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怕的。
那么,我们这里说,所以说,既然做出家人,第一就是要“闻”。现在,我们说从闻来说,比方我们一个人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去听,所有的善心中里边第一个就是信心,相信才去听,因为听佛法要有信心,假使没有信心信佛法,那就是不是善心去听了,就是说我们听佛法,第一个,要有信心去听,这是善的心,如果你没有信心,那是恶心去听的话,那就是说不是去学了,那就是钻空子,找一些尾巴来批判佛教,或者毁谤佛教,那就是恶心了。这样子听不但是没有功德,还有过失。恶心听的佛法,他当然不能思了,也不能修了,不能思、不能修,你听了佛法有什么用呢?尽造一些业就完了。
所以说,“信”这个东西,对初学的人,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是强调我们“信”。因为你既才入佛门,你要下手修行,第一个闻法,闻法的话,没有信心是闻不进去的,没有信心,纵然闻了法,不能思、不能修。
三、信在佛教的解释
其实,信不但在佛教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间亦无不以信为第一要务。不过世间所说的信与佛教所说的信稍有不同罢了。如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的“信”,只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约必践”的意思。譬如开会议,彼此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开会,到了那时,我就去开会,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钱,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偿还,期限一到,即去交还,这也叫做有信。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有约必践”、“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可是在佛教解释这个信,并不这样简单。
那么,下边是“信”的解释,我们现在因为学的法相,讲的是主要是讲“信”的意义。其实,“信”在佛教里边,不但是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在世间上也不能说不要信,也是很重要的,不过,世间说的信跟佛教的信有一些不同。那么,他就举了很多的世间上的“信”,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这里面也有个信,这个信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的信,“有约必践”的信,就是你说了话要做到的,这个信。平时开会,约定在某一个时间开,那么,到这个时间就得去开,这叫有信;或者跟人家借了钱,约定好什么时候要还的,那时间一到马上去还,这也是有信。就是说,你说的话跟行动一致的,这个是世间上,也是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的标准。“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所以说,世间上能够做到这样子,答应人家之后,决定做到,这个是世间的,到家了。但是,佛教这个“信”,却远远超过这个。那么,就是讲佛教的“信”了。
佛教通常教典里说“信”的意义,即“信有是有”(三宝功德,众生业果)“信无是无”(世间万有)这样说法,虽亦有理,不过范围太笼统宽泛,在初学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现在且依唯识论来略说一说信的意义。
佛教的“信”,就联系到我们的《五蕴》 、 《百法》,佛教通常里说的信,一般说就是说“信有是有”,“信无是无”,信有的东西也许它是有,相信没有的是没有,这个说法固然是也有道理,不过太笼统,初学的人,搞不清楚,到底说什么有、不有。所以我们现在根据唯识方面来讲一讲“信”的意思,那么,跟《百法》一模一样的,我们《百法》也是唯识。
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三句话便是信的定义。“于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
那么,《百法》里边或者《唯识论》里边,他们讲“信”,什么呢?我们就把我们的“信”看一看,那我们就抄的那个字就是这个东西。我们的“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他抄下来的也是一样,“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一模一样。从唯识里边讲,“信”就是这么,比较仔细。这三句话便是“信”的定义,“于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这三个,实、德、能三个东西,对它有坚信。那么,下边就是说:怎么叫信实,怎么叫信德,怎么叫信能。那么,下边我们就有笔记。
所谓信实——实是真实。就是四圣谛理。这四圣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深信不疑,名为信实。
信实,实就是真实。世界的真实道理,什么呢?就是四谛——苦集灭道,有为、无为的功德都在里头,一切法空性就在灭谛里边,灭谛的四个相,就是“灭静妙离”,它就是里边,就是空性就包了里头。苦谛里边,有苦、空、无常、无我,也有无我的道理,那么,这就是空性的道理。那么,讲有的,世间因果、出世因果,两套因果学过《俱舍》就知道,在四谛里边就是两套因果。这两套因果把世间上的道理都说完了,世出世的道理说完了,就是四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为什么叫谛呢?谛就是真实不虚的,知道四圣谛的道理真实不虚的,深信不疑,这就是“信实”,实德能的“实”。我们相信世间上的真理就是四圣谛,佛总结下来,整个宇宙真理,以四个圣谛来总结,这个四个圣谛真实不虚,相信它是真实的,深信不疑的,这个就是“信实”。这个帮你把实、德、能,分析了、讲了。
所谓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三宝的殊胜功德,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
第二个,“信德”。什么功德?世间、出世间的,有为、无为的功德,三宝的殊胜功德,这些我们想想确实有的,这是“信德”。那么,最重要的是三宝的功德。我们要相信,佛——佛陀有身口意的功德,有度众生的功德,等等,他的事业的功德;法宝有使我们离苦、达到最高的涅槃境界的功德;僧宝有实践这个,能够达到最后证道解脱的功德,等等。我们都要相信确实有的。
所谓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宝有与乐拔苦的功能,我们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这种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这名为信能。
那么,“能”,更进一步,三宝有拔苦与乐的功能,我们自己照他做的话,我们将来也能达到这个功能的成就,就是说我们(这个我们经常皈依的时候跟大家讲的)现在我们皈依的三宝,将来我们自己成就了功德之后,就证到自性三宝。那么,就是说,这个可能性是有的,是能够达到的,现在的三宝固然是有这拔苦与乐的功能,我自己皈依三宝之后,照三宝的方法去做,将来一切三宝功德我都能够达到,都能够做到,都能够成就,这个信心要有。
这个三种了,实、德、能,自己也就是能成佛的功能是有的,要相信自己。不要自己自暴自弃,“这个太难了,我是没有善根,我是不行的,我要退掉了”,这个就是我们说没有志气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佛都要成,怎么一个这一个简单的《五蕴》 、《百法》就学不成呢?那你成什么佛呢?不鼓励自己,把自己的一些功能都放掉。我们《五字真言》里边,也有这个一条,差不多的,“轻损自蕴不如佛”,那是我们三昧耶戒一条,你自以为自己就不如佛,佛是那么殊胜功能,我这个人是不行的,根本不能起这个,起这个心如果灌过顶,你就犯三昧耶戒,要下金刚地狱的。一定要自己要堪能性,我这个五蕴,它的体就是佛,应当有把他修成功佛一模一样,这个心要有,否则的话,你把自己把佛隔开来了。
上述三种为吾人对三宝发生信仰的对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如能更进一步的希求自己也能获得同三宝一样的“实、德、能”就谓之“乐欲”。虽然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了“深忍”和“乐欲”,若是杂有五欲等贪心,那也不见得有什么可贵了。所以“深忍”“乐欲”必须还要清净,并能令相应的心心所,都变成清净,那就达到“心净”的极果了。
这样,能够圆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说的信,这信就是“净信”,也可以说是正信。
这三种,我们对三宝产生信仰的对境,就是我们对三宝信仰就是相信他的实,相信他的德,相信他的能,假使能够三个境上深信不疑的,叫“深忍”。我们不是讲的吗?三宝要“深忍乐欲,心净为性”,那就是前面实、德、能讲完了,下边讲什么叫“深忍”。对于上边的实、德、能的三个深信不疑,“深忍”,忍可;那么,更一步,要求自己能跟三宝一样,就是要发起乐欲,意乐心。那么,虽然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了“深忍乐欲”,假使说你染了世间的五欲贪心,那也不见得可贵,因为你对三宝固然生起信心,相信他的功德,也相信他实在有的,但是你以世间的五欲心去追求。那么,我们是世间是很多了,他也信佛,但是,信了佛之后,也相信三宝有功德,但是他求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家庭平安,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个太小了。
我记得我在妙果寺,有一天,夏天很热,我就跑到天王殿,那个地方风很大了,跟法音师两个人在天王殿坐一下,来了个干部式的人,拜佛,拜得很虔诚,但是拜不好,法音师就教他该怎么拜,他很感谢,还很照了那个样子很虔诚地拜了一阵,拜了一阵就问他了,“你很虔诚拜佛,你求什么?”“升官发财。”他的目的就是这个,那这个也不行了,这个不干净。
所以说有了“深忍”,有了“乐欲”,还要清净、干净,不但自己干净,还要使相应的心王、心所都干净,所以这个是“心净”。所以有了“深忍”,有了“乐欲”,还不够,还要加上“心净为性”。这样子三个功德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的信心,就是既然要“深忍”,“乐欲”,还要“净”——心要净,在具备这三个条件,那就是佛教所说的“信”,这才是正信。
那么,我们自己衡量一下,我们有没有正信?没有正信的话,赶快纠正,不要带了邪的东西到佛教里边来,发心不正,果招迂曲,这还是害的还是自己。
然而佛教所说的这净信,虽同具“深忍”“乐欲”“心净”的三相,若以重要说来,要算“心净”为最要,何以呢?因为:“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欲”…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