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宽一些。

  “能持自体者为法,有常一用者为人。”能够使自体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这个是法;“有常一”,就是说这个是有情或者灵魂,是常的,是一的,有这样的自在作用的,那么,叫人。

  它下边就是说,“二乘我执已断,法执犹存”,对阿罗汉来说,我执是断掉了,法执还在。那就是说,我执没有了,人的迷没有了,而法还没有断掉,没有断完,不是说没有断掉。这个唯识跟中观有一些差别,唯识里边说阿罗汉断人执不断法执,我们中观里说阿罗汉断人执又断法执,但是法执断得不全,没有全部断掉,所以叫的是阿罗汉,如果是菩萨,要把一切法都断完的,就成佛。这么,举阿罗汉的例,我执断掉了,法执没有断完,即使没有断完也好,没有断(一点也没有断)也好,都是法执还在了。

  那么,“则其浅深宽狭可见矣”,那么,从这一个例子来看,我执跟法执的深浅,它的宽、窄可以一目了然了。因为是阿罗汉还没成佛,可以把我执断掉,法执没有断,没有断完,那么,可见得法执是深,我执是浅;阿罗汉把我执断完了,法执没有断完,那可知我执是小,法执是宽。这个一比就比出来了。

  

  盖我法者,不出世间及圣教二种我法。谓世间人执我法,无体随情,名世间假。圣教我法者,有体强设名之为假故。二皆为假故无我法也。

  “盖我法者,不出世间……”,下边又说,这个我法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我法,一种是圣教的(佛教里边的)我法。

  世间的我法,“谓世间人执我法,无体随情,名世间假”。世间的人,他所执的人也好、法执也好,这个都是“无体随情”,它并没有实体,是没有的,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东西都是虚妄构成的。他认为是这个是法,这个是我的补特伽罗有情,这个都是遍计所执里起的那些虚妄的一些执着,所以是没有体的。随我们的情(情见)产生的,叫世间假。它是世间人的,属于世间的一种假。

  那么,圣教的,在法里边,就是我们佛教里边,也安立这个人(补特伽罗),也安立法,如果你不安立人、法的话,那么,佛教的说法怎么说呢?我们说《心经》,要“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果说,舍利子这个人不安立的话,怎么叫呢?不好说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色一个名字也没有安立,那个空也没安立,这个经怎么说呢?那就是离言说了、超思惟东西了,那就说不出来了。

  所以说,既然要对一般有情要给他说法,必定要安立一个假的人、假的法。虽然是假的,但是它不是乱安的,它是有体的。有体,这个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因缘和合这个法,在唯识里的观点说,是有体的;遍计所执,它是没有体的,纯粹是我们的妄想虚构成的。依他起,是客观的法,因缘和合,依了它其他的因缘,就产生这个法,它唯识观里边认为有体的。那么,有体是有体的,但是“强设”,他本来不叫舍利子,也本来不叫色,是我们安上去的,安一个名字安上去。所以,这个假跟这个世间假不一样。世间假是纯粹的随情无体的,我们的情见毫无依据地给它安上去的;那么,这个圣教的我法,是有体,但是它没有名,这个名是安上去的。有名才能说话了,没有名的话就不好说话了。

  所以说,我们说佛教是没有我的,但是我们的经,每一部经打开来,“如是我闻”,有我,这个我是不是我们执着的我?那你说:“佛教还说,搞了半天还是我,那修什么了?我们说佛教要破我的,结果你看,『如是我闻』,阿难还是有我的。”这个我是假安立的我,这个五蕴的结合体,安一个名字叫我,并不是说真的有个我。

  那么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圣教的我法,虽然有体,这个是一个等流,我们说相似相续的这么一个五蕴,前后相似相续的,就安一个名字叫什么什么,不是真的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有自在权的,这个“我”是没有的。法也如此。这个两个,都是假的。一个世间假,一个是圣教里边的假。

  这个,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呢?你碰到一个“如是我闻”,搞起来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假安立的,因为要说法,要安立一个名,“有情”,安立一个“法”,如果说没有有情、没有法,那释迦牟尼佛成佛,哪个来成佛?释迦牟尼过去在因地上,三大阿僧祗劫,修难行苦行、菩萨道,由哪个来行呢?一切都不可说了,行的什么道也不好说了。那一概就是跟禅宗一样了,什么都是离言的,那是对初学的人就没有办法进去了。那么,所以要安立这些名言,为了要使我们有情,进入佛的圣教,必须有个阶梯。那就是说名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一个一个层次上去的,不能脱离前面的名字。

  这个,我们到现在为止,把《百法明门论》基本上讲完了,讲起来很快,接受起来,因为他本身没有多少东西,一百个名相,最后讲两个无我,但接受,就是看大家接受的能力如何了。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悟入这个真实的次第,就是我们要开悟也好,要证法身也好,证空性也好,那么,我们下手的次第,按怎么样的次第下手,才能悟入真实的法身,或者真实的空性呢?那么,这个里边,这个并不是太深的问题了,就是行持的问题了。

  

  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于彼生死生弃舍欲。 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便念何事为生死本。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须由至心引生定解,发生真实断彼欲乐。 次见若灭萨迦耶见,必赖发生智慧,通达无彼所执之我,故见必须破除其我。 次依教理观察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获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16

  那么,这里,它,就是《广论》里边说“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就是这个,从这个下手,下士道下手。我们要证法身,并不是说一切法空的,这些生死什么东西都是假的,不要去管它了,我们只要坐下来心里观个空就行了,空就来了,这样子证空直接了当地证到?不行的。这个不是按次第,是得不到的。一切法从缘起,你缘都没有果哪里来呢?那么,这些缘,什么呢?按了次第来了。最初的需要的缘是什么?要思惟生死的过患。生死流转有很多坏处、很多过失,那么,要生起厌离心,这个是中士道。下士道是对三恶道生起厌离心。那么,再进一步,对整个的三界生厌离心,这就是中士道。“于彼生死生弃舍欲”,对这个三界的生死,要起生出一个舍离的欲,就是要脱离这个生死的要求。

  那么,我们所以说修行,有的人总是要修密法要“大威德”、“大圆满”,要“大手印”。那么,要修黄密的,总是一来不及就要“大威德”,好象是“这个,我才算是真正修密法的,后头才有了,你还是修前面的,跟显教有什么差别呢?显不出我修密的人的殊胜了”。那么,一求就要“大威德”,管你《五字真言》念够没有,我求了再说,求好之后,还不满足,要“生圆次第”。他们现在温州就到处在印“生起次第”的论,他问我要不要,我说我不要。为什么不要呢?我们这里还没有这个机,你要了之后,还不是都经房里摆在那里。这个书你不能乱印,这个书是要一定的层次以上的才能看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不是说永远不要了,现在暂时还不需要。它这里就是说,我们要对这个生死真正生起要脱离、解脱生死的愿望,这个我们生起来没有?如果没有生起的话,“生圆次第”给你没有用的。

  那么,我们这个要生起超、解脱生死的要求以后,那就是出离心,到底生起没有呢?没有赶快生起来,念无常,观恶趣,从这个下手,再这个念无常念不起,恶趣观不起,怎么办?依止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前面这一套还得要。这一套你没有,再往前面追,一直追到最初的依止善知识为止,再前面还有,依止善知识,还要八有暇十圆满,你八有暇十圆满没有,你依止善知识还不行,条件还不够,那么,这是要追求,八有暇十圆满去追求,从这个地方下手了,如果这个有了,那么,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有了,那再去念无常、观恶趣,这样子搞。

  一直到什么?对三界的生死感到厌恶。就像什么?就像你最讨厌的东西,我们是说一个大便,大粪一样东西,你去看了绝对不会生它起欢喜心,那这样对生死起这样的心了之后,你才说对解脱生死的心(出离心)才基本上可以说生起来了。如果你还感到有味道,虽然某些时候,倒了霉之后,“哎呀!这个苦得很,做人太苦了,赶快出家,修行,了生死”,但是碰到有的时候,不要说很好的享受,就是偶尔时候吃了一顿很好的饭,菜相当好,就忘记掉了,“这个很好”,再看看人家,不但是吃得好,还穿得好,住得好,洋楼、汽车、什么电灯、电话、牛肉土豆等等,要去追求那些去了,那就是说你出离心还不够的了。

  (12B)那么,人间是“人间太苦了”,看看天上还不错,要追求天上去了,那还不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都看得是跟这个最讨厌的东西一样,那么,你这个出离心才生起来了。这个出离心生起之后,并不是说就能证空性了,还得要下边还有条件的。

  “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那么,你生死是厌离了,你要厌离生死、要出生死的话,那你要追求这个生死的因是什么,生死的因找到了之后,然后把它因灭掉,你才能出生死,你因都找不到,你盲目地要求出生死,你坐在那里心不动,什么无想天,等等,无想定乱修,你哪里出得了生死呢?那出生死要有智慧的,生死的因在哪里,要智慧去追求的。要生死的因找到了,然后把它灭掉,这个你生死才了得了,如果你生的因,生死因还没有找到,也没有把它灭掉,你说要了生死,这是空话。所以说,假使你把生死的过患看透了,决定要厌离,生起一个出离生死的一个要求,那么,你进一步就要用智慧去追求,这个生死的因是哪里来的,这个因找到之后,要把它灭掉,这样子才能够得到解脱的果。…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