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教,差不多。“輾轉傳來,彙爲巨觀。”這麼弄了叁藏十二部了,很多。“故宜視爲法藏而寶之”,那麼,這些,我們的經論,要當它是叁藏的法寶,去“寶”——珍貴它。不要說是翻中國話的經就是要差一點,一樣的,意思是大德們翻的,不是普通人翻的。
“讀華文經典如讀梵文貝葉”,我們華文的經典跟梵文的貝葉,意思是一樣的,都像佛的金口宣揚一樣,好象聽到金口說話一樣。
“法相諸論,雖是菩薩……”那麼,法相那些論是菩薩造的,但是“亦是以佛語爲宗”,也是根據佛語來造出來的,而且也是從印度原翻的,梵貝裏翻過來的。“淵源有自”,它不是自己憑空造出來的,是根據佛的梵貝來的。“不同世書及外道僞造者”,世上的書是自己創造的,外道要改佛教的,這些都不是真的。
我們的經都是從佛教裏印度梵文的貝葉裏翻過來的,所以絕對可靠。要“鄭重皈依,信受奉行”。這個,那就是再叁強調我們法相不要等閑視之,不要以爲依文解義是叁世佛冤,這個文字不要它,我們只要開悟就好了。
開悟呢,你離開文字——如果禅宗離開、不立文字,開悟,有的,這是祖師以特殊的方法逼到你開悟。我們再追下去,禅宗利用不立文字,也是有道理的,因爲當時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文字都學通了。你說一個話,他都可以用一種文字的表面的意義回答你,但實際意義沒有抓到。那麼他就是把你文字撇開,要你真正體會到它的真的含義。那麼,這是所以不立文字。
實際上,佛的正規的教法是要文字的。叁藏十二部,都是文字的記載,是佛親口說的文字用筆記下來的。所以說,沒有文字,這個文字般若就沒有;文字般若沒有的話,觀想的般若也沒有了;觀想般若沒有的話,證的般若也就沒有了、實相般若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你要真正證到實相般若呢,要從文字般若下手,文字不可以忽。但是有一個,就是說,文字不要執,把文字執死了,也成問題的。文字不能執,也不能是不要,這個是我們學法的人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法相,你如果文字不知道、不懂,你這個意思不會懂的。如果文字講通了,意思也就懂了。這個,學過法相的人有這個感覺的。所以文字一定要懂。
所以我們再強調,學法相的人文字基礎一定要有一點。爲什麼我們現在要教那個小孩子語文呢?也就是培養他將來看經書,你沒有文字基礎,經書看不懂的。我們這裏如果文學基礎很低的,是小學以下的,或者初中是挂了個牌的,農村的初中的,那麼,你趕快要去補文字。補文字呢,我們以前請了個老師,他好象最近沒有來,可能是忙了。但是,我們內部老師也有。內部老師,什麼中文專業畢業的,什麼什麼的,做過師範學校老師的,師範學校畢業的做過老師的人,也有。如果在空的時候,最好要組織起來,把文字學一下,不學的話,我看你很困難。我們《百法明門論》打開的時候,我感到你們還要頭痛。這個比《五蘊論》要深得多了,這個文字。那麼,你會不會也背起鋪蓋走了,我一般不知道了。但是,我們說,我們就勸你要有堅決的、忍耐的,要修忍辱波羅蜜,就是說要沖過去,要刻苦一點、忍耐一些,把這個文字關要攻破它。否則的話,你是沒有辦法學法了。學法總是要一點文字的,你沒有文字怎麼學呢?那麼,這個呢,我們把一些法相的研究的方式講了。
那麼,今天我們有兩個設想。一個是今天講到這裏爲止,明天就開始辯論,開始演講。但是有的人說來不及,那麼,我們再講兩天,講到是二十一。講到二十一呢,把百法開個端,然後,宗大師生日之後,我們要念經,你們就複習。宗大師生日過了之後,就開始辯論、開始演講、開始筆試,大概要搞一個星期。辯論的時候爭取每一個人都說話。你不說話沒有用,我指你名字叫你回答了,把你名字指到,你要回答問題的。當然,不是我指,兩組,兩邊,你們兩邊互相問了。那麼,演講可能是不會每個都上來了。演講大概要我看一半要上來,至少有一半的人要准備一些資料,上來要講一下,這是鍛煉你的做法師的能力。
我們在南普陀講課的時候,就聽到一個法師,學問非常好,寫文章登出來,大家都看了非常之佩服。但是,有一點——不能上臺。上臺之後,兩句話一講,臉绯紅,那就第叁句話講不出來了,他就是窘態百出了,就沒有辦法再講了,只好下課了。那麼,這樣的法師就是沒有鍛煉了,你如果鍛煉一下,經常上臺呢,那就是不會有什麼感覺。
我們也有這個——他們有的人就說,他們說開始上臺之後,不能看下邊的,下邊幾百個眼睛盯了你看,你下邊一看的話,僵了,馬上心一慌,什麼事、話都忘記掉了,說不來了。那你不要去看他了,你管你講好了,講好了,講到後來講熟了,你看,一萬個眼睛我也不怕你,你看好了,沒有關系了。我記得還有一個老師,他一講課,大家學生盯牢他看,他看得不好意思,他說:“你們不要看我,看書。不要看我的臉了。”(師笑,衆笑)他還是有點不自在。反正你講經講慣了,成千上萬的眼睛朝你看,你當它沒有這麼一回事,一切法空,不去管他。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作者——世親菩薩
那麼,今天我們說要講這個《百法明門論》,世親菩薩介紹一下。這個論主是世親菩薩,那麼,世親菩薩的曆史,這個《百法明門論》裏邊也有,它是在第二頁的後頭。我們再補充一下,先把第二頁後頭翻到,第四行,“天親菩薩者”,我們次第不一定要按照它了。因爲這本論是他造的,我們先介紹作者。
天親菩薩者,北天竺富婁沙富羅,此雲丈夫國,有國師婆羅門姓嬌屍迦,生叁子同名婆薮盤豆,此雲天親。乃帝釋之弟毗搜紐天王之後,雖同一名複有別號:長曰阿僧迦,此雲無著,乃菩薩根性;季子別名比鄰持跋婆,此雲母兒,蓋比鄰持此雲母,跋婆雲子,亦雲兒;中子博學多聞,徧通墳籍,神才俊朗,戒行清白,無與俦匹。兄弟皆兼別號,故法師但名婆薮盤豆,不相濫也。依《瑜伽論》廣造諸論,以釋大乘,發揮非空非有中道之教。
“天親菩薩者”(天親即世親),世親菩薩這個人,“北天竺富婁沙富羅”,這個國家的人。這個富婁沙富羅是什麼意思?“此雲丈夫國”,這個在我們中文(就是華語),叫丈夫國。這個丈夫國是怎麼來的?這個我們要講一下。
這個世親菩薩的地方呢,過去一個毗搜紐天,毗搜紐天是天上的一個大將,氣力很大,他在這個地方,那個時候,阿修羅很凶,他(阿修羅)是好象是不允許他(毗搜紐天)住這個地方。他說:“你是大丈夫你可以住,你不是大丈夫就不能住。”毗搜紐天他說:“我是丈夫,我就不走。”結果,阿修羅就想盡辦法要他走,後來就叫他的妹妹,阿修羅王的妹妹長得(極好)。這個阿修羅的情況大家知道,男的長得極醜,性情粗暴,愛鬥;女的卻長得極好——他叫他的妹妹去引誘那個毗搜紐天,結果毗搜紐天跟那個阿修羅王的妹妹兩個認得之後,很要好。後來阿修羅王就跑出來了,就說,他說:“你是丈夫的話,你就跟我鬥。你鬥得贏你是丈夫,鬥不贏你就走掉,不准住。”那麼,毗搜紐天就跟他鬥,鬥的時候,開始毗搜紐天氣力很大,他把阿修羅一刀刀砍斷了。但是阿修羅他有一個本事,他砍下來,他又接上去了,他手砍下來了,他馬上又接好了,這頭砍下來不行了,頭砍了不行。手、腳砍了,砍了半天他都接好了,拼命鬥,毗搜紐天白天打到黑,氣力慢慢衰下去了,這個阿修羅卻越鬥越凶,越鬥越凶。他什麼都接得上,這阿修羅王比一般的還厲害,什麼都接得上,結果,看那樣子毗搜紐天慢慢的好象是不支,這個力量不夠了,這個阿修羅王的妹妹卻是幫這個毗搜紐天了,她就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走來走去,給他看,結果這個毗搜紐很聰明,他知道她意思了,他就把這個阿修羅砍作兩段之後,就在中間站在那裏,不准他兩邊接攏來。這樣子阿修羅就完蛋了,接不起來了,輸了。那麼,他就是住下來了。所以說叫丈夫國。要丈夫才能夠住下這個地方,丈夫國。這個是他天親菩薩的出生的一個國家。
那個時候,這個國家有個婆羅門,嬌屍迦,他是一個很有名的,生了叁個孩子,都叫婆薮盤豆,就是天親了。那麼,毗搜紐天亡之後,這裏就補充了,這些種族都是毗搜紐天王的後代,因爲當時毗搜紐天住下來了。那麼,下邊都是他的後代了。那麼,他們叁兄弟同一個名字,但是有別號。
第一個,老大叫阿僧迦,就是無著,他是大乘根器,菩薩根器、根性。
最小的叫比鄰持跋婆,叫母兒,這是我們華人叫母兒。“蓋比鄰持此雲母,跋婆雲子”,也用“兒”了,這個字翻過來,就中國話了。
“中子”,就是世親菩薩,中間那個呢,“博學多聞,徧通墳籍”,很多的書都學過。“神才俊朗,戒行清白。”又聰明又是行持又好,就是說,學問、行持都好。“無與俦匹”,沒有一個人跟他比得起。
“兄弟皆兼別號”,他的哥哥弟弟都有別號,那麼,這個中間那個世親菩薩就不用別號了,直接叫世親,所以“不相濫”也。雖然他們叁個都叫世親,但是長的跟小的都有另外號,而世親菩薩不用另外號,就是這個“世親”,所以也“不相濫”、並不會混淆。
“依《瑜伽論》廣造諸論以釋大乘,發揮非空非有中道之教。”那麼,世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造了很多的論,發揮大乘的意義,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中道就是非空非有。
那麼,這些是很略,我們再補充一點資料。這個世親菩薩是論主,爲什麼我們補充資料呢?這個世親菩薩就是《俱舍論》的論主了,所以當時我們也接了對他的一些情況說了一下。
世親菩薩,他是在我們大概是西元320年到400年間。在北印度的富婁沙富羅國的人。這個時候,那個地方的國師,他的父親是國師,是婆羅門教的國師,叫嬌屍迦,有叁個孩子…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