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苦报,他着急得很,“我该要不要写?”你看,外道的话他那么相信。我说:“你念观音菩萨,一切灾难都能消的,你怎么不相信了?”这个很奇怪了,总是还是维护自己,就怕自己受了损害,佛菩萨说的话,好象他认为不大兑现的。我就给他背了一句,我说:“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你念观音菩萨一念,不但是害不了你,还会打回去了,你为什么害怕呢?我们还没有那么的心要打他回去,只要自己保护自己不受损害就是了,你为什么观音菩萨都不相信呢?外道一封信把你着得那么急了?所以这些我们对于佛的信,对法,都值得检讨自己。
那么,佛的法很多,主要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那个“苦谛”,说世间都是苦的。这个话,我看是真正相信的人有几个?世间是苦的,吃了一顿好的饭,高兴得来什么都忘掉了,或者是有的在家人看看戏、搓搓麻将,什么苦不苦,都忘掉了,他感到很舒服、很快乐。说人生是苦的他也不要听:“你们尽说苦苦苦。”这个佛的道理,确实信不下去。那么,我们说佛弟子,一定要相信佛的话,绝对是真理,苦就是苦的,做人是苦的。
这个苦的来处因为是烦恼造业,这也不是假的。人家说:碰到苦是运气不好。什么运气不好呢?你自己烦恼大,造的业重,你才倒楣,你怎么去怪你运气不好呢?还要说,怨天尤人,好象天你不生眼睛,怎么我这么好的人,给我那么穷,那么倒楣,他那么坏,你看他又这么好,倒去怨,这个就是对佛的道理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是看到了不相信。那么,这个,我们就要相信,苦的因就是起了烦恼造业,这个是真实不虚的。那么,你不要受苦,那就不要起烦恼,不要造业,所以说,要把集谛断了之后,当然不会受苦。
那么,我们要达到一个最高尚的、圆满的境界(就是灭谛),那就要修道。道在修的时候,如法地修,依了佛的方法去做,决定能够把一切苦都断完、烦恼断完,这是也是确实可行的,再也不再受三界六道的苦了。这些话就是实实在在的,相信它,这是信法。这个四谛法,我们在《遗教经》,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海可枯,石可烂,天可翻,地可覆,四谛道理不会变的。这个就是说对四谛的道理,佛的法要有这样的信心,才能够说信法。
三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间,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们相信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无上的佛果。就是现在,他既解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于人类,有益于人群,这名为信僧。
那么,什么叫信僧?僧是依法修行的人,在世间上弘扬佛法的人,代表佛陀的一个人,所以说,我们要相信他,现在修行,依佛的法去做,将来他必定能够证佛的果,就是在现在还没有成佛之前,他既然懂了一些佛法,做佛的修持,做弘法利生的佛的事业,他绝对对人类是有利的,这个就是相信僧、僧的功德。
四信戒: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依照戒的规律去行,就可不做为非作歹的事,就可止息许多的过恶,因此,也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泰然,使我们离苦得乐,这是的确的,相信必是如此的,同时,相信我们要得到三宝的“实”,三宝的“德”,三宝的“能”,也就非持戒不可。对于这种道理,极端信奉、没有丝毫怀疑,这名为信戒。
那么,第四是戒。什么叫戒?防非止恶,一切坏事可以预防不做,一切恶事把它止下来,把它停下来,这是戒的功能。如果我们依佛的戒律去做的话,决定可以做到不做坏事,可以息去很多的坏事,这样我们的身心坦然,离苦得乐,当下离了烦恼,心就坦然,这是现下的乐,你不做坏事,不造恶业,将来不感苦报,这是以后的乐。所以说,能够依戒而行,决定能够得到离苦安乐,这是确确实实,必定如此的。那么,我们要希望得到三宝的功德,三宝的真实的道理证到,三宝的可能性要把它达到,方法就是要持戒。你要证到三宝的功能,你要非从持戒下手不可,这个道理相信下去,没有丝毫怀疑——信戒。
证到初果的圣者,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就有绝对的信仰,就再也不会有什么退失了;若在我们凡夫位上,对“佛”“法”“僧”宝及“戒”始终如一的信奉下去,那是很少有的,但不要因为做不到这点,我们就把信心退失,而以一时的高兴就到三宝门中来跑跑,不高兴的时候,就不来跑了。当知现在虽不能得四不坏信,可是要设法慢慢儿使它增长乃至成熟才对哪!
对于佛、法、僧、戒,这个绝对的信心,不会退失,那就是见道的境界。所以说,我们要见道。有的人说:“我现在没有见道,我当然对佛法不会信心了。”(07B)但是你知道,见道的信心是哪里来的?培养出来的。你现在不培养,将来见道对佛、法、僧、戒的信心是从天上掉下来吗?不会的。我们现在是尽量地培养这些对佛,对法,对僧,对戒的信心,到达一定的高度,圆满的时候,就会见道。那么,你如果现在不培养的,资粮不积集,你说见道自己会来的,那个是妄想,就是说没有因的果是不会来的。我们说,一个法的能够出现,都是很多因缘把它积累起来的才成就的,你不从因上去求,你从果上去求是求不到的。这个我们就讲过的,你要吃饭,必定要找米、水、锅、柴等等,因上具备了,你把它搞起来,点燃起来,火燃起来,自然饭就来了,你锅也不要,米也不要,水也不要,你说要饭,哪里去求呢?你说我要饭去,如果人家也是这样子的,不要锅、不要米、不要菜的,他也饭也没有地方来了,那么,大家都没有饭吃。所以说要因上求,就现在就要积集这些资粮,不要说以后到了那个自会来。我看很多人就这样的,他说:“我们不要学了,我又学它干啥呢?我一旦开了悟了我什么都知道了,三藏十二部我都知道了,我现在学它干什么?不是白白学了吗?”那你天真得很,你现在不学,你哪一天开悟了?三藏十二部从天上掉下来到你脑子里来了?没有这个事,你现在学了学了,把这些资粮积聚了,一到完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来了,就是开悟,没有这个变化的话,你悟从何来了?所以,这些道理不学佛教的人不知道,学佛教的人自然要从因上积聚。
六、结论
上面虽已说了这么一大堆话,但不过略说什么是信心的对象,信心的体性,与引生信心的方法而已。但是信的问题,尚未完全说了,要是广说什么正信啰,邪信啰,迷信等等就再加一点钟也说不竟,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就此告一个段落吧。
(原载《觉音》1940年十三、十四期)
所以说,我们说对这个“信”的问题,介绍了一些法尊法师的一些他的看法,他也是根据经上来的。那么,我们是拿来补充我们的讲“信”的那一个,因为这个有一定的对我们理解方面能够更深入一步,就是更分析得清楚一点,所以我们介绍一下。
那么,今天,下边我们接下去讲烦恼了。昨天把十个根本烦恼讲完了。十个根本烦恼本来是六个,六个,最后第六个不正见又打开五个,就是十个。那么,现在随烦恼。
随烦恼心所
跟了烦恼来的,叫作随烦恼,不是根本的,从烦恼——根本烦恼生出来的。
五随烦恼二十。
此别标章,下别列名。
这是标一个名目,下边,哪二十呢?
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这二十个随烦恼。这个,我们在《五蕴论》讲过了,这里就略略地念一道。
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诳……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谄……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慽为业。
悭……耽着法财,不能惠舍,鄙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惛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散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忿心所
言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执仗者,仗谓器仗。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瞋一分摄。
这个很现实,他说什么叫忿呢?依,就是靠,对了现前的不饶益境,就是不顺利的境、违缘的境,现在对你不顺了,“愤发为性”,一下子爆发他的这个愤怒的心,那么,他是爆发为性、愤发为性,这个上次我们讲过的,就像桦树皮一样,碰到火一下子就嘭得一下子烧起来了,烧好了就算了。那么,它的业用,“能障不忿”。那么,不忿怒的,当…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