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可以用其他的宗派的道理給他講。那麼,我們講唯識,就是把宇宙的萬法,都是一切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的,用“唯是識所變”這個道理去講這個萬法,所以說法相跟唯識,一般我們說法相宗、唯識宗好象是一個東西。是,法相宗、唯識宗是一個派,不是兩個派,但是,有點差別,不能說法相就是唯識。
“而《百法》乃顯唯識。”五蘊的時候單是講百法,沒有把唯識的道理講出來,就是隱在裏邊。到講《百法明門論》的時候,才明顯地把唯識道理提出來了。
“唯識顯而又無我之理乃全彰。”唯識的道理把它明顯了之後,那麼,一切法沒有我的道理,才能夠全部把它表現出來。因爲我們說唯識宗——就是瑜伽派,就是把一切法依阿賴耶識所變的那個體系,來說明“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的。所以說,你把唯識的道理講清楚,那麼,二無我的道理就明顯了。
“不若《蘊論》文但彰人無我,未彰法無我也。”“不若”,不像這個《五蘊論》,它裏的文字,“但彰人無我”。“不若”,(就是不是“看”,他因爲寫的這個看是寫一個草體字,那麼“若”就是般若智慧、般若蜜多的“若”了)不若《五蘊》這個論文,它只講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沒有說法無我。
其實《五蘊論》說不說法無我?也在說,這個隱在裏邊。百法,它是顯了唯識道理,所以,它進一步,就我們第一冊裏邊,《百法》你學好之後,就學《二十唯識》了。那就是說,我們以前的範老居士的次第,先講《五蘊》,《百法》學會了,然後用《百法明門論》,把這個百法導向唯識,然後再講一個《二十唯識》,純粹的唯識道理跟你講一下。這個次第對我們學法有幫助,所以他就排的次第是這樣子的。現在我們的這個課程,也是根據這個原則,先是《五蘊》,那麼,現在就學《百法》,給他唯識的道理串起來。然後再接下去,《二十唯識》,純粹地進入唯識的領域去。
初期課本之集,旨在于是。
我們這個範老居士編的法相課本第一冊,他的目的就在這裏,導向唯識,從《百法》導向唯識。從五蘊的萬法導向百法的唯識,再進入《二十唯識 》。
然讀《五蘊論》者不可以無釋,故舉《廣五蘊論》以釋之,又以《廣論》釋文未足,複舉《顯揚論·五蘊章》以足之,且示玄義。至于《百法論》于顯唯識外,但列名數,故複以《顯揚論·五法章》以補之。
“然讀《五蘊論》者不可以無釋。”那麼,這個道理、宗旨講完了。那麼,下邊研究的方式了。然而,你學《五蘊論》的時候不能沒有注解,“故舉《廣五蘊論》以釋之”,所以《廣五蘊論》就印在一起,給你做一個注解。
“又以《廣論》釋文未足,複舉《顯揚論·五蘊章》以足之,且示玄義。”那麼,這個《廣五蘊論》解釋這個《五蘊論》,文字解了,道理還不夠。那麼,他又把《顯揚聖教論》的五蘊章,這個在第一冊印在裏邊的。現在這個書沒有,我們就沒有把它印進去,自己排版太費事了。“以足之”,就是說,他把第一冊裏邊,用《顯揚聖教論》的五蘊章這一篇把它補充進去,不單是講了萬法,它裏邊的甚深的道理——玄義,也給你指出來。
“至于《百法論》于顯唯識外,但列名數,故複以《顯揚論·五法章》以補之。”那麼,至于這是以《五蘊章》來補《五蘊論》,那麼,《百法明門論》,很簡單,我們這本是注有注解的,如果原文呢,沒有幾行字,它只有名相了,只有列一些名數。那麼,太簡單了。所以這本書裏邊,在我們第一冊裏邊窺基大師跟普光法師的疏是沒有的。他就把《五法章》——《顯揚聖教論》的《五法章》來解釋這個《百法 》。
“五法”言一切事本, 爲染淨法之所依, 五法即“五位法”, 後出“叁相”,猶言二無我也。文相與《百法論》全同,亦師資之有淵源乎。“五位法”本于《瑜伽》大論,而“真如”有叁,百法則約爲一,故不名百法也 。 《瑜伽論》文太廣,後當修學,故不複舉之。 《唯識二十論》但辨唯識理,所以調節讀者心理而增長其興趣也。
那麼,五法什麼呢?““五法”言”,五法這個話,一切事的根本,一切法的根本,“爲染淨法之所依”,一切染汙的法、一切清淨的法,都依在這個根本的事情上。那麼,五法就是“五位法”,五位百法,所以說以這個來解釋這個《百法明門論》,非常恰當,因爲這個五法章的五法,就是《百法明門論》的五位法。
“後出“叁相”,猶言二無我也。”那麼,這個我們有注解了。五蘊章裏邊出“叁相”,就是我們這個叁相,它後裏說叁個相就是徧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這個叁個相。這叁個相就是講一切法沒有我的: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
“文相與《百法論》全同,亦師資之有淵源乎。”他說《五法章》裏邊講的“叁相”跟《百法》的“二無我”是一致的,跟《百法明門論》,所以說全部相同的,這是“師資之有淵源”。這就是說,《百法明門論》是世親菩薩造的,那麼這個《顯揚聖教論》是無著菩薩造的,世親菩薩的進入瑜伽是靠無著菩薩把他教化進來的。所以他們有師資的關系,所以說師父跟徒弟的他們的體系都是一個,百法的體系跟《顯揚聖教論》的《五法章》,全部是一個道理。
““五位法”本于《瑜伽》大論。”那麼,這個五位法,它原來在哪裏呢?《瑜伽師地論》裏邊的。“而“真如”有叁。”《瑜伽師地論》裏邊,他分是分了五位法,但是這五位法一共有六百六十個。單是“真如”來說,有叁個真如,百法裏邊“真如無爲”就是一個。所以《瑜伽師地論》不說百法,是六百六十法。
“《瑜伽論》文太廣。”這個《瑜伽師地論》大家知道,一百卷,太廣了,初學是不行的。“後當修學。”那麼,以後可以修、可以學。“故不複舉之。”那麼,現在對初學的人,不去舉它,太多了。
“《唯識二十論》但辨唯識理。”這個我們就是過了宗大師生日,就要講這部論了。這個《二十唯識論》,它只講唯識道理,法就不給你廣講了。因爲我們學過《五蘊 》、學過《百法》,這個萬法都知道了,那麼,就可以專門搞唯識的道理了。《二十唯識論》裏邊全部講唯識道理了。
“所以調節讀者心理而增長其興趣也。”所以這樣子的安排,因爲你精研法,等于查字典一樣的,有的人就煩起來了。那麼,學一下唯識道理,把你心理調節一下。本來法是廣得很,你把它收成一個唯識的道理,用唯識的道理把它收攏來,把心理調節一下,增加他的興趣,這是我們學法的善巧。
所願學者勿抱濫覽之念,切其熟研于心,于此數種外雖有參考書可備查閱,然不可喧賓奪主,置此課本不研而思乞靈于他書,恐正路之足未穩而歧途之易蹈爾。
範老居士他是希望學的人,不要馬馬虎虎看看就算了,要熟研,要仔細地熟讀、研究、鑽進去。
(01B)他說,我們是這裏一本,第一冊擺了那麼多參考資料,那麼除了這以外,其他參考資料當然還有,我們現在有不少人在看《俱舍》,但是他給我們提高一個警惕,不要喧賓奪主,這幾個資料是主,不要把其他的東西看多了,喧賓奪主,把那個搞了很多時間,把真正的要學的東西反而把它忽略了。“置此課本不研而思乞靈于他書”,這個課本認爲太淺不要看,去看其它深的書,結果怎麼樣呢?“正路之足未穩而歧途之易蹈爾”,正路的腳還沒站穩,已滑到歧途去了。
那就是說開始學法,參考資料不要太繁亂。我們現在當下要的資料,就是這些。那麼,其他的資料,固然很好,對我們初學的人,並不恰當。你一跑,跑的一個無軌電車,跑到一邊去了,真正要學的沒有學到,其他的東西你根本又學不到,但是花了很多時間,結果兩方面都沒有學到。高層次的東西,你基礎沒有,你怎麼學得好呢?那麼,低層次東西,又嫌低了不要學,那你就是沒有學了,什麼都學不好。“千裏之途始于足下”,你要走一千裏的話,第一步就在你當下一步,這個時候開始。你如果第一步說太近了,我不要這一步,我就一下走千裏,那你怎麼走呢?一步都不跨,不要說千裏,一尺也沒有,你這個步都不肯邁開去,你怎麼走路呢?那麼你說有神通,神通那是一般人沒有的,你不要異想天開了。老老實實的,要走就走了,不要說我等到神通來了我再走,那等到哪一年去。這個是一個序。下邊是讀法。
讀法之一
凡讀佛書須備詞典,其有名詞驟不能解者可一翻閱。如《大乘五蘊論》之“大乘”、“薄伽梵”,本論無解,可查辭典,如《佛學辭典》,或《法相辭典 》。
“凡讀佛書須備詞典。”我們說,研究佛教的東西,要工具,我們說,造佛像的工人,他們匠人,他帶一把什麼?帶一把焊槍,還有錘子,你沒有焊槍沒有錘子,你佛像怎麼造得出來?那麼,我們現在研究佛教,工具還是要一點,佛學字典。我們記得去年臺北送了很多《佛學大字典》,每人一部,不曉得還在不在?都跑完了,差不多都跑完了,這個書還在還是拿走了都不知道。那麼,現在來的就沒有這個福報了,每人一部拿不到了。那麼,這個事情,可以有的就參考,沒有的呢,借,不一定要是自己有,這個不是一天到晚看字典,我們把字典背出來,沒有用的,說個老實話。字典只能參考參考,是工具。那麼,工具也是要。
“其有名詞驟不能解者”,一下子不能解釋的名字,可以翻翻。比如說《大乘五蘊論》裏的名字“大乘”,什麼叫“大乘”?什麼叫“薄伽梵”?你初學的人就不知道了,不知所雲,那麼,查查字典也可以。“本論無解”,這個《五蘊論》裏邊,“大乘”沒有給你解說,“薄伽梵”也沒有解說,那麼,你可以查字典。什麼字典?《佛學字典 》、《法相字典》都可以。
但是“大乘”,我們《百法明門論》跟你要講了。所以說,你不要著急的,一個個都會來,多念兩本書什麼都有了。我們說真正的法相家,他就是一部活的字典,真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