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31

  ..续本文上一页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他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净信的三相之中,当以“心净”为最要。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胜解心所

  自相——心净——信心所

  果———乐欲——欲心所

  佛教里说的净信,虽然具足“深忍”、“乐欲”、“心净”三个相,那依重要的说来,“心净”是最重要的,因为“深忍”只是信的因,“乐欲”信的果,信的自相就是“心净”。那就是说“深忍”、“乐欲”、“心净”这三个词把它分析一下。

  “深忍”它的体是胜解心所,对佛、三宝的功德决定不移地、不可引转地认可下去,胜解,那么,是信的因,有了这个胜解才能够产生这个“信”。

  那么,“乐欲”是欲心所,知道三宝的这个真实,他要去追求,这是信的果,有了信,他才有乐欲的心生起来,如果不相信的话,不去追求了。所以“乐欲”是欲心所,那么,是信的果。

  而信心所本身,是“心净为性”,使心能够清净,不但是心王,心所都能够使它干净。就像我们以前《百法》说的,像一个净水珠,摆了心里边,他整个的心王、心所都给它干净掉,水里边净水珠一摆,整个水就干净了。那么,心里边有信心所,所有的心王心所都成了清净的,这个是真正是“信”的自相。

  所以说“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两句话包含的有“信”的自性、“信”的因、“信”的果在里边。这一段我们就补充我们的这个所谓“信”的一个内涵,他讲得很通俗,也比较分析得详细,所以我们介绍一下。

  

  四、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说,三宝的“实”“德”“能”为信的对境,但是一般未曾研究过佛经的人,还是不容易体会得;今为方便初学,且将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陈梗概:

  印度的僧伽,摄授弟子,初在熟识戒律之后,不要他学教参禅,先教以讃佛功德,如教之读一百五十讃和三百讃等。那讃中的内容,多是讃佛从舍王位,出家,苦行,乞食,乃至证到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及说法度生并因位修菩萨行等种种功德,以此坚其信心,待信心坚固之后,始进学他种教理。

  所以我们要使信根生起和坚固,也应当多读佛讃,尤其是要明白讃中所讃的佛功德之意义。我不能说我国出家的佛子不谈讃,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读佛讃,如“炉香乍热”,“戒定真香”,“佛宝讃无穷”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讃,在各大丛林,各小庵庙,都是流行着的,一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读,而且依照它的腔调去唱。可是读尽管读,唱尽管唱,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么意义,大都是“莫名其妙”。这样,虽读佛讃,又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不明佛功德的意义,是不会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还谈什么坚固?

  故此,读佛讃,固是重要,而明白讃中所讃的功德意义,尤特别重要也。对佛宝如是,对法宝和僧宝,也应当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法宝如阿伽陀药,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非信服这阿伽陀药不可;佛宝如黠慧的医师,僧如聪明的看护,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当信任这黠慧的医师,和这聪明的看护才好。

  下边说“信”的方便——如何生起信心。他这里介绍的就是要我们多读一些佛的功德这些书,他们,西藏的是一百五十讃,三百讃等等,我们汉地就是有《佛所行讃经》,还有,那些,都是讲佛的修行功德的,《佛所行讃经》而是一个很有名的,这是印度以前之最长的诗,就是长诗里边最长的就是这一部,整个一部书里边都是,都是诗,都是偈子。那么,这个很出名的,里边讲佛的一切功德,如何舍弃王位、出家、苦行等等,最后成佛,怎么样子度众生,都讲得很清楚。那么,像这一类的书,大家多看,能够产生信心,这是一个。那么,我们当然,还有,除了看这个教理之外?还有就是修持的方法。我们就教的那些皈依上师三宝,三皈依观,这些都是增长我们信心的方法。如果我们要产生正信的话,就要从这些地方去追求。

  

  五、怎样使信心不坏

  信心的生起比较容易一点,若把信心坚固不使失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那些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一点信心,然后来所以反复无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稳固的缘故。委实说来,在我们普通凡夫的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确也很难做到,依教典说,到初果须陀洹的圣位,始可得到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是也。

  下边,使信心如何不坏,他说信心生起来比较容易,我们看看也不容易。真正的佛教徒,信心纯粹的到底有几个?这个百分比去比一下,并不大,一般的都是夹了烦恼来的,这个信心是不纯的,就是不干净的。那么,信的乐欲的跟深忍的层次也不太高的,稍微碰到一点点困难,碰到一点打击,就会退的,很脆弱的。生起来不容易,但是使它坚固、不坏,更难。“发心非难难常继”,这个话就是《五字真言》天天念的,念了之后,要知道它的内涵就要把它用到事上来。心,发心固然发起来了,要它坚固不坏,还要加功夫。那么,出了家又还俗,还俗又出家的那些信徒,最初出家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信心,后来反反复覆,就是信心不坚固,凡夫的地位,信心不退是很困难的。因为什么时候信心不退?一直到见道,就是初果以上,见了道之后,证到四不坏信,对佛、对法、对僧、对戒,这个信心不会坏了,那么,这个信心不会退了。在没有见道之前,这个四不坏信没有证到,都是听了人家说好,我就相信,人家说坏,也会诽谤,那个都不可信。

  

  四不坏信者:一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信戒。

  那么,我们说要信这个四不坏信,就是说要达到这个才能够不退了。那么,什么叫四不坏信呢?他也略略提一下。

  

  一信佛:佛是大觉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导师,是黑暗中的明灯,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们人类的救星,是一切众生的慈父,这并非是过誉,我相信,深深地相信,佛的确有这样的资格,佛实在堪称这样的名目,佛果是了不起的伟人,这名为信佛。

  第一是信佛,佛是大觉大悟的人,是一切智慧的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导师,黑暗的明灯,苦海的指航,是我们人类的救星,一切众生的慈父,这些话并不是过分的话,是真真实实的,是有实际意义在里边的,我们要真正相信,不要说这些都是捧场的话,说了一大堆,好,把他抬得高高的,好象是不着边际一样,实际上这是佛确确实实的功德,这个我们去《佛所行讃经》,佛的一些经书去看看,佛为了这个事——度众生,头目脑髓,《地藏经》就说的,这个娑婆世界里边,没有一块地方没有佛牺牲头目脑髓的,那就是为了度众生牺牲的头目脑髓是到处都是。这个确实是众生的慈父,黑暗的明灯,并不是过分的话,我们是要很真正地相信佛有这样的人,是,他可以配得上称这样的人的,导师,确实是称得上,一切智,确实称得上。那么,佛是一个了不起的一个伟大的人物,这样子心生起来了,信佛。

  我们一般信佛,说个老实话,都是不够的,在《菩提道次第》就是说这个话:佛叫你怎么做怎么做,跟你说了很多,都是倒做不做,甚至于不做,一般是不大做的,医生说你今天有什么病,你赶快要吃什么,他马上就听,听话得很,医生叫他不要出去,就不出去了,叫他不要吃荤,他就不吃了,叫他不要吃啥东西,就不吃了,这个听话比听佛的话要听得多。什么原因呢?我执。身体是宝贝的,医生就是帮助我把身体治好的,而佛说的话好象是远得很,好象对自己关系不大,这样子的话就是说对信佛是差得很远。那么,我们自己检查,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我看差不多都这样子的。我看到很多的出家人,他跟我说:“医生教我说,你们那个出家人营养不够,要吃肉,你看我要不要吃?”(师笑),我说:“你自己想要不要吃嘛!”世间上的说法当然说了,看见出家人吃素都不好,实际上我们出家人身体好不好?现在他们一般调查下来,老年人健康的大都是只吃素的人,吃荤的人都有心脏病了、血管里边硬化了等等,都有这些毛病的,而凡是吃素的人都是很健康,他们调查过的 ,以前有个调查报告,我报纸上看到过。那么,所以说,我们信佛的,确实是大大不够,这个很惭愧的了要。

  

  二信法:佛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末,由佛口中所说出的法当然也是很可信的了。法宝的虽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灭”“道”的四真谛。如佛说世间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这话是的确的;佛说这苦是由集谛烦恼和业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这话是真实不虚的;佛说要不受苦果,先断集谛的因,要断集谛因,第一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断惑,断惑就可灭苦,我相信,这话是实在的;佛说由修道而断惑,由断惑而灭苦,由灭苦也就得到安隐快乐的涅槃,永不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这话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总括说一句:这四谛的真理,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海可枯,石可烂,天可翻,地可覆”,而四真谛的真理,不可改动一毫,确是如此的。能够对四谛法,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信受,这名为信法,(信因果在内)。

  第二,信法。佛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佛口里所说的法,当然是极可信的,如果这个人不是一个有极伟大的、极有智慧的、极能干的、极有悲心的人,那说的话当然不可信。但是,佛这样的人说的话,应当是可信的,但是偏偏我们就不太相信,医生的话倒是很相信。而且一个,不但是医生的话,那些巫婆,算命人说的话,也很相信,甚至于外道的话也相信。

  有一个居士打电话,很着急,问我,收了一封信,一封外道信,要他写什么几千份送出去,不写的话要什么什么什么,受很大…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