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子阿僧迦就是無著菩薩。他的弟弟叫比鄰持跋婆,這個世親菩薩是中間那一位。世親菩薩在那爛陀寺,依了薩婆多部(有部)出家的。世親菩薩開始學有部的,此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的最高學府,就像那個英國以前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一樣,在那裏畢業的人就是最高級的。那麼,其他學校雖然也有,都認爲等而下之的。那麼,印度當時的最高學府就是那爛陀寺。他就在那爛陀寺的有部裏邊出家的。“博學多聞,徧通墳籍。”學得很多,什麼經書都看完了。“神才俊朗”,他的才幹非常高,沒有人跟他比。“戒行清高”,不但是學問大了,他持戒的也是非常之清高,沒有跟他比得上的。
他把一切有部的叁藏都學完了,一切有部我們說兩個。一個是東方的一切有部,是比較保守的,現在這個迦濕彌羅;一個是西方有部,比較開放的。那麼,迦濕彌羅的有部造了個《大毗婆娑論》,它這個是五百個阿羅漢結集下來的,認爲是國寶,是不准流通到國外去的,只能到他國家去留學,學,不能傳到外邊去,就是保守了。世親菩薩西方有部出家的,他西方有部的都學完了。他就迦濕彌羅的那個《大毗婆娑論》呢,因爲不准流出國外的,沒有學過。他要想去看一看迦濕彌羅的這個《大毗婆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就冒了名,改了個名字,到迦濕彌羅國去學了四年,把《大毗婆娑》都學通了。在學那個《大毗婆娑》的時候,他因爲在西方的學那個有部,那時西方進步的,很多經部、大衆部的學說都在講,他也去聽了很多,他經部的采取了更多。那麼,他在迦濕彌羅學這個《大毗婆娑》這個呢,他們辯論了,他辯論的時候經常用經部的道理來破有部,把迦濕彌羅認爲最高的一個《大毗婆娑》駁掉了很多。那麼,這個時候,他們迦濕彌羅國的一個羅漢叫悟入,很奇怪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那麼聰明。我們這個最高的一部《大毗婆娑》給他駁掉很多的,他就入定一觀察,知道是世親菩薩。他說:“算了,你是世親菩薩,你是一個大法師,你現在是來由經部來破有部的話,我們這裏人裏邊有些沒有離欲的(就是沒有證果證道的),知道你是世親呢,學這個法,將來要對你不利的,你趕快跑,不要再呆了。”他就回去了。回去就講《俱舍論》了。那麼,他把那個《大毗婆娑》什麼都學完了,十八部裏的經論、叁藏全部學好,外道的那些書也學完,所以說學問是通內外道,什麼都懂的。不但是內明知道,因明、辯論的方法也非常精通。他就回到中印度,給很多的聲聞僧伽講經,這個時候最出名的就是《俱舍論》了。
我們《俱舍論》呢,它是有部的,就是根據《大毗婆娑》了,但是裏邊他認爲《大毗婆娑》有不盡善之處,他經部的理論來補充。所以說,它跟《大毗婆娑》不是一個體系了,它另外成了個體系,而是《大毗婆娑》的結晶,在佛教裏邊極大的崇高的地位。那麼,那個時候就叫“聰明論”了。凡是學過《俱舍》的人都會聰明起來,因爲講的東西範圍很廣,講得很深透,一般不但是內明了、因明了什麼,聲明都有。
那麼,他在講《俱舍論》的時候,有一個——就是悟入論師(阿羅漢)的一個弟子,叫衆賢論師,它對世親菩薩批判《大毗婆娑》——《俱舍論》裏邊有批判《大毗婆娑》的——他非常氣憤。就造了一部《俱舍雹論》 。他這部論,就是冰雹一樣的,要把《俱舍》打得稀爛,花了十二年功夫,造了部《俱舍雹論》 。他要跟世親辯論。結果這個書拿了世親菩薩那裏去,世親菩薩年紀已經大了,他說:“我造論的時候,我又沒有要跟你辯,你造了這個論,你跟我辯啥呢?而且你這部論根本駁不了我這個東西,我還沒那麼閑來跟你辯。”他就跑掉了,不跟他辯。這個衆賢論師跟了後頭,他福氣也不夠,中途害病了,害了病快死了。快死了之後他叫他的弟子拿這個論拿給(世親菩薩),他說:“你給我把這個論送給世親菩薩,叫他看一看,這個論如果好、有可以采取地方你就采取,把此論留著;如果這個論不好的話,你把它燒掉也可以。”這麼他就跑掉了,他就死掉了。那麼,他的弟子送到世親菩薩那裏去,世親菩薩看看呢,他說:“這部論雖然很多地方破《俱舍》,但是理論不足,破不了。但是他因爲要破,他講了很多道理,卻是反過來對《俱舍》有補充的地方。”他說:“這個論可以流通,但是要改個名字,《俱舍雹論》呢,這個冰雹就不要了,你不是個雹,你破不了,叫什麼呢?《順正理論》,你這部論跟我的正理還比較順的,並不是雹,打不了,打破不了。反過來,你順了我後頭,跟了我後頭比較隨順的。”那麼,改部《順正理論》,這樣子就給它流通了,那麼,這部論我們玄奘法師也翻了,《大藏經》有。
那麼,這是內明了,世親菩薩的,人家是辯不了。
那麼,聲明,這部《俱舍論》裏邊,它的文學評價也極高。當時印度有個新日王,他的妹夫,是一個婆羅門,是外道,他是懂聲明的。他看到這個《俱舍論》在佛教內部都攻不破,那麼,他想從聲明的道理來破它,他反正是妒忌了,就不想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來流通世間,他說我要用聲明的(就文學的觀點上)來破它,就說你文學不好,你盡管你佛教講得好,文學上你卻不行。他以這個方式就造了部論,來破《俱舍》 。結果,世親菩薩就根據那個論,又造了個反駁的論,把這個外道的論駁得體無完膚。那就是說,《俱舍論》,不但是內明的,講佛教道理講得好、攻不破,就是文學的基礎也極好,你用文學的觀點來破,也破不了。這樣子,不但是他沒有把它破掉,而且,新日王他對世親菩薩起大的信心,皈依了。他不但是沒有把世親菩薩趕出去,反而皈依世親菩薩了,並且他的太子在世親菩薩面前受戒,他的王妃也出家,作世親菩薩弟子。那就是說世親菩薩在新日王國家裏邊享的地位極高,國師的地位。
這是它內明也破不掉,聲明也破不掉,就是《俱舍論》這個價極值極高。
那麼後來,經過無著菩薩的介紹,世親菩薩又轉入瑜伽,本來我們說根本部,是進入瑜伽大乘發展的一個軌道。那麼,他因爲過去弘揚了根本部,又造了五百部論,那麼現在感到大乘確實好,他很慚愧、很忏悔,那麼,要把舌頭割掉。無著菩薩說:“你不要割舌頭,你以前造五百部論,弘揚根本乘,你現在再造論,弘揚大乘好了。”他又造了五百部論,弘揚大乘的瑜伽派的教理。一共造了一千部,所以又叫“千部論師”,這是很有名的。
世親菩薩的密法裏邊也有大成就。這些,在某些地方只說世親菩薩是一個瑜伽派的一個祖師,但是他還有一些,他真正密法的傳承,一般的佛教史裏沒有講。那麼,有的人,就是有些佛教史裏邊就說,他還得到了一個阿阇黎的密法的傳承,而且得到密法成就的。
這樣子,就世親菩薩的功德我們大概是講了。他在當時印度造了很多的廟,反正他哪個地方辯論得勝之後,國家就供養他很多的金子。他那個金子拿來幹什麼?他也不吃也不喝,就是造廟。他拿了錢就造廟,造了很多廟,每一個廟甚至有幾萬人。所以說,當時的印度,總的比丘,經過他弘揚之後,增到六萬多人。本來是外道很盛,比丘就很少。經過他的弘揚,比丘有六萬多,大乘比丘,根本乘的還不算。那麼,這是世親菩薩的功德,我們是介紹一下。
那麼,現在我們要開始這個了,還有幾分鍾,我們要把窺基大師的看一看。(以上新版中沒有,並已稍作潤飾。)這個,我們說,你文化差的要下點功夫了。他窺基大師是一個大學問家,他的文字是很古的。
解釋書名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 》。這個,每一個字都有解釋,不要著急。“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窺基大師我們以前略略地解了一下,他著的名數解。那麼,這個書名,每一個字都有交代,而且交代得很多,不一定大家會懂,我們就念過去,有的該懂的,要好好講,有的,像六離合釋的。六離合釋這個東西,學法相必須要學。我們想過了宗大師生日之後,就把六離合釋這兩張紙——講義,在《俱舍》裏邊的,抽出來,印一下,把六離合釋先學了之後,然後學法相才有個入門之處。那麼,今天就把文言要再說了。
大者,簡小爲義。乘者,運載得名。百,數也。法,謂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應二十有四,無爲法六,故爲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薩無漏之慧,以能破暗故。門以開通無壅滯爲言。論乃揀擇性相教誡學徒之稱。本地分中者,乃《瑜伽論》五分之一。略錄名數者,于六百六十法中。提綱挈領取此百法名件數目。此論主急于爲人,而欲學者知要也。
什麼叫“大乘”?先說“大”,“大者簡小爲義。”這個大字簡別小,就是跟小不一樣,我們這是大乘,不是小乘。那麼,“乘”什麼?“乘者運載得名”。這個都文字了,都是文學了,一個是“爲義”、一個是“得名”,對稱的。大是簡別小。乘——運載,就是度彼岸,可以運到對方去。那麼,這是解大乘兩個字。
“百法明門”:“百數也”,“百”是一個數字;“法謂世出世之法故”,一切世出世的法都包在裏頭,就有漏無漏法,出世的無漏法,在世的有漏法,這個裏邊都講得有。“大乘百法”講過了,一百個法。
那麼,這一百個法是哪個一百法呢?“心法八”,心法有八個,八個識;“心所五十有一”,心所法五十一個;“色乃十一”,十一個色法;“不相應二十有四”,二十四個不相應;“無爲法六”。一共是百個,一百個。“故爲大乘百法也”,這是總結,所以說大乘有一百個法。
那麼,“大乘百法”講完了。下邊,“明門論”。
什麼叫“明”?“明乃菩薩無漏之慧,以能破暗故。”什麼叫“明”?菩薩的智慧,無漏慧,就是無漏的智慧,叫“明”。爲什麼叫“明”?“能破暗”,破那個無明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