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34

  ..续本文上一页”也比较一下。“若论害与瞋之别义者。”“害障不害”,就是害障悲心,“正障于悲”。“瞋障无瞋”,“障于慈”,这是一个悲的对立面,一个是慈的对立面。又瞋是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瞋是厉害一些,要断命的,害虽然是损恼他不一定断他的命,这个是它们的差别。

  

  嫉心所

  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慽为业。言忧慽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慽,不安隐故。亦瞋分为体。

  下边是“嫉”。“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慽为业。”这一句就接前面一对比,就看出前面这个“害”里边“逼恼之义者”为什么是“者”,它这里,“言忧慽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慽不安隐故”,这个跟前面的语法一模一样的,所以说,前面就怀疑是“者”,前面是“逼恼之义者,害者逼恼他故”,这里“忧戚义者,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慽不安隐故”,语法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怀疑这个“有”是“者”。那么,当然,藏经不要乱改,我们如果你说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又要把“圈子”(按:这里可能指句号)丢到上边去了。“言逼恼之义”,那么,“有害者逼恼他故”,这个勉强讲也讲得过了,但跟后边比,不是那回事,后面是“言忧慽义者”。

  嫉妒的人看见或者听到人家有什么好事,“深怀忧慽”,他反而不高兴,心里不安稳,也是瞋的一分。那么,这个我们说一般人最容易犯,随喜的心很难生起来,而随喜是最便宜的。我们前天有一个,有一位他就说了,他说:“宗大师圣诞了,人家都点酥油了什么东西来供养,很多,我没有钱(师笑)。”怎么?他持银钱戒,有的钱都拿来供养掉了,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供养。”怎么办呢?随喜(师笑)。人家点灯,我随喜,人家拿酥油来,我给他搓芯子、点灯,不但是随喜,还来帮助他供灯。功德大不大?很大很大。

  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这个也不好,灯做好了,都抢得要点灯,开智慧,哪个都希望开智慧,但是这个心不好了,你抢它干什么呢?人家开智慧,你随喜好了,一定要我开智慧,你不要开,这个心又不对头了,供佛供灯开智慧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我来点,最大的灯非我点不可,哪个点了还要发脾气,这个错了,这个是失去意义了,那人家把你灯、最大的灯点好了,人家给你点好了,随喜,他帮我点,本来是我自己还要点的,他帮我点,功德你少不少?一点也不少,他还是得了很多功德,你还没有少一点点功德,这随喜的心是很重要。

  我记得,有一个小庙,他告诉我,他说一个居士他哪一天供佛他包了,他包了之后,他跑到殿上去,他把蜡拿出来,要供了,看见蜡台上已经很多人把他占了他位子了,点了很多蜡,点去了,他怎么办呢?他不是随喜,把人家蜡都拔掉,把自己的插上去,这个好不好?供佛是供佛了,但是这个妒忌心、自私心,都暴露出来了,好象“功德只能是我有的,你们是不能有的”。这样的心来供佛,我看功德是很小,而且带了烦恼的,就是前面说的“信”,你信佛供养是好事,但是杂了五欲的烦恼了,那心就不净,不净的果也是不净的。

  所以说,我们这些心、心所法都是我们一般的心理状态,每个人烦恼没有断掉,都或多或少会有出现,那么,照镜子就照自己,不要照人家。“你看他把人家灯拔掉了,这个人你看,他这个妒忌心重……”把人家骂了一分钱不值,自己呢?(师笑)自己看看自己,恐怕还会做这些事情,所以说,我们学了之后,就是要用了,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烦恼的样子一个个你看到了,那么,这个贼的样子,我们说抓贼通缉,什么旅馆,什么火车站了,都会有很多照片,你们可能看到过了,那些小伙子,那些作犯的人,照片登在那里,为什么?就要叫你、大家认得到这个人,认了好抓他了,那么,照片给你看了,你一看到样子像的就好抓。那现在烦恼心所一个个给你看了,就是那些小贼的照片,你看清楚了以后,他出来,你马上把他抓住,不会搞错了,那就不会危害了,不会害你了,如果你不抓住的话,它兴风作浪叫你做了坏事了,受苦的是你,它倒做好了就跑掉了、不管了,那么,把你丢在地狱里去了。所以说,学法相有没有好处?极大的好处,这一些你认不到的话,修行还谈不上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算了。

  

  第七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昨天我们讲到随烦恼,讲了“嫉”。“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慽,不安隐故。亦瞋分为体。”瞋的一分,瞋的烦恼的它一部分,起这个作用的,就叫它是“嫉”。

  

  悭心所

  言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恪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亦贪分也。

  那么,下边,今天我们说“悭者”。“言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恪 为性。”这个是“恪”,可能是印错了,悭吝,悭吝的“吝”,大概是这个是,旁边注一个好了,不要划掉,《大藏经》也没有时间去对,一般,“秘恪为性”是讲不通的,“恪”是恭敬、小心的意思,这里讲不通的,是悭吝的“吝”。那么,以“秘悋为性”,他不愿意给人家,悭贪。

  “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亦贪分也。”它的功能、它的业用是把“不悭”障住,“不悭”是好的、没有贪,那么,能够障住不悭,“鄙畜为业”,他爱收藏东西,收藏的目的又不好,为自己,“鄙畜”,卑鄙地收藏,不是为公了。假使我们为常住,积蓄有东西,那是好事情,但是为自己,那就不好了。我们僧团里也有一些这样的思想的人,当然这些人是走掉了,最好常住的利养全部分完,他自己好多得一份,得了之后,走了之后,对他说占了利了,常住对他是不相干的,常住垮就垮,这个思想是绝对错误的,为个人着想的。这个“鄙畜为业”,它就是说有法有财不能惠舍,不能布施人家,不能舍给人家。

  那么,我们说有法、有财的,人家又如法地求,要给,但是不如法地求,那就不给了,这个有的是法了,如果你对于法是很不恭敬地来求,是不能给的,给了之后,对法是慢法了,对他也不是那个机,也不能乱给。

  就像前一段时间,是宗大师生日那一天,有两个,两位他们来了,写一个条子来,他要求什么什么什么,无量寿什么一个条子一来,他要进来,这个我们说不能进来,你要求法,你要事先要通过客堂,向我汇报,是不是可以给那个法。临时,我们上了座,来一个条子,要什么法,他要来进来,当然不给进来了,不进来他又生气。这个就是对法不尊重,法是要求的,不是买东西一样的花钱去买的,你钱再多,不给就不给。我们以前,去年在南无寺,有一个气功师,花了很多钱,希望大吉佛爷传他个法,大吉佛爷不给。为什么?不是买东西。买东西,你钱拿来就卖给你了,你求法不是看你钱多不多的,你有钱,那你不是那个人不给的,气功师怎么好给他传他法,他拿去,去做那些外道的事情了,把佛教里偷了去做外道的事,那是害佛教的,所以钱再多,不给。

  那么,如法地求,当然要给,如果如法地求不给的话,就是“悭”。那么,果报,上一次我们讲过了,小路尊者他就是悭法,后来就是愚蠢得来一个偈都背不下来,一个偈,四句话,念了前头忘了后头,背了后头忘了前头,四句话都背不下。那就是说,对法悭吝的后果,就是愚蠢,这还是仅仅乎人间的华报,如果说更严重的,这个异熟报还在恶趣。你把这个法,跟作生意一样垄断起来了,这是坏众生的眼目,人家众生需要这个法,你不给他,不给他眼睛,那个是不好的事情,但是不能乱给,这什么无上部的什么这一些高的法,你要就传给你,他去乱搞起来了,这个传法的人还是有罪的,不能随便传了。

  那么,所以说,财,也要看,我们这菩萨戒里都有讲,当然这里不能细讲。假使你自己的铃杵只有这么一副,他说我要,给不给?修法要的,不给,这个并不是舍不得,这是我们自己修法要的,不能给的。那么,你要三衣,你就这一套三衣,我们出家人三件衣,他说:“我没有,你给我好不好?”(8A)不能给,我给了你之后,那我上殿怎么办了?不能修持了,所以要看什么东西。该给的给。不该给的,就不能给。

  那么,在这里来说的,如法地求法,如法地求财,而这个财法又是对方是能够给的,而不给他,那么,这个是悭。这个悭就是贪了,贪的一分。贪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对财法舍不得给人家的这一个,就叫悭。它本身没有体,就是贪的一部分的作用。

  

  无惭心所

  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

  下边“无惭”,是对前面的“惭”的。“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无惭无愧的人,一切恶都会造了,所以说,无惭无愧是最坏的东西。有惭愧的人,他的善法就慢慢——再怎么,会慢慢去修上去。不顾自、不顾法,不顾自己的身份、也不顾法上的那些关系,自己学了法了,你还要做这些坏事,明明学了、受了五戒的,他去犯五戒。明明受了八戒的,犯八戒。这个,就是不顾自法,就无惭、无愧。“轻拒贤善为性”。对那些有道德的善法、有善法的人“轻拒”,看不起。拒,就是拒之远处、不尊重他,轻拒就是不尊重。那么,这样子的人就障于惭了。对前面那个惭的心所,就生不起来了。反过来,“生长恶行为业”,就是专门造恶去了。那么,如果自己做了坏事,能够有惭愧的,感到这个事不对,赶快要痛切地忏悔,这个也是可以了。像无惭,不知忏悔、不知惭愧,这个就不好。

  

  言不顾者,谓于自法无所顾者。

  那么,这里说“不顾自法”,什么叫不顾?“言不顾者,谓于自法无所顾者。”对于自己的身份,对法——佛说的法,都不去顾虑它,就是尽量地做坏事。假使说你是比丘,不顾比丘的身份,他就做一些比丘不该做的事。你明明学了这个法,知道这…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