷的,襪子漲滿了,很暖和,是氈做的,他就是一個氈鞋,光腳板,赤腳的,右肩也袒的,偏袒右肩的,吃一頓,住小茅棚,這個小茅棚就是我們一個地裏邊蓋了個茅棚,是防野豬吃洋芋的,那麼,他說歡喜住茅蓬,就讓他去住了,他就住到小茅蓬裏邊,這樣子,修苦行了。

  修苦行,苦行修到後來就慢起來了,他就是自以爲海公上師不如他,因爲海公上師沒有亮膀子,也沒有吃一頓,也沒有光腳板,也沒有住茅蓬,還有侍者師照顧。心裏總這麼,嘴裏不說,心裏是慢、慢、慢、慢、慢,越慢越高,高得很。有一次,終于爆發了,在會供的時候,海公上師講開示後,他就插嘴,認爲不對,跟他辯論起來了。辯論起來之後,當然海公上師量很大了:“你這個見,好象是……”當然錯的,但是也沒有當著大家呵斥他,隨他去,這麼他慢心更大了。

  後來,五六年,社會主義教育,大家到太原去參觀,我們都要去,每個人都得下去一次,輪班去,去參觀那些店、廠,什麼東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叫你參觀這個,向往共産主義、社會主義,叫你去參觀參觀。結果他——我們參觀過了,回來就算了、放下了——他參觀之後,提倡我們要養豬,發展那個生産,寺廟要自己搞經濟,一定要提倡養豬。那這個,你在清涼橋,提倡養豬,哪個睬你了,都不睬他,不睬他呢,他感到沒有市場了,結果後來,拉蔔楞寺去了一段時間,拉蔔楞寺叛亂了,都趕出來了,後來,據說回到四川,這是他們說,做了個現成的爸爸,六個孩子的寡婦找到一個。那就是養孩子,給她養六個孩子去了,苦得不得了,現在,早就沒有了。

  你說你“我慢貢高”這個下場,不要說下輩子,這一輩子下場就苦得很!你說一個人,出家人,什麼都不會的……這個人還不止,燃指燒了好幾個,手指燒了好幾個,苦行,那麼大的苦行,最後,做了六個孩子的爸爸。那六個孩子都要他養大,這個夠苦了,他也沒有什麼能力,氣力又不大,文學又不好,技術又沒有,要把六個小孩子養大,你看夠苦不夠苦,大概是累死了。早就不見了,這個人,所以“我慢貢高”的下場了。他以爲比海公上師還高,其實清涼橋每一個出家人都比他高,都沒有做六個孩子的爸爸去了。只有他,反而他做了這麼一個人。所以這個慢心千萬起不得的。他簡直是可以自以爲比海公上師還要高,這個慢是慢得可怕了。海公上師是海內、海外都一致推崇的大善知識,他說他比他還高,心不謙下。

  

  無明心所

  無明者,于諸理事,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雜染所依者,由無明起癡、邪定、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雜染,一般就是煩惱。一切煩惱,依它生起。爲什麼依它生起呢?有無明起了之後,有無明——癡就是無明,邪定,這個邪定,我藏經裏查了一下,有的地方是邪見,我們看好象邪見要合適一些,它起的煩惱,不是起定了,邪定是定,那麼,起了邪見。有了無明,就愚癡,愚癡就會起邪見,五個不正見,都會起來。那麼,除了邪見之外,不正見之後,還有貪、瞋都會起。

  所以說,有癡的人你說是好不好呢?“只要是老實的,他雖然笨,沒有壞處,還是好人。”不好,愚癡的人,他無明大了之後,會生邪見,會生貪等煩惱,還要隨煩惱。“能招後生雜染法故”,生起很多的煩惱。所以說,我們說佛教裏邊一定要求智慧,也就這個事情。沒有智慧,愚癡是一個大壞蛋,不要說愚癡的人就是好人,愚癡的人不好:愚癡的人他自己糊塗,也把人家引入糊塗;他自己不信,要叫人家也不信;自己沒有智慧,叫人家也不要智慧。

  我們是有一位,他很想學,他師父不給他學,一定不給他來。他說爲什麼?他說你再要學呢,他要絕食,不吃飯了,躺那裏要裝死了。那把他嚇得就不敢來了。這樣子手腕,自己沒有智慧,也把人家都成了個沒有智慧的人,怎麼辦呢?!所以說,這個由苦入苦,是惡性循環,你自己沒有智慧,叫徒弟去好好學了,那麼,你還培一個有智慧的人,結果你又阻止人家學,那麼,下一輩子感到自己更愚癡,惡性循環,癡上加癡了,就不得了了。

  我們五臺山有一個姓白的一家人家,白老大,念了幾年書到太原去做工人去了,他老母親,就沒有時間經常來孝敬她了。那麼,她的母親感到,這個孩子白白養了,他盡在外邊賺錢去了。當然賺錢要給她一點,但是也不會給得很多,因爲他做一個普通工人沒好多錢來養家。那麼,她把個白老二,就是他的弟弟,她想個辦法不給他念書,不給他念書,叫他放牛,那麼,這丬山那丬山,放來放去都是五臺山,不會跑遠的。這個白老二,我們以前看到的,人長得很高大,也長得很端正,但是就是沒文化——一個大字也不識。這是他的母親就害怕他到外邊去做生意、去做工,離開她,她就沒有個兒子照顧了,就把他養成一個笨蛋,只會看牛,除此以外什麼都幹不來,這個也是一個愚癡。

  所以說,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愚癡的事情很多。這個愚癡呢,她這個白老二養在家裏,總算大的壞事還沒有。有的愚癡,就是要阻止人家學法,阻止人家修行,甚至于要跟你唱反調、毀謗或者是……

  還有一個,更厲害,一封信,來了一封信,他說他碰到一個巫婆,給她這麼一搞之後,他受了很大的損害,他不認爲是巫婆害他的,他認爲是一個和尚害他的。這和尚怎麼害他呢?他說他的母親年輕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鬼神,那麼,碰到一個和尚,他跟她說了幾句話,大概念一些咒,馬上就好了。那麼,該是好事了。這個和尚跟她說:“你們以後,不要去找巫婆神漢,這些不要去找。”這也是正常的,巫婆神漢是外道,不要去找他們。結果,後來她的孩子,不曉有什麼事情,去找了巫婆,一找巫婆,就好象有鬼神附體這個情況,弄了很多年,它弄得他很不舒暢,後來,他寫信給我,他說:“這個和尚用密法的蠱毒來害我。”他以爲是那個和尚害他的。他說:“現在,我在感到很苦惱。”這一次,寫信給我了,他說:“請你能夠有沒有什麼辦法幫我解掉,如果解掉最好,如果解不掉,我就要誹謗佛法,就要燒廟,尤其是密宗,我要燒廟子。”你看這個愚癡不愚癡,你自己受苦是哪裏來的都不知道,要發展到要燒廟,要毀滅佛、密法,你看你這個,他自己苦在哪裏來的都不知道,所以這個愚癡,我感到是很可憐。如果真的燒起廟來了,那就不得了了,下金剛地獄去了,這是反對密法的廟。

  

  疑心所

  疑者,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

  “疑者,于諸谛理猶豫爲性。”叁寶、因果、這些四谛,他聽麼聽到了,但是,信不下去,“猶豫爲性”。“能障不疑”,那麼,它的害處,不能生起勝解心,不疑的這個東西沒有辦法,總是猶豫不決。“能障不疑、善品爲業。”障礙善品,既障不疑,又障善品,就是好的事也不能做了。疑心大的人他好事就不想做,做了之後到底對我有沒有好處呢?有沒有好報呢?就要懷疑了。

  

  障善品者,以猶豫故,善不生也。

  心裏猶豫,善法就不生。我們這個是講到信心的關系了,有猶豫的人心不信,那你念觀音菩薩如果猶豫的:“觀音菩薩到底靈不靈?我念念了十萬了,不曉得靈不靈?”這樣子的話,你這個善法就生不了,所以說不能懷疑。那麼,不能懷疑,不能說“我不要疑,疑就走了”,沒有那麼容易。那麼,就要修信心。修信心,要下功夫了。

  

  不正見心所

  惡見者,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蓋惡見者多受苦故。此見有五,謂身、邊、邪、見取、戒禁取也。

  “惡見者”,就是五個邪見,五個不正見。五個惡見,都是染汙的慧,染汙慧會推度,只有慧心所才能有推度的作用,但是這個推度是顛倒的推度,搞錯了,推度的方式搞錯了,對一切四谛,叁寶的道理,因果的道理,它的推度的心倒是有,但是顛倒、搞錯了。那麼就是産生惡見了。它的體性就是染汙的慧,慧心所,但是染汙的、煩惱的。“能障善見”,反過來善見就障住了。“招苦爲業”,反正煩惱都是招苦的。“蓋惡見者多受苦故”,有惡見的人多受苦,那是決定的。我們說邪見,破戒、破見,破戒的人他受苦的時候還有期限,破了見的人,那就受苦的時候時間都沒有的——不曉哪一年再出來。惡見多受苦。

  “此見有五”,那麼,惡見有五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這個是《五蘊論》講得仔細了。我們到這裏,大家回去參考《五蘊論 》。

  

  此六即俱生。若開惡見成十,即分別惑也。

  這個六個是前面貪、瞋、癡、慢、無明、疑、不正見,這個六個有俱生的。它這個裏邊是含蓄的,俱生,也有分別起的,把五個惡見分開來的話,這六個煩惱成十個。那十個煩惱裏邊有分別惑在裏頭。這個我們說,應當怎麼分呢?在十個煩惱裏邊:貪、瞋、癡、慢、身見、邊見,有俱生,也有分別起的;而疑、邪見、見取、戒禁取…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