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比較一下。“若論害與瞋之別義者。”“害障不害”,就是害障悲心,“正障于悲”。“瞋障無瞋”,“障于慈”,這是一個悲的對立面,一個是慈的對立面。又瞋是能“斷命”,“害但損他”。“此差別也”,瞋是厲害一些,要斷命的,害雖然是損惱他不一定斷他的命,這個是它們的差別。
嫉心所
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慽爲業。言憂慽義者,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慽,不安隱故。亦瞋分爲體。
下邊是“嫉”。“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慽爲業。”這一句就接前面一對比,就看出前面這個“害”裏邊“逼惱之義者”爲什麼是“者”,它這裏,“言憂慽義者,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慽不安隱故”,這個跟前面的語法一模一樣的,所以說,前面就懷疑是“者”,前面是“逼惱之義者,害者逼惱他故”,這裏“憂戚義者,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慽不安隱故”,語法是一樣的,所以說,我們懷疑這個“有”是“者”。那麼,當然,藏經不要亂改,我們如果你說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又要把“圈子”(按:這裏可能指句號)丟到上邊去了。“言逼惱之義”,那麼,“有害者逼惱他故”,這個勉強講也講得過了,但跟後邊比,不是那回事,後面是“言憂慽義者”。
嫉妒的人看見或者聽到人家有什麼好事,“深懷憂慽”,他反而不高興,心裏不安穩,也是瞋的一分。那麼,這個我們說一般人最容易犯,隨喜的心很難生起來,而隨喜是最便宜的。我們前天有一個,有一位他就說了,他說:“宗大師聖誕了,人家都點酥油了什麼東西來供養,很多,我沒有錢(師笑)。”怎麼?他持銀錢戒,有的錢都拿來供養掉了,他說:“我什麼都沒有供養。”怎麼辦呢?隨喜(師笑)。人家點燈,我隨喜,人家拿酥油來,我給他搓芯子、點燈,不但是隨喜,還來幫助他供燈。功德大不大?很大很大。
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這個也不好,燈做好了,都搶得要點燈,開智慧,哪個都希望開智慧,但是這個心不好了,你搶它幹什麼呢?人家開智慧,你隨喜好了,一定要我開智慧,你不要開,這個心又不對頭了,供佛供燈開智慧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我來點,最大的燈非我點不可,哪個點了還要發脾氣,這個錯了,這個是失去意義了,那人家把你燈、最大的燈點好了,人家給你點好了,隨喜,他幫我點,本來是我自己還要點的,他幫我點,功德你少不少?一點也不少,他還是得了很多功德,你還沒有少一點點功德,這隨喜的心是很重要。
我記得,有一個小廟,他告訴我,他說一個居士他哪一天供佛他包了,他包了之後,他跑到殿上去,他把蠟拿出來,要供了,看見蠟臺上已經很多人把他占了他位子了,點了很多蠟,點去了,他怎麼辦呢?他不是隨喜,把人家蠟都拔掉,把自己的插上去,這個好不好?供佛是供佛了,但是這個妒忌心、自私心,都暴露出來了,好象“功德只能是我有的,你們是不能有的”。這樣的心來供佛,我看功德是很小,而且帶了煩惱的,就是前面說的“信”,你信佛供養是好事,但是雜了五欲的煩惱了,那心就不淨,不淨的果也是不淨的。
所以說,我們這些心、心所法都是我們一般的心理狀態,每個人煩惱沒有斷掉,都或多或少會有出現,那麼,照鏡子就照自己,不要照人家。“你看他把人家燈拔掉了,這個人你看,他這個妒忌心重……”把人家罵了一分錢不值,自己呢?(師笑)自己看看自己,恐怕還會做這些事情,所以說,我們學了之後,就是要用了,如何對治自己的煩惱,煩惱的樣子一個個你看到了,那麼,這個賊的樣子,我們說抓賊通緝,什麼旅館,什麼火車站了,都會有很多照片,你們可能看到過了,那些小夥子,那些作犯的人,照片登在那裏,爲什麼?就要叫你、大家認得到這個人,認了好抓他了,那麼,照片給你看了,你一看到樣子像的就好抓。那現在煩惱心所一個個給你看了,就是那些小賊的照片,你看清楚了以後,他出來,你馬上把他抓住,不會搞錯了,那就不會危害了,不會害你了,如果你不抓住的話,它興風作浪叫你做了壞事了,受苦的是你,它倒做好了就跑掉了、不管了,那麼,把你丟在地獄裏去了。所以說,學法相有沒有好處?極大的好處,這一些你認不到的話,修行還談不上了。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算了。
第七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昨天我們講到隨煩惱,講了“嫉”。“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慽,不安隱故。亦瞋分爲體。”瞋的一分,瞋的煩惱的它一部分,起這個作用的,就叫它是“嫉”。
悭心所
言悭者,耽著法財,不能惠舍,秘恪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亦貪分也。
那麼,下邊,今天我們說“悭者”。“言悭者,耽著法財,不能惠舍,秘恪 爲性。”這個是“恪”,可能是印錯了,悭吝,悭吝的“吝”,大概是這個是,旁邊注一個好了,不要劃掉,《大藏經》也沒有時間去對,一般,“秘恪爲性”是講不通的,“恪”是恭敬、小心的意思,這裏講不通的,是悭吝的“吝”。那麼,以“秘悋爲性”,他不願意給人家,悭貪。
“能障不悭,鄙畜爲業。亦貪分也。”它的功能、它的業用是把“不悭”障住,“不悭”是好的、沒有貪,那麼,能夠障住不悭,“鄙畜爲業”,他愛收藏東西,收藏的目的又不好,爲自己,“鄙畜”,卑鄙地收藏,不是爲公了。假使我們爲常住,積蓄有東西,那是好事情,但是爲自己,那就不好了。我們僧團裏也有一些這樣的思想的人,當然這些人是走掉了,最好常住的利養全部分完,他自己好多得一份,得了之後,走了之後,對他說占了利了,常住對他是不相幹的,常住垮就垮,這個思想是絕對錯誤的,爲個人著想的。這個“鄙畜爲業”,它就是說有法有財不能惠舍,不能布施人家,不能舍給人家。
那麼,我們說有法、有財的,人家又如法地求,要給,但是不如法地求,那就不給了,這個有的是法了,如果你對于法是很不恭敬地來求,是不能給的,給了之後,對法是慢法了,對他也不是那個機,也不能亂給。
就像前一段時間,是宗大師生日那一天,有兩個,兩位他們來了,寫一個條子來,他要求什麼什麼什麼,無量壽什麼一個條子一來,他要進來,這個我們說不能進來,你要求法,你要事先要通過客堂,向我彙報,是不是可以給那個法。臨時,我們上了座,來一個條子,要什麼法,他要來進來,當然不給進來了,不進來他又生氣。這個就是對法不尊重,法是要求的,不是買東西一樣的花錢去買的,你錢再多,不給就不給。我們以前,去年在南無寺,有一個氣功師,花了很多錢,希望大吉佛爺傳他個法,大吉佛爺不給。爲什麼?不是買東西。買東西,你錢拿來就賣給你了,你求法不是看你錢多不多的,你有錢,那你不是那個人不給的,氣功師怎麼好給他傳他法,他拿去,去做那些外道的事情了,把佛教裏偷了去做外道的事,那是害佛教的,所以錢再多,不給。
那麼,如法地求,當然要給,如果如法地求不給的話,就是“悭”。那麼,果報,上一次我們講過了,小路尊者他就是悭法,後來就是愚蠢得來一個偈都背不下來,一個偈,四句話,念了前頭忘了後頭,背了後頭忘了前頭,四句話都背不下。那就是說,對法悭吝的後果,就是愚蠢,這還是僅僅乎人間的華報,如果說更嚴重的,這個異熟報還在惡趣。你把這個法,跟作生意一樣壟斷起來了,這是壞衆生的眼目,人家衆生需要這個法,你不給他,不給他眼睛,那個是不好的事情,但是不能亂給,這什麼無上部的什麼這一些高的法,你要就傳給你,他去亂搞起來了,這個傳法的人還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傳了。
那麼,所以說,財,也要看,我們這菩薩戒裏都有講,當然這裏不能細講。假使你自己的鈴杵只有這麼一副,他說我要,給不給?修法要的,不給,這個並不是舍不得,這是我們自己修法要的,不能給的。那麼,你要叁衣,你就這一套叁衣,我們出家人叁件衣,他說:“我沒有,你給我好不好?”(8A)不能給,我給了你之後,那我上殿怎麼辦了?不能修持了,所以要看什麼東西。該給的給。不該給的,就不能給。
那麼,在這裏來說的,如法地求法,如法地求財,而這個財法又是對方是能夠給的,而不給他,那麼,這個是悭。這個悭就是貪了,貪的一分。貪的作用,在這一方面,對財法舍不得給人家的這一個,就叫悭。它本身沒有體,就是貪的一部分的作用。
無慚心所
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于慚,生長惡行爲業。
下邊“無慚”,是對前面的“慚”的。“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于慚,生長惡行爲業。”無慚無愧的人,一切惡都會造了,所以說,無慚無愧是最壞的東西。有慚愧的人,他的善法就慢慢——再怎麼,會慢慢去修上去。不顧自、不顧法,不顧自己的身份、也不顧法上的那些關系,自己學了法了,你還要做這些壞事,明明學了、受了五戒的,他去犯五戒。明明受了八戒的,犯八戒。這個,就是不顧自法,就無慚、無愧。“輕拒賢善爲性”。對那些有道德的善法、有善法的人“輕拒”,看不起。拒,就是拒之遠處、不尊重他,輕拒就是不尊重。那麼,這樣子的人就障于慚了。對前面那個慚的心所,就生不起來了。反過來,“生長惡行爲業”,就是專門造惡去了。那麼,如果自己做了壞事,能夠有慚愧的,感到這個事不對,趕快要痛切地忏悔,這個也是可以了。像無慚,不知忏悔、不知慚愧,這個就不好。
言不顧者,謂于自法無所顧者。
那麼,這裏說“不顧自法”,什麼叫不顧?“言不顧者,謂于自法無所顧者。”對于自己的身份,對法——佛說的法,都不去顧慮它,就是盡量地做壞事。假使說你是比丘,不顧比丘的身份,他就做一些比丘不該做的事。你明明學了這個法,知道這…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