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淨”。由于信的自相是淨,所以能令他的因果等皆淨,若信的自相不淨,那就不會令因果等清淨了,故在淨信的叁相之中,當以“心淨”爲最要。此叁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勝解心所
自相——心淨——信心所
果———樂欲——欲心所
佛教裏說的淨信,雖然具足“深忍”、“樂欲”、“心淨”叁個相,那依重要的說來,“心淨”是最重要的,因爲“深忍”只是信的因,“樂欲”信的果,信的自相就是“心淨”。那就是說“深忍”、“樂欲”、“心淨”這叁個詞把它分析一下。
“深忍”它的體是勝解心所,對佛、叁寶的功德決定不移地、不可引轉地認可下去,勝解,那麼,是信的因,有了這個勝解才能夠産生這個“信”。
那麼,“樂欲”是欲心所,知道叁寶的這個真實,他要去追求,這是信的果,有了信,他才有樂欲的心生起來,如果不相信的話,不去追求了。所以“樂欲”是欲心所,那麼,是信的果。
而信心所本身,是“心淨爲性”,使心能夠清淨,不但是心王,心所都能夠使它幹淨。就像我們以前《百法》說的,像一個淨水珠,擺了心裏邊,他整個的心王、心所都給它幹淨掉,水裏邊淨水珠一擺,整個水就幹淨了。那麼,心裏邊有信心所,所有的心王心所都成了清淨的,這個是真正是“信”的自相。
所以說“深忍樂欲,心淨爲性”,這兩句話包含的有“信”的自性、“信”的因、“信”的果在裏邊。這一段我們就補充我們的這個所謂“信”的一個內涵,他講得很通俗,也比較分析得詳細,所以我們介紹一下。
四、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說,叁寶的“實”“德”“能”爲信的對境,但是一般未曾研究過佛經的人,還是不容易體會得;今爲方便初學,且將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陳梗概:
印度的僧伽,攝授弟子,初在熟識戒律之後,不要他學教參禅,先教以讃佛功德,如教之讀一百五十讃和叁百讃等。那讃中的內容,多是讃佛從舍王位,出家,苦行,乞食,乃至證到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及說法度生並因位修菩薩行等種種功德,以此堅其信心,待信心堅固之後,始進學他種教理。
所以我們要使信根生起和堅固,也應當多讀佛讃,尤其是要明白讃中所讃的佛功德之意義。我不能說我國出家的佛子不談讃,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讀佛讃,如“爐香乍熱”,“戒定真香”,“佛寶讃無窮”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讃,在各大叢林,各小庵廟,都是流行著的,一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讀,而且依照它的腔調去唱。可是讀盡管讀,唱盡管唱,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麼意義,大都是“莫名其妙”。這樣,雖讀佛讃,又有什麼用?換句話說:不明佛功德的意義,是不會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還談什麼堅固?
故此,讀佛讃,固是重要,而明白讃中所讃的功德意義,尤特別重要也。對佛寶如是,對法寶和僧寶,也應當有這樣的一個認識:法寶如阿伽陀藥,自己如將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非信服這阿伽陀藥不可;佛寶如黠慧的醫師,僧如聰明的看護,自己如將死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當信任這黠慧的醫師,和這聰明的看護才好。
下邊說“信”的方便——如何生起信心。他這裏介紹的就是要我們多讀一些佛的功德這些書,他們,西藏的是一百五十讃,叁百讃等等,我們漢地就是有《佛所行讃經》,還有,那些,都是講佛的修行功德的,《佛所行讃經》而是一個很有名的,這是印度以前之最長的詩,就是長詩裏邊最長的就是這一部,整個一部書裏邊都是,都是詩,都是偈子。那麼,這個很出名的,裏邊講佛的一切功德,如何舍棄王位、出家、苦行等等,最後成佛,怎麼樣子度衆生,都講得很清楚。那麼,像這一類的書,大家多看,能夠産生信心,這是一個。那麼,我們當然,還有,除了看這個教理之外?還有就是修持的方法。我們就教的那些皈依上師叁寶,叁皈依觀,這些都是增長我們信心的方法。如果我們要産生正信的話,就要從這些地方去追求。
五、怎樣使信心不壞
信心的生起比較容易一點,若把信心堅固不使失壞,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那些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時候,不能說他沒有一點信心,然後來所以反複無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穩固的緣故。委實說來,在我們普通凡夫的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確也很難做到,依教典說,到初果須陀洹的聖位,始可得到不壞信,所謂四不壞信是也。
下邊,使信心如何不壞,他說信心生起來比較容易,我們看看也不容易。真正的佛教徒,信心純粹的到底有幾個?這個百分比去比一下,並不大,一般的都是夾了煩惱來的,這個信心是不純的,就是不幹淨的。那麼,信的樂欲的跟深忍的層次也不太高的,稍微碰到一點點困難,碰到一點打擊,就會退的,很脆弱的。生起來不容易,但是使它堅固、不壞,更難。“發心非難難常繼”,這個話就是《五字真言》天天念的,念了之後,要知道它的內涵就要把它用到事上來。心,發心固然發起來了,要它堅固不壞,還要加功夫。那麼,出了家又還俗,還俗又出家的那些信徒,最初出家的時候不能說他沒有信心,後來反反複覆,就是信心不堅固,凡夫的地位,信心不退是很困難的。因爲什麼時候信心不退?一直到見道,就是初果以上,見了道之後,證到四不壞信,對佛、對法、對僧、對戒,這個信心不會壞了,那麼,這個信心不會退了。在沒有見道之前,這個四不壞信沒有證到,都是聽了人家說好,我就相信,人家說壞,也會誹謗,那個都不可信。
四不壞信者:一信佛,二信法,叁信僧,四信戒。
那麼,我們說要信這個四不壞信,就是說要達到這個才能夠不退了。那麼,什麼叫四不壞信呢?他也略略提一下。
一信佛:佛是大覺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叁界的導師,是黑暗中的明燈,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們人類的救星,是一切衆生的慈父,這並非是過譽,我相信,深深地相信,佛的確有這樣的資格,佛實在堪稱這樣的名目,佛果是了不起的偉人,這名爲信佛。
第一是信佛,佛是大覺大悟的人,是一切智慧的人,是人天的眼目,是叁界的導師,黑暗的明燈,苦海的指航,是我們人類的救星,一切衆生的慈父,這些話並不是過分的話,是真真實實的,是有實際意義在裏邊的,我們要真正相信,不要說這些都是捧場的話,說了一大堆,好,把他擡得高高的,好象是不著邊際一樣,實際上這是佛確確實實的功德,這個我們去《佛所行讃經》,佛的一些經書去看看,佛爲了這個事——度衆生,頭目腦髓,《地藏經》就說的,這個娑婆世界裏邊,沒有一塊地方沒有佛犧牲頭目腦髓的,那就是爲了度衆生犧牲的頭目腦髓是到處都是。這個確實是衆生的慈父,黑暗的明燈,並不是過分的話,我們是要很真正地相信佛有這樣的人,是,他可以配得上稱這樣的人的,導師,確實是稱得上,一切智,確實稱得上。那麼,佛是一個了不起的一個偉大的人物,這樣子心生起來了,信佛。
我們一般信佛,說個老實話,都是不夠的,在《菩提道次第》就是說這個話:佛叫你怎麼做怎麼做,跟你說了很多,都是倒做不做,甚至于不做,一般是不大做的,醫生說你今天有什麼病,你趕快要吃什麼,他馬上就聽,聽話得很,醫生叫他不要出去,就不出去了,叫他不要吃葷,他就不吃了,叫他不要吃啥東西,就不吃了,這個聽話比聽佛的話要聽得多。什麼原因呢?我執。身體是寶貝的,醫生就是幫助我把身體治好的,而佛說的話好象是遠得很,好象對自己關系不大,這樣子的話就是說對信佛是差得很遠。那麼,我們自己檢查,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我看差不多都這樣子的。我看到很多的出家人,他跟我說:“醫生教我說,你們那個出家人營養不夠,要吃肉,你看我要不要吃?”(師笑),我說:“你自己想要不要吃嘛!”世間上的說法當然說了,看見出家人吃素都不好,實際上我們出家人身體好不好?現在他們一般調查下來,老年人健康的大都是只吃素的人,吃葷的人都有心髒病了、血管裏邊硬化了等等,都有這些毛病的,而凡是吃素的人都是很健康,他們調查過的 ,以前有個調查報告,我報紙上看到過。那麼,所以說,我們信佛的,確實是大大不夠,這個很慚愧的了要。
二信法:佛既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那末,由佛口中所說出的法當然也是很可信的了。法寶的雖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滅”“道”的四真谛。如佛說世間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這話是的確的;佛說這苦是由集谛煩惱和業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這話是真實不虛的;佛說要不受苦果,先斷集谛的因,要斷集谛因,第一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斷惑,斷惑就可滅苦,我相信,這話是實在的;佛說由修道而斷惑,由斷惑而滅苦,由滅苦也就得到安隱快樂的涅槃,永不再受叁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這話是的的確確,實實在在的!總括說一句:這四谛的真理,都是真實不虛的。所謂“海可枯,石可爛,天可翻,地可覆”,而四真谛的真理,不可改動一毫,確是如此的。能夠對四谛法,有這樣的認識,有這樣的信受,這名爲信法,(信因果在內)。
第二,信法。佛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那麼,佛口裏所說的法,當然是極可信的,如果這個人不是一個有極偉大的、極有智慧的、極能幹的、極有悲心的人,那說的話當然不可信。但是,佛這樣的人說的話,應當是可信的,但是偏偏我們就不太相信,醫生的話倒是很相信。而且一個,不但是醫生的話,那些巫婆,算命人說的話,也很相信,甚至于外道的話也相信。
有一個居士打電話,很著急,問我,收了一封信,一封外道信,要他寫什麼幾千份送出去,不寫的話要什麼什麼什麼,受很大…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