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33

  ..续本文上一页然是它的对立面了,既然忿起来之后,不忿就盖掉了,没有了,障住了。那么,还有什么业用呢?“执杖为业”,就拿了这个杖,或者是拿这个刀枪,要打人、杀人去了。

  “杖谓器杖”。为什么要“执杖为业”呢?“谓怀忿恨者”,心里起有忿的人,一下子爆发起来,就会拿些杖了什么东西打人去了,“发暴恶身表业”,这个身表业,拿杖打人,拿刀砍人。这么就是,这些很多了,以前有一个平阳的,来超度一个人,他就是吃酒吃醉了,跟两个人吵起来了,一把刀拿出来把他杀掉了,这个糊里糊涂。忿呢,一下子忿呢,等到醒过来了,悔也来不及了。

  那么,“瞋一分摄”,这属于瞋的一分,它就是说没有体的,就是瞋的一部、瞋的体的一部分,它起这个作用的就叫忿。

  

  恨心所

  恨者,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热恼者,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恨”,我们上次讲过的,“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忿,一下子爆发过了。但是恨,就是以前有这个曾经忿过,以前有不如法的境、不如意的境,那么,心里放不下,就像这个炭火,炭火看起来火不大,但是很久不熄的。五台山住过的知道,我们那个房间,冬天冷了,都戳一盆炭火,炭火可以维持很久时间,虽然不太热了,但是屋子里边有点小小的一点热气,总感到好象暖和一些了。过去的忿,“怀恶不舍”,再放不下,那么,“结冤为性”,他就是紧这个小炭火一样,总是熄不了。“能障不恨,热恼为业。”它的功能就是障碍不恨。当然,它恨一起来,不恨就盖住了。

  “热恼为业”,什么叫热恼?“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他自己糟糕了,这个因为心里有恨,不能含忍,就是说对这个事情放不下了,放不下心里总是热恼,心里头不舒服。

  这些烦恼心所,讲得很仔细,但是我们镜子一照,自己看看里边,恐怕都会,都会有。什么事情,不如意的事情,当面不好说,心里就是一坨,那么,碰到一些因缘来了,就是忿就来了,一下子大爆发了。这些事情是在人间是不稀有的,经常是有的。

  

  恼心所

  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恶,恨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言追触等义,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瞋分也。

  下边是恼。这是另外一个心所法。“恼者,忿恨为先。”这是按了次第来的,因为先边有,以前有过忿、有过恨,那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他就是过去的忿、恨都已经有过了,他追触。

  什么叫追触呢?“谓追往恶触现违缘”,过去的那些事情,追念一下,过去的忿、恨的一些不顺的境,追想到那些,那么“触”,又碰到现在的一些不顺的缘,心里一下子的“狠戾”爆发起来了,“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那么,这一次爆发起来之后,就会粗暴的语言了都会发出来,“蛆螫”就是说毒虫,咬人的,把好象是毒虫一样,放毒害人。

  “此亦瞋分”,也是瞋恨心的一分,就它这个作用来说,叫它个“恼”。

  

  覆心所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言悔恼者,覆罪则后必悔恼,不安隐故。

  下边,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对自己犯了罪,就怕失去利誉,名誉不好听,你犯了罪,人家说起来,你这个人就不光彩了,另有一个,你犯了罪之后,人家不供养你了,那么,不是利也没有了吗?为了要怕失去利益,失去他的名誉,“隐藏为性”,就盖、不说,“能障不覆,悔恼为业。”那么,它的业用障碍不覆。不覆是好事情,因为有覆藏的心有了,怕失利誉就不肯发露。自己犯了罪不发露,心里当然是不舒畅的,“悔恼为业”,心里就要追悔了,也是产生一些热恼了。为什么叫悔恼呢?“覆罪则后必悔恼,不安隐故。”凡是你犯了罪,盖了里边,自己内心就不安稳的,总感到歉然,要追悔的。

  

  贪痴二分。若不惧当苦覆罪者,痴一分摄。若恐失利誉覆罪者,贪一分摄。

  这个属于哪个心所呢?“贪痴二分”。它属于贪,属于痴,两个、两分,就是说,一部分属于贪的心所的,一部分属于痴的。那么,他下边分析了,哪属于贪的,哪属于痴的。“若不惧当苦覆罪者,痴一分摄。”假使说你不知道做了罪之后,犯了罪不发露、不忏悔的话将来要受大苦的,他不知道,或者不害怕,而这样子,因为这样子把罪盖起来,不发露的,这一种人,愚痴,不知道将来感苦报,也不害怕,所以属愚痴的一分;假使说为了发露罪之后,人家的对他不恭敬了,名誉失去了,利养也没有了,不供养了,为了要保护自己的名誉、利养就把罪盖起来不说,是从这个出发的,那是贪的一分,贪名贪利了。所以说,这个覆藏就看你是什么动机覆藏的,或者属于痴的一分,或者属于贪的一分。

  

  诳心所

  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贪痴分。

  下边是诳。“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这个诳,就是说,故意装模装样的,给人家看,表示自己有功德,它的性就诡诈,就是欺骗性的。“能障不诳,邪命为业。”那么,它产生什么业用,就是什么效果呢?当然,一个是不诳的给它盖住了,不诳是好的,那么,你诳一来就把那个遮掉了;再一个,谄诳的人,诳的人,决定要做邪命,因为他装了有德,那就是追,再追下去,人家的利养就来了,这个就是邪命。

  “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为什么要矫诳?都是心里别怀,别有用心,总是想一个人家恭敬供养,都是这个东西,否则你装模装样干什么呢?无缘无故地装模装样这是多余的事情,装模装样毕竟是不自在的,你本来是这么个个性的人,你一定要装得那个样子,你就自己不自在了,不自在有目的了,总是要名、要利。所以说“心怀异谋”,就是心里有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现一些不实的样子,这些就是邪命的事情。

  这也是属于贪,属于痴的一部分,跟前面一样,如果是单是愚痴而装的,那是痴一分,为了名誉利养的属于贪的一分。

  

  谄心所

  谄者,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以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亦贪痴分也。

  “谄者,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谄是要使他搞不清楚,也是欺骗的意思,也故意做一些不一样的样子,谄曲,跟前面是差不多呢,但是“谄曲为性”,它是以心曲,就是讨好前人,这个叫谄。“能障不谄,教诲为业。”不谄这个好的心障住了,能够障人家的如法的教诲。

  “谓谄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以取他意。”矫设方便是为了顺他的心,前面的矫设方便是为了其他的目的,这个是故意装得来顺,要迎合人家的心,这就是谄。或者是藏,自己的过失藏起来,“不任师友正教诲故”。那么,人家来,师、善知识、善友来正当地教诲,你说:“我没有犯什么,没有什么错误。”不接受,这也是贪痴的一分。

  

  憍心所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言染依义者, 憍醉则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贪分也。不憍者,即无贪也。

  憍是对自己的盛事,对自己有什么长处,假使他自己家里很富有,或者是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书香门第,或者自己长得高大,气力大或者特别聪明,或者是有一定的技术,或者总是有某些长处,都会自己产生憍。他自己的一些长处深深染着,对这个,耽着这个好处,自己“醉傲为性”,就像吃醉酒一样,只看到自己的好处,看不到人家。

  这个就是跟慢的不一样了,慢是跟人家比较而来的,跟人家一比,认为自己比人家高,这个并不对人家,就看到自己某些好处就感到飘飘然的样子,“能障不憍”,不憍就是无贪,下边说的,能够障碍无贪的不憍。“染依为业”,一切染污的法都会依它这个憍而产生,所以说,我们说憍好象比慢好一些,他没有跟人家比较,没有轻慢人家,只是自己抬高自己,但是从业用看也是很严重的,“憍醉则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憍醉的人,一切杂染法都会产生。

  

  害心所

  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害”。“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这前面我们讲过了,不害是悲,那么,害就是不害的对立面,那就是对有情心没有悲愍,没有悲就损害他,损害、恼害他了。它的功能——就是业用,“障不害”。不害的心所是悲心,那么,生的害心所,悲心就没有,障住了。“逼恼为业”,那么,他是要做什么事情呢?逼恼有情,使人家是受苦了。

  

  言逼恼之义有,害者逼恼他故。瞋一分摄。

  什么叫逼恼?“逼恼之义有”,这个“有”可能是“者”,“之乎者也”的“者”,大概是印错,可能是笔误了,或者是过去的人都是手抄本,或者是印的刻板的时候刻错了,或者是过去抄错了,《大藏经》我也翻过,还是“有”,但是从意思来看,是“者”。 这么,“逼恼之义者”,我们大概是旁边写,也不要改掉,旁边注一个“者”好了,怀疑,怀疑是“者”字。

  什么叫逼恼呢?逼恼的意义者,逼恼的意思,就是“害者”,害者是害人的人,“害者逼恼他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下边一条一看,一对比就知道了,“害者逼恼他故”,这是说“有害者,逼恼他故。”也可以讲了,但是从后边说,是“有”改个“者”好一些,害者逼恼他。

  “瞋一分摄”,它是这个心所也是瞋心所一分。

  

  若论害与瞋之别义者。害障不害,正障于悲。瞋障无瞋,正障于慈。又瞋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

  “若论”,这个就是前面“不害”与“无瞋”的比较,这个反过来,“害”与“瞋…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