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P50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離開五蘊沒有一個“我”。

  就在五蘊裏邊:你執色是我,也不是;執受是我,也不是;執想是我,也不是;執行是我,造作了、遷流造(作),思心所,就是我,我思故我存,這一類也不是。那麼,這了別的心王該是吧?也不是,它是識,八個識。那麼,一般人最容易執到的,就是凡夫最容易執到的,心是我。或者是這個色殼子是我,等等。有的哲學思想,思是我、想是我、受是我。那麼,五蘊裏邊是有個“我”?也不是。五蘊是那麼多,不可能是我。

  這樣子就是說,離開五蘊找不到“我”,就是五蘊裏邊也沒有,所以叫補特伽羅無我,“乃補特伽羅,即無我矣。”裏邊,雖然流轉生死造業,卻是沒有一個主宰的東西在裏邊,這個就是“補特伽羅無我”。“此所無即我”,所沒有的是“我”。“是爲我空也”,那麼,就叫“我空”了。

  “彼凡夫等”——凡夫外道,“皆執心外實有諸法,又執此法有實主宰”,都說心的外邊——“心外諸法”,心外邊那些法是實在的,這些法有個實在主宰的“我”的。“此說爲無”,我們這裏說呢,佛說的是沒有。沒有,就是他空掉了,“我”空了。“無別體也”,沒有的,其他東西都沒有的。這是講第一個,講“補特伽羅無我”。當然這裏介紹是很簡單,我們以後學唯識裏邊還要詳細地分析這個“補特伽羅無我”,還要論證爲什麼無我,那就有很多的依據了。

  那麼,今天我們把“補特伽羅無我”講了,明天“法無我”,我就想把這個“六離合釋”趕快把他去聯系一下,明天能夠印出來就印,印不出來我就念了。你們以後再拿講義再說了。我把這個六離合釋的名字寫一寫好了,名字寫一寫呢,把這意思就講一道,那麼,以後講義來了之後,自己去看去了。那就這樣子。

  

  第十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我們《百法明門論》基本上快圓滿了,但是,我們就發現,聽的人兩極分化。懂的呢,很好,昨天提一些問題很有價值;那麼,不懂的呢,幹脆就不來了,討論就不來了,等于說是放棄了。這個,就是說,我們是顧慮到學下邊《二十唯識》,沒有一個階梯是登不上去的。

  我們說學法相,只是個《五蘊》 、《百法》,是進門的東西,並不是很困難, 就是把宇宙一切萬事萬物,依佛的眼光來看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個,就講一些事實了,並沒有很深的道理。 《五蘊論》後邊是講了個“補特伽羅無我”,那麼,《百法論》後邊講了個“補特伽羅無我”之外,再加一個“一切法無我”。這個很簡單地介紹一下,並沒有詳細分析。詳細分析的,在後頭的《唯識論》裏邊。那麼,這僅僅是介紹一下就完了。如果這個還是感到困難,以後的就是更困難了。

  有人說,這個“無我”可以發揮一下,當一個什麼開示。這個“無我”,我們說是《廣論》裏邊的毗缽舍那裏邊的,以前就是說跑馬山聽《廣論》,“甯可背石頭,不想聽止觀”,是最難的一部分,講無我是最難懂的一部分,是毗缽舍那裏邊最精粹的部分,辯論最多的部分。這個是一般的人呢,當開示聽是恐怕聽不懂的。那我們就是現在是介紹了,最簡單地介紹了,詳細的要待以後的慢慢深入。

  

  問題解答

  “相應”和“和合”有什麼差別?

  那麼,昨天有一組提的問題很好,我們就要把它介紹一下。就是他們說的,不相應行裏邊,“相應”跟那個“和合”有什麼差別?

  那麼,我們就看了,“相應”什麼意思?“相應者”,二十二頁,前面的倒數第叁行(《論解》四十叁頁),“相應者,因果事業和合而起。”混淆就混淆在他加了個“和合”,這個東西跟後面一個和合他就搞不清楚了。後頭“和合”,又怎麼說呢?他就是說“言和合性者,謂于諸法不相乖反”,很多的法互相沒有違背的、不相乖離的,這麼叫和合。本來“和合”很好懂了,但是,就是說相應裏邊“因果事業和合而起”,那就把這個“和合”兩個東西産生混淆了。

  我們這個“和合”的問題,大家看一看前頭“定異”,如果把“定異”看懂了,“和合”也好懂了。“定異者,善惡因果互相差別。”“異”就是差別,善的、惡的因果,它們的感的果、感得它的因決定是不一樣的。善因感樂果,惡因感苦果,就是決定有差別的,不會善因可以感一個苦果,惡因可以感一個樂果。不會的。定異,決定是有差別的。

  那麼,這個“定異”,它的對立面,反過來就“相應”了。就是說,善的因決定感善果,惡的因決定感苦果,這就是相應。所以相應呢,我們本來要抄的,現在就不抄了,抄了你們也來不及寫,幹脆你們自己寫,我念下來,很短。

  什麼叫相應?根據《顯揚聖教論》13的。“謂”就是“無所謂”的“謂”,“諸行”,這個“行”就是“行動”的“行”,就是有爲法。“諸行因果相稱性”,因果相稱的,善因感樂果,惡因感苦果,這個叫“相應”。那麼前面“定異”,就因果不稱了。因果決定不會兩個是反過來的,決定是有差別的。

  那麼,“相應”跟“定異”兩個,是一正一反的兩個說話,都是一個意思。“定異”,就是說,善的絕對不會感苦果,惡的因決定不會感樂果。那麼,“相應”就是正面說了,善因感樂果,惡因感苦果。這個是因果相稱。“定異”呢,因果不會不相稱的,那麼,就反過來,就是因果相稱了。

  而“和合”呢,一切法因緣和合産生另外一個法,假使我們的僧團因緣和合就産生正法久住,僧團和合了、六和相親呢,就正法久住了,我們不是在《律海十門》一開始這個“結戒十義”裏邊,要大家和合的話,那個“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乃至“斷現有漏,斷當有漏”,最後是“正法久住”了。和合呢,這個就感這個,那麼,就有正法久住的效果就出來,如果不和合,就不能住了。那麼,這是從事上來說。

  那麼,從因果上來說,假使說眼根不壞,這個眼識呢,種子不是在叁禅以上,二禅以上,前六識就不起作用了。(12A)在欲界的或者初禅的眼識有,還成就的,然後,要能觀的色境在現前,要看的作意提起來了,那麼,就能看到了。那麼,假使從生起煩惱的因來說,生了煩惱的境現前,煩惱的種子沒有斷,這個非理作意,就是不正的作意生起來了,那麼,就看到境,生貪心,或者生瞋心,這個,因緣和合,就産生它的後果了。

  這是從因緣和合的方面說,而前面相應是從因果相稱的方面說。兩個不一樣的。但是,問是因爲這本書上講得是比較混淆了,所以問一下子好。不相應行裏邊,都是一些法的一些它的一些作用了。特殊的情況,産生什麼特殊的什麼作用,就把它安一個名字。

  

  “異生性”的一個問題

  好了,其他一個,“異生性”一個問題,就是在二十叁頁的第一到第二行,二十叁頁前面(《論解》四十五頁),“異生性一,唯所分位”,那就是說,不相應行,叁個法的分位差別了,那麼,叁個法全的,還是一個法(單是一個法)的分位。這裏什麼都有,一個的也有,異生性來說,立自心所的分位差別。“二障種上令別功能”,這個“令”,我們去查藏經還是“令”,勉強講也可以。

  那麼我們先說異生性——異生性是什麼個東西?前面我們看到異生性,“二障種上一分功能”14,兩個障種子上,就是說我們修行所斷的煩惱、所知障,上邊的一部分的功能,障住他們見道的,那麼,這個呢,起的作用,就是異生性,他就是沒有見道。“令趣類差別”,使他趣類差別,投,各投各的趣。異生性的意思就是說,他各式各樣的有情,起各式各樣的異見,就是不同的見,就是見的那些都是分別煩惱,就是見所斷的煩惱。那麼,産生後果呢,投各式各樣的五趣的各個地方。聖者,叁惡道是不去的,只有人天的。而異生性呢,煩惱是各式各樣的,他的種類各式各樣的,投的五趣也是各是各的。那麼,這個裏邊差別不同了,這裏後邊“令別功能”,這個二障種子又産生這差別的功能,這個講也可以。就是産生這個,再産生各式各樣的異見,産生各式各樣的種類的有情,産生各式各樣的五趣的差別。“令別”,這個種子有這個功能,使他産生這些差別。這就是異生性,他是因爲沒有見道,他見道的煩惱,它有可以産生這些功能。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我提的,我叫人來回答,他還沒有答案,那麼,看大家怎麼說。我們說無爲法,第四個不動無爲,是第四,二十四頁(《論解》四十七頁),他說“不動者,以第四禅離前叁定,出于叁災八患,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理。”這個,他講是講清楚了,但是我們就問一個問題:第四禅是有爲法,爲什麼叫無爲法了?不動無爲,這個無爲是從哪裏安立的?第四禅是有爲法,大家知道。那麼,還有就是連下去,想受滅無爲,它一個,滅受想定也是一個定,既然是定,是有爲法,不是無爲法,那他怎麼又是一個滅受想無爲呢?這個問題,你們去想去。其實,仔細一看就看出來了,但是這個彎子要轉一轉,因爲有爲的定怎麼擺到無爲法裏去了?這個問題大家要動動腦筋。

  那麼,今天我們又接下去講我們的“無我”。

  

  補特伽羅無我(續)

  “言無我者”,兩種。一種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切有情他投生五趣、往來生死,那麼,一般的人都執爲有一個有主宰的一個純粹精神的一個我,或者是他們叫靈魂,或者叫神我,或者叫什麼,都是這一類來投胎。我們道家,一些什麼民間的一些迷信之類的東西經常:“這個我,在這一輩子一個色殼子,等于房子一樣的,住爛掉了我去換一個新房子”等等,這個話經常有人說。那麼,好象這個“我”,就是一個靈魂。那麼,這個身體就是一個物質,物質跟靈魂一結合,就是人,或者是有情動物。

  這個,在我們記得在學因明的時候,我們學過一個,他也是外道就這麼說,他說:“靈魂進到一個軀殼裏去了,他就成有情了。”那麼他比喻,好象一部車,一個司機來開,這…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