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苦報,他著急得很,“我該要不要寫?”你看,外道的話他那麼相信。我說:“你念觀音菩薩,一切災難都能消的,你怎麼不相信了?”這個很奇怪了,總是還是維護自己,就怕自己受了損害,佛菩薩說的話,好象他認爲不大兌現的。我就給他背了一句,我說:“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你念觀音菩薩一念,不但是害不了你,還會打回去了,你爲什麼害怕呢?我們還沒有那麼的心要打他回去,只要自己保護自己不受損害就是了,你爲什麼觀音菩薩都不相信呢?外道一封信把你著得那麼急了?所以這些我們對于佛的信,對法,都值得檢討自己。
那麼,佛的法很多,主要的是四谛法——苦集滅道。那個“苦谛”,說世間都是苦的。這個話,我看是真正相信的人有幾個?世間是苦的,吃了一頓好的飯,高興得來什麼都忘掉了,或者是有的在家人看看戲、搓搓麻將,什麼苦不苦,都忘掉了,他感到很舒服、很快樂。說人生是苦的他也不要聽:“你們盡說苦苦苦。”這個佛的道理,確實信不下去。那麼,我們說佛弟子,一定要相信佛的話,絕對是真理,苦就是苦的,做人是苦的。
這個苦的來處因爲是煩惱造業,這也不是假的。人家說:碰到苦是運氣不好。什麼運氣不好呢?你自己煩惱大,造的業重,你才倒楣,你怎麼去怪你運氣不好呢?還要說,怨天尤人,好象天你不生眼睛,怎麼我這麼好的人,給我那麼窮,那麼倒楣,他那麼壞,你看他又這麼好,倒去怨,這個就是對佛的道理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是看到了不相信。那麼,這個,我們就要相信,苦的因就是起了煩惱造業,這個是真實不虛的。那麼,你不要受苦,那就不要起煩惱,不要造業,所以說,要把集谛斷了之後,當然不會受苦。
那麼,我們要達到一個最高尚的、圓滿的境界(就是滅谛),那就要修道。道在修的時候,如法地修,依了佛的方法去做,決定能夠把一切苦都斷完、煩惱斷完,這是也是確實可行的,再也不再受叁界六道的苦了。這些話就是實實在在的,相信它,這是信法。這個四谛法,我們在《遺教經》,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海可枯,石可爛,天可翻,地可覆,四谛道理不會變的。這個就是說對四谛的道理,佛的法要有這樣的信心,才能夠說信法。
叁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間,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個主要人物。我們相信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無上的佛果。就是現在,他既解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于人類,有益于人群,這名爲信僧。
那麼,什麼叫信僧?僧是依法修行的人,在世間上弘揚佛法的人,代表佛陀的一個人,所以說,我們要相信他,現在修行,依佛的法去做,將來他必定能夠證佛的果,就是在現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他既然懂了一些佛法,做佛的修持,做弘法利生的佛的事業,他絕對對人類是有利的,這個就是相信僧、僧的功德。
四信戒: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依照戒的規律去行,就可不做爲非作歹的事,就可止息許多的過惡,因此,也就可以使我們的身心泰然,使我們離苦得樂,這是的確的,相信必是如此的,同時,相信我們要得到叁寶的“實”,叁寶的“德”,叁寶的“能”,也就非持戒不可。對于這種道理,極端信奉、沒有絲毫懷疑,這名爲信戒。
那麼,第四是戒。什麼叫戒?防非止惡,一切壞事可以預防不做,一切惡事把它止下來,把它停下來,這是戒的功能。如果我們依佛的戒律去做的話,決定可以做到不做壞事,可以息去很多的壞事,這樣我們的身心坦然,離苦得樂,當下離了煩惱,心就坦然,這是現下的樂,你不做壞事,不造惡業,將來不感苦報,這是以後的樂。所以說,能夠依戒而行,決定能夠得到離苦安樂,這是確確實實,必定如此的。那麼,我們要希望得到叁寶的功德,叁寶的真實的道理證到,叁寶的可能性要把它達到,方法就是要持戒。你要證到叁寶的功能,你要非從持戒下手不可,這個道理相信下去,沒有絲毫懷疑——信戒。
證到初果的聖者,對“佛”“法”“僧”叁寶及“戒”就有絕對的信仰,就再也不會有什麼退失了;若在我們凡夫位上,對“佛”“法”“僧”寶及“戒”始終如一的信奉下去,那是很少有的,但不要因爲做不到這點,我們就把信心退失,而以一時的高興就到叁寶門中來跑跑,不高興的時候,就不來跑了。當知現在雖不能得四不壞信,可是要設法慢慢兒使它增長乃至成熟才對哪!
對于佛、法、僧、戒,這個絕對的信心,不會退失,那就是見道的境界。所以說,我們要見道。有的人說:“我現在沒有見道,我當然對佛法不會信心了。”(07B)但是你知道,見道的信心是哪裏來的?培養出來的。你現在不培養,將來見道對佛、法、僧、戒的信心是從天上掉下來嗎?不會的。我們現在是盡量地培養這些對佛,對法,對僧,對戒的信心,到達一定的高度,圓滿的時候,就會見道。那麼,你如果現在不培養的,資糧不積集,你說見道自己會來的,那個是妄想,就是說沒有因的果是不會來的。我們說,一個法的能夠出現,都是很多因緣把它積累起來的才成就的,你不從因上去求,你從果上去求是求不到的。這個我們就講過的,你要吃飯,必定要找米、水、鍋、柴等等,因上具備了,你把它搞起來,點燃起來,火燃起來,自然飯就來了,你鍋也不要,米也不要,水也不要,你說要飯,哪裏去求呢?你說我要飯去,如果人家也是這樣子的,不要鍋、不要米、不要菜的,他也飯也沒有地方來了,那麼,大家都沒有飯吃。所以說要因上求,就現在就要積集這些資糧,不要說以後到了那個自會來。我看很多人就這樣的,他說:“我們不要學了,我又學它幹啥呢?我一旦開了悟了我什麼都知道了,叁藏十二部我都知道了,我現在學它幹什麼?不是白白學了嗎?”那你天真得很,你現在不學,你哪一天開悟了?叁藏十二部從天上掉下來到你腦子裏來了?沒有這個事,你現在學了學了,把這些資糧積聚了,一到完整的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突變來了,就是開悟,沒有這個變化的話,你悟從何來了?所以,這些道理不學佛教的人不知道,學佛教的人自然要從因上積聚。
六、結論
上面雖已說了這麼一大堆話,但不過略說什麼是信心的對象,信心的體性,與引生信心的方法而已。但是信的問題,尚未完全說了,要是廣說什麼正信啰,邪信啰,迷信等等就再加一點鍾也說不竟,現在因爲時間的關系,就此告一個段落吧。
(原載《覺音》1940年十叁、十四期)
所以說,我們說對這個“信”的問題,介紹了一些法尊法師的一些他的看法,他也是根據經上來的。那麼,我們是拿來補充我們的講“信”的那一個,因爲這個有一定的對我們理解方面能夠更深入一步,就是更分析得清楚一點,所以我們介紹一下。
那麼,今天,下邊我們接下去講煩惱了。昨天把十個根本煩惱講完了。十個根本煩惱本來是六個,六個,最後第六個不正見又打開五個,就是十個。那麼,現在隨煩惱。
隨煩惱心所
跟了煩惱來的,叫作隨煩惱,不是根本的,從煩惱——根本煩惱生出來的。
五隨煩惱二十。
此別標章,下別列名。
這是標一個名目,下邊,哪二十呢?
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這二十個隨煩惱。這個,我們在《五蘊論》講過了,這裏就略略地念一道。
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仗爲業。
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冤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
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
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
诳……爲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
谄……謂罔他故,矯設異儀,谄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
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憍,染依爲業。
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
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慽爲業。
悭……耽著法財,不能惠舍,鄙吝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
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于慚,生長惡行爲業。
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心,墮依爲業。
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
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
惛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爲業。
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
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爲業。
散亂……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
忿心所
言忿者,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仗爲業。執仗者,仗謂器仗。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瞋一分攝。
這個很現實,他說什麼叫忿呢?依,就是靠,對了現前的不饒益境,就是不順利的境、違緣的境,現在對你不順了,“憤發爲性”,一下子爆發他的這個憤怒的心,那麼,他是爆發爲性、憤發爲性,這個上次我們講過的,就像桦樹皮一樣,碰到火一下子就嘭得一下子燒起來了,燒好了就算了。那麼,它的業用,“能障不忿”。那麼,不忿怒的,當…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