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怕的。
那麼,我們這裏說,所以說,既然做出家人,第一就是要“聞”。現在,我們說從聞來說,比方我們一個人去聽佛法,當然是善心,去聽佛法當然是善心去聽,所有的善心中裏邊第一個就是信心,相信才去聽,因爲聽佛法要有信心,假使沒有信心信佛法,那就是不是善心去聽了,就是說我們聽佛法,第一個,要有信心去聽,這是善的心,如果你沒有信心,那是惡心去聽的話,那就是說不是去學了,那就是鑽空子,找一些尾巴來批判佛教,或者毀謗佛教,那就是惡心了。這樣子聽不但是沒有功德,還有過失。惡心聽的佛法,他當然不能思了,也不能修了,不能思、不能修,你聽了佛法有什麼用呢?盡造一些業就完了。
所以說,“信”這個東西,對初學的人,是最重要的東西,他是強調我們“信”。因爲你既才入佛門,你要下手修行,第一個聞法,聞法的話,沒有信心是聞不進去的,沒有信心,縱然聞了法,不能思、不能修。
叁、信在佛教的解釋
其實,信不但在佛教占著極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間亦無不以信爲第一要務。不過世間所說的信與佛教所說的信稍有不同罷了。如儒家所說“仁義禮智信”的“信”,只不過是一種“言行一致”、“有約必踐”的意思。譬如開會議,彼此約定在某一個時候開會,到了那時,我就去開會,這就叫做有信,又如與人借錢,約定在某一個時候償還,期限一到,即去交還,這也叫做有信。能夠做到“言行一致”、“有約必踐”、“無輕諾寡信”的地步就算達到“信”的頂點了!可是在佛教解釋這個信,並不這樣簡單。
那麼,下邊是“信”的解釋,我們現在因爲學的法相,講的是主要是講“信”的意義。其實,“信”在佛教裏邊,不但是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在世間上也不能說不要信,也是很重要的,不過,世間說的信跟佛教的信有一些不同。那麼,他就舉了很多的世間上的“信”,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這裏面也有個信,這個信不過是一種“言行一致”的信,“有約必踐”的信,就是你說了話要做到的,這個信。平時開會,約定在某一個時間開,那麼,到這個時間就得去開,這叫有信;或者跟人家借了錢,約定好什麼時候要還的,那時間一到馬上去還,這也是有信。就是說,你說的話跟行動一致的,這個是世間上,也是認爲這是一種道德的標准。“無輕諾寡信的地步就算達到“信”的頂點了。”所以說,世間上能夠做到這樣子,答應人家之後,決定做到,這個是世間的,到家了。但是,佛教這個“信”,卻遠遠超過這個。那麼,就是講佛教的“信”了。
佛教通常教典裏說“信”的意義,即“信有是有”(叁寶功德,衆生業果)“信無是無”(世間萬有)這樣說法,雖亦有理,不過範圍太籠統寬泛,在初學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現在且依唯識論來略說一說信的意義。
佛教的“信”,就聯系到我們的《五蘊》 、 《百法》,佛教通常裏說的信,一般說就是說“信有是有”,“信無是無”,信有的東西也許它是有,相信沒有的是沒有,這個說法固然是也有道理,不過太籠統,初學的人,搞不清楚,到底說什麼有、不有。所以我們現在根據唯識方面來講一講“信”的意思,那麼,跟《百法》一模一樣的,我們《百法》也是唯識。
論說:“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這叁句話便是信的定義。“于實德能”,意思就是信實,信德,信能之謂。
那麼,《百法》裏邊或者《唯識論》裏邊,他們講“信”,什麼呢?我們就把我們的“信”看一看,那我們就抄的那個字就是這個東西。我們的“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他抄下來的也是一樣,“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一模一樣。從唯識裏邊講,“信”就是這麼,比較仔細。這叁句話便是“信”的定義,“于實、德、能”意思就是信實、信德、信能,這叁個,實、德、能叁個東西,對它有堅信。那麼,下邊就是說:怎麼叫信實,怎麼叫信德,怎麼叫信能。那麼,下邊我們就有筆記。
所謂信實——實是真實。就是四聖谛理。這四聖谛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深信不疑,名爲信實。
信實,實就是真實。世界的真實道理,什麼呢?就是四谛——苦集滅道,有爲、無爲的功德都在裏頭,一切法空性就在滅谛裏邊,滅谛的四個相,就是“滅靜妙離”,它就是裏邊,就是空性就包了裏頭。苦谛裏邊,有苦、空、無常、無我,也有無我的道理,那麼,這就是空性的道理。那麼,講有的,世間因果、出世因果,兩套因果學過《俱舍》就知道,在四谛裏邊就是兩套因果。這兩套因果把世間上的道理都說完了,世出世的道理說完了,就是四聖谛,這是真實的道理。爲什麼叫谛呢?谛就是真實不虛的,知道四聖谛的道理真實不虛的,深信不疑,這就是“信實”,實德能的“實”。我們相信世間上的真理就是四聖谛,佛總結下來,整個宇宙真理,以四個聖谛來總結,這個四個聖谛真實不虛,相信它是真實的,深信不疑的,這個就是“信實”。這個幫你把實、德、能,分析了、講了。
所謂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的有爲功德,無爲功德,叁寶的殊勝功德,我們信它的確是有的,即名爲信德。
第二個,“信德”。什麼功德?世間、出世間的,有爲、無爲的功德,叁寶的殊勝功德,這些我們想想確實有的,這是“信德”。那麼,最重要的是叁寶的功德。我們要相信,佛——佛陀有身口意的功德,有度衆生的功德,等等,他的事業的功德;法寶有使我們離苦、達到最高的涅槃境界的功德;僧寶有實踐這個,能夠達到最後證道解脫的功德,等等。我們都要相信確實有的。
所謂信能——能是功能,就是叁寶有與樂拔苦的功能,我們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這種功能,換句話說,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這名爲信能。
那麼,“能”,更進一步,叁寶有拔苦與樂的功能,我們自己照他做的話,我們將來也能達到這個功能的成就,就是說我們(這個我們經常皈依的時候跟大家講的)現在我們皈依的叁寶,將來我們自己成就了功德之後,就證到自性叁寶。那麼,就是說,這個可能性是有的,是能夠達到的,現在的叁寶固然是有這拔苦與樂的功能,我自己皈依叁寶之後,照叁寶的方法去做,將來一切叁寶功德我都能夠達到,都能夠做到,都能夠成就,這個信心要有。
這個叁種了,實、德、能,自己也就是能成佛的功能是有的,要相信自己。不要自己自暴自棄,“這個太難了,我是沒有善根,我是不行的,我要退掉了”,這個就是我們說沒有志氣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你佛都要成,怎麼一個這一個簡單的《五蘊》 、《百法》就學不成呢?那你成什麼佛呢?不鼓勵自己,把自己的一些功能都放掉。我們《五字真言》裏邊,也有這個一條,差不多的,“輕損自蘊不如佛”,那是我們叁昧耶戒一條,你自以爲自己就不如佛,佛是那麼殊勝功能,我這個人是不行的,根本不能起這個,起這個心如果灌過頂,你就犯叁昧耶戒,要下金剛地獄的。一定要自己要堪能性,我這個五蘊,它的體就是佛,應當有把他修成功佛一模一樣,這個心要有,否則的話,你把自己把佛隔開來了。
上述叁種爲吾人對叁寶發生信仰的對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如能更進一步的希求自己也能獲得同叁寶一樣的“實、德、能”就謂之“樂欲”。雖然對叁寶的“實、德、能”生起了“深忍”和“樂欲”,若是雜有五欲等貪心,那也不見得有什麼可貴了。所以“深忍”“樂欲”必須還要清淨,並能令相應的心心所,都變成清淨,那就達到“心淨”的極果了。
這樣,能夠圓具此叁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說的信,這信就是“淨信”,也可以說是正信。
這叁種,我們對叁寶産生信仰的對境,就是我們對叁寶信仰就是相信他的實,相信他的德,相信他的能,假使能夠叁個境上深信不疑的,叫“深忍”。我們不是講的嗎?叁寶要“深忍樂欲,心淨爲性”,那就是前面實、德、能講完了,下邊講什麼叫“深忍”。對于上邊的實、德、能的叁個深信不疑,“深忍”,忍可;那麼,更一步,要求自己能跟叁寶一樣,就是要發起樂欲,意樂心。那麼,雖然對叁寶的實、德、能生起了“深忍樂欲”,假使說你染了世間的五欲貪心,那也不見得可貴,因爲你對叁寶固然生起信心,相信他的功德,也相信他實在有的,但是你以世間的五欲心去追求。那麼,我們是世間是很多了,他也信佛,但是,信了佛之後,也相信叁寶有功德,但是他求什麼?求發財,求升官,求家庭平安,不能說不好,但是,這個太小了。
我記得我在妙果寺,有一天,夏天很熱,我就跑到天王殿,那個地方風很大了,跟法音師兩個人在天王殿坐一下,來了個幹部式的人,拜佛,拜得很虔誠,但是拜不好,法音師就教他該怎麼拜,他很感謝,還很照了那個樣子很虔誠地拜了一陣,拜了一陣就問他了,“你很虔誠拜佛,你求什麼?”“升官發財。”他的目的就是這個,那這個也不行了,這個不幹淨。
所以說有了“深忍”,有了“樂欲”,還要清淨、幹淨,不但自己幹淨,還要使相應的心王、心所都幹淨,所以這個是“心淨”。所以有了“深忍”,有了“樂欲”,還不夠,還要加上“心淨爲性”。這樣子叁個功德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的信心,就是既然要“深忍”,“樂欲”,還要“淨”——心要淨,在具備這叁個條件,那就是佛教所說的“信”,這才是正信。
那麼,我們自己衡量一下,我們有沒有正信?沒有正信的話,趕快糾正,不要帶了邪的東西到佛教裏邊來,發心不正,果招迂曲,這還是害的還是自己。
然而佛教所說的這淨信,雖同具“深忍”“樂欲”“心淨”的叁相,若以重要說來,要算“心淨”爲最要,何以呢?因爲:“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樂欲”…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