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这四种,决定是分别起的,就是说,生下来没有的,你学了一些教,或者听了人家的话才产生的。假使你说上帝能够创造世界,这个你生下来不会知道的,你学了耶稣教之后,或听了耶稣教的人跟你讲之后,“上帝创造世界”,那就他相信这个了。那么,这个是分别心出来的,生下来的人不会有这些。

  

  又十惑中瞋唯不善,余九皆通有覆、不善。

  在三性门来说,这十个烦恼里边,瞋恨心决定是不善,其余九个烦恼,它可以是不善,也可以是有覆无记。无记的有覆的那一部分,都是染污法,也可以通。那么,也可以通不善。而瞋心,不通有覆无记,决定是不善的。

  所以说,瞋心只有欲界有,到了色界就没有了。我们上次说过的,得了初禅的人,决定不会有瞋心。如果你说:“我得了初禅了。”一碰就发脾气,那么,除非是示现的,否则就是说证明他没有得初禅,初禅的人决定没有瞋恨心的。那么,没有到初禅,瞋恨心已经是减下去了。这个是简别你自己得不得初禅,你自己可以检查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六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上一次我们讲到烦恼的根本烦恼。那么,我们发的一个资料,补充我们的善法里边的“信”的,这是法尊法师的资料,那我们就把它念一下,这个很好。

  

  信的问题

  ——在汉藏院纪念周讲

  

  它的题目是《信的问题》,在汉藏教理院里边讲的。那么,我们就把他的这个作一个参考资料,就把它学一下了。

  

  一、引言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是释迦如来为讃叹信的功德而说的。意思就是:信为产生一切功德的老母,也是生长一切善法的根源。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来生,要信来长,就是生长了起来,能滋养它使之不坏,也还是靠着信。这样,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们,信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愿求菩提的大心众生,亦未超越信心的范围!

  

  他说,《华严经》里边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着重“信”的重要性。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就是信,它不但是母亲,一切善根能够生长也要靠信,长养一切诸善根,跟小孩子一样,养下来之后,还要给他长大,这个完全是靠“信”。

  这两句话,是释迦牟尼如来讃叹“信”的功德而说的这个《华严经》的一个偈。意思,就是说,信是产生一切功德的老母亲,也是增长一切善法的根源,再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心把它生起来,要信心把它长起来,长、生长以后还要滋养它,使它不坏,使它长大,这个都是靠信心的。那就是说,信心,对一切功德,不但是生它的母亲,还要养它的母亲,这是这么重要。

  所以说,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信心,固然重要,才进门,没有信心进不了,就是积集福慧二种资粮,要求菩提的大心众生,就是发菩提心的人,也没有超过信心的范围。那就是说,这个信心,从开始进门一直到最后,都是需要的一个基础,即使是发了菩提心,求福德资粮的那些菩萨,还是离不开信心。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菩提道》云:“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育白芽?”谷麦等种子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发出青白的嫩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晓得学佛人的信心,也是这样,而且比较望发芽的种子,更是重要,因为种子不能发芽,只是不能发芽而已,但是学佛的人没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长一切善根,并且还要破坏佛法,而断送自己的善根哩!

  下边,讲信心跟初学的关系。大菩萨就不要我们讲了,他自己会知道了。那么,对初学的人,有特殊的重要性。他说的,《菩提道》——一本书,它说“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白芽?”没有信心的人,一切善法,不能生长,就像一个种子,焦芽败种了,给火烧焦一个种子,它岂能够长出这个青了白的芽出来呢?我们说,稻谷麦子,把它种子放锅子里炒焦了,然后,把它田里去放下去,它什么芽都生不出来的,不要说是青的芽了。它摆放了里边慢慢就腐烂了,什么都没有。大家知道,炒焦的麦子、谷子,摆了地里去,它要长芽是不可能的。那么,学佛的人,他信心,一样,而且比发芽的种子更重要,因为发芽的种子不发芽,只是不发芽而已,学佛的人没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一切功德生不出来,一切善根长不起来,还要破坏佛法。我们才学过,烦恼里一个“不信”,“不信”就是反对佛法的,没有“信”就是“不信”,不信的话就会诽谤,就要破坏佛教,那就是说把自己的善根都断完了,还要下地狱去受苦去,比焦芽败种它单单是不生芽,这个厉害得多。

  

  现在有许多不安份的出家人,不,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俗,几天还俗,几天又出家,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他们的一个不要房食费的旅馆看待了!他们这样的行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尤为可惜者,破佛净戒,使众信施寒心,退众信施的信心!唉!将来三宝隐没,世间黑暗,未必不是坏在他们的手里!

  那么,他下边就不客气地批评一些人了,他说现在有一些不安份的出家人,就是不安己份的出家人,不,他说这个不是不安己份,是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俗,几天还了俗之后,又来出家来了,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一个不要房钱、不要伙食费的旅馆看待。这个还俗又出来,去了又还,这样子的人就是把这个寺院当作个免费的旅馆,他们这些行动,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最可惜的,破坏了佛的净戒,使众生寒心,退众生、施主的信心。将来三宝的隐没,世间的黑暗,未必不是坏在他们手里。这是骂得很凶。那些没有信心的,一会儿出家,一会儿退、还俗的,这些人,将来三宝的消灭,众生的、整个世界的黑暗,都是他们造成的,这个就是责任很大了,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不是那么自由的,我要出家就出家,要怎么就怎么,你有责任的,如果三宝坏了,众生没有光明了,那就责任就在这些人手里。

  

  然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的舍戒还俗,这并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来所开许的,自己虽因业障所系,烦恼所败,不得已而归俗,当生大惭愧,对三宝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为自己归了俗,就与三宝脱离关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毁谤,那还成什么话,简直没有人格了。太虚大师常说:“破戒犹胜破见”,因为仅仅破了“戒”,还可以忏悔,若是破了“见”的话,那就以邪养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无超脱之路了;虽然这还不过有归俗破见,要是身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对于三宝失了信心的话,那就“果报更不可思议”,更危险了!

  然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地舍戒还俗,并不是不可以,佛还是允许的,自己虽然因为业障所系,烦恼所败,给烦恼打败了,不能修行了,就还俗了,应当生大惭愧心,你即使出家人的生活过不了,但是你回家之后,对三宝的信心不能退失,这个还可以,当然等而下之了,比那些还了俗乱搞一台的要好一些,但是比不退的那是差得远了。假使以为自己还了俗了,跟三宝没有关系了,信心也退了,甚至于毁谤了,那还成什么话呢?人格都没有了。

  太虚大师就是经常说,海公上师也经常说的,就是破戒的人,比破见的稍微好一些,破了见那就比破戒还厉害。为什么原因?单单破戒,还可以忏悔,假使破了见的话,那就是恶性循环了,从邪入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远没有超脱的时候。假使说是在家人破见固然是不好,要是出家的弟子,他穿了佛的衣服、吃佛的饭、住佛的住处,就是吃施主的饭,施主因为是信佛才供养你的,并不是你有好大的功德,他供养你了。因为佛的功德大,我们靠佛的一些福德,所以沾了个光,所以大家还供养出家人,如果我们没有佛的话,单靠我们这样一点的功德,人家不会供养你的。为什么原因呢?他们自己家庭生活也不见的很富裕,为什么要供养你呢?那么,因为看佛的面上,“住佛之住”,住了庙里边,也是因为佛的关系,人家给你修庙给你住的,如果没有佛的话,他就对你不会有那么照顾你了。所以说,真正出家的弟子,穿了佛的衣服、吃佛的东西、住佛的住处,而对三宝失信心的话,那果报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是反义词,这个果报就不可说了,危险透顶的事情。

  

  谈到出家佛子所应有的态度,是要向着背世间顺解脱的方面去进行的。然而,此中先决的问题,当然不外乎“闻”“思”“修”三种,初步学者,尤以闻为重要。现在就以闻来说吧,比方我们一个人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不是恶心。所以善心所中第一个就是信,意谓听闻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没有信心去听闻佛法,那可以说就是以恶心听闻佛法了,恶心听闻的佛法,试问可以思吗?可以修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末,听了佛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我个人常常这样想:“信这个东西,对于初学佛的人,实在太重要了!”

  那么,说到出家的人应当的态度,要是背了世间,解脱的方向进行。“然而此中先决问题当然不外乎闻思修。”我们说出家人,应当怎样做?就是跟世间上是违背的,要向解脱的方面去做的,那么,这里要做的,最开始的就是闻思修,初步学的,“闻”为重要,最重要就是闻法。如果你看到法,害怕了,退了,你还是什么出家人呢?

  所以说,这一些东西,这一些话,应当自己警惕自己,做一个出家人,不是好做的,你有责任的,你吃的是佛的饭,穿的佛的衣服,住的佛的住处,你不做佛的事情,你就失职,那就是,对自己要背因果的,将来的果报很可…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