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爲性。對治掉舉,靜住爲業。

  下邊是“行舍”。“精進叁根”,它的體就是精進、叁善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爲性。”它的體性使心平等、正直、沒有功用、住。那麼,對治什麼?掉舉。行舍對治掉舉,輕安對治惛沈,這個我們要記住的。“靜住爲業”,對治掉舉對治了呢,“靜住爲業”,就安住所緣的境上,不亂跳、不亂動,“靜住爲業”。

  

  言行舍者,乃行蘊中舍,簡受蘊舍故。

  爲什麼叫行舍呢?“乃行蘊中舍,簡受蘊舍故。”我們知道受裏邊也有個“舍”,舍受,這是受蘊裏邊的,這個行舍,不是受蘊裏邊的舍,是行蘊裏的舍,所以叫行舍,有所區別,如果你單說一個舍的話就搞不清楚了,是不是舍受呢,還是什麼東西呢,我們說是行舍,不是舍受。

  舍一共有叁種,一個是無量舍,舍無量,就是慈悲喜舍的舍無量,無量裏邊有個舍,受裏邊有個舍,行蘊裏邊有個舍。這個行舍就是簡別,也不是受的舍,又不是無量裏的舍,是行蘊中之舍,所以這個是擺一個行,有一定的作用的。

  

  言令心平等等者,由舍令心離惛掉時,初心平等,次心正直,後無功用。此初中後差別之位也。

  什麼叫心平等?“等者”,這個前面說的令心平等還有“正直、無功用”,這個“等”就是等下邊“正直、無功用”。什麼叫“心平等等”呢?“由舍令心離惛掉時,初心平等。”那麼,由行舍,使心——我們的心離開惛沈掉舉,惛沈就是沈下,掉舉就是高舉,就像天平秤一樣的,掉舉就是這個秤杆子往上擡了,惛沈,就是秤杆子往下沈下去了。那麼,這個不平了,天平秤就平下來了,行舍,使我們的心,既不沈又不掉,那就平平的,就是像天平秤一樣平起來,這是心平等。第一個,這是初的層次,是最低的層次,是“心平等”。“次心正直,後無功用。”這個是初中後的層次的差別。最初,使它平等,慢慢使它正直,最後不要用功夫了,直接可以自己能夠控製,這個,我們在講《五蘊論》的,都講得很仔細了,這裏就念過算數了。

  

  此亦即四法者,離彼四法無別相用矣。何知無別?曰,若能令靜即是四法,若所令靜即心等故。或曰,既即四法,何須別立。曰,若不別立,隱此能故。

  “此亦即四法者,離彼四法無別相用矣。”就是精進、叁根,就是這四個法。

  “何知無別”,這個裏邊辯論,(06B)你怎麼曉得沒有其他的法呢?

  “曰,若能令靜即是四法,若所令靜即心等故。”爲什麼離開四個法沒有行舍了?我們說心假使靜下來,能、所兩個,能令心靜的就是無貪、無瞋、無癡和精進,所靜下來的就是心王心所,所以說,離開它沒有其他的法,就是這麼四個。

  “或曰,既即四法,何須別立。”他還是要問了,這個就是辯論了,我們辯論的方式可以參照這些,既然說行舍就是精進、叁根,那你還要立個行舍幹啥呢?它們精進、叁根前面都立好了,不需再立了。

  “曰,若不別立,隱此能故。”假使不立行舍的話,這個功能就不能突出來,所以說,要突出行舍的功能,必定要安立一個行舍,雖然它的體就是這個四個法,因爲它的“能”——功能是特殊的,要安立一個法。

  

  不害心所

  言不害者,于諸有情,不爲損惱,無瞋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

  “言不害者,于諸有情,不爲損惱。”什麼叫不害?對一切有情,不去損惱它。“無瞋爲性”,沒有瞋恚,這是它的體性;“能”,功能,“對治害”,直接地對治就是害,不害是對治害的;“悲愍爲業”,它的業用是悲愍有情。

  

  謂即無瞋于有情所不爲損惱,假名不害。

  不害是什麼東西呢?就是無瞋,體也是無瞋,並沒有別的體。但是這個無瞋它的功能不一樣,對有情不作損惱的時候,這個功能的,就安一個叫不害。

  

  無瞋翻對斷物命瞋,不害但違損惱物害。

  無瞋,是對治瞋。瞋是什麼呢?要斷物命的瞋心,要斷命的瞋恨心,那麼無瞋是對它是相反,反過來,是對治這個的。無瞋對瞋,瞋是斷物命的;不害對害,損害人家的,不是斷命的。這個兩個不一樣。所以,必須要安兩個,如果兩個一樣的話,那麼,就安一個“無瞋”就夠了,不需要“不害”了。

  

  無瞋與樂,不害拔苦。

  無瞋是與樂,給它快樂,就是慈心;不害是拔苦,悲心。

  

  此二粗相差別。理實無瞋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爲顯慈悲二相別故。

  這兩個粗粗的差別,就這麼說,實際上來說,無瞋是有體的,不害僅僅是無瞋的一分,它本身也就是無瞋,無瞋這一分有特別的功能,就安個不害。爲什麼要特別安立個不害呢?就是要顯出慈悲兩個差別。如果你單是無瞋的話,慈是有了,悲就沒有,那麼,在無瞋裏邊,再另外安一個不害,那就是悲心,又要顯出慈悲這兩個不一樣,所以說,在無瞋的體裏邊另外要分一部出來叫不害。

  

  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那爲什麼要特別突出慈悲兩個字,把它合一個詞就夠了嘛?“利樂有情彼二勝故”,要利樂一切有情的時候,最殊勝的功能就是慈跟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它們兩個功能是最強,而作用又不一樣,所以說,必定要安兩個心所法,一個是慈一個是悲,慈就是無瞋,悲就是不害。

  所以說,我們說佛教裏邊大慈大悲什麼東西,講了很多,那你心所法怎麼沒有悲心慈心兩個東西,沒有,找了半天沒有,其實就是無瞋、不害,這個不學法相,你怎麼找,不學法相你就不知道了。“你們專門講慈悲慈悲,五十一個心所法,慈悲兩個字的影子也沒看到。”有的,不是沒有,就是你名字轉了一下,你不認識,我們經常說的什麼人什麼人名氣聞到很多,跑到這個地方去,怎麼這個人不在,你認不到他,他在你面前了,你認不到,不是沒有這個人。這就是說,無瞋爲什麼要分兩個,就是一個不害,這個原因。

  那麼,這是善法十一講完了。

  

  煩惱心所

  

  四煩惱六者。

  

  煩惱,六個重、根本煩惱。這是六個根本煩惱。

  

  此別標章,下別列名。

  此標章,標個名,下面別列,標一個總的,下邊分開地說。哪六個呢?

  

  一、貪,二、瞋,叁、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貪……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

  瞋……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瞋,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

  慢……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

  無明……于諸理事,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

  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

  不正見……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

  

  像這些煩惱的名詞,一般是背頌子,容易記得住,背長行難記。 《俱舍》是頌,但是《俱舍》的頌七十五法,不是一百個法,那麼這裏邊,就要自己要加了。

  

  貪心所

  言貪者,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

  什麼叫貪?“言貪者,于有、有具,染著爲性。”反過來了,一個是“無著爲性”,這是“染著爲性”。

  “能障無貪。”它們是針鋒相對,有了無貪就沒有貪,有了貪就把無貪障住了,一個是生善,一個是生苦。貪心,我們說貪就是貪樂,一般是貪著這個東西能夠使我快樂,我去貪它,結果貪了半天,“生苦爲業”,反而生起苦來了,那就劃不來了。我們說,不懂因果的人就是要搞錯,就是說,他因爲世間上的東西,他看到這個東西能使我快樂的,拼命追求,哪知道一追求貪心一起,生的果——生的苦、不是生的樂。

  

  生苦者,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什麼叫生苦呢?“謂由愛力取蘊生故。”因爲有愛,那麼,就感後部的這個,愛,又有取了,取又生、老病死。那就是這個苦,後來的苦,都是從愛生的,不但是下一輩子的苦蘊、取蘊是由愛生的,這一輩子因了愛,裏邊要産生很多矛盾,這個矛盾就使你苦。我們說有些人他愛發財,就拼命地做生意,結果破産,抓起來關,坐牢監,這是苦是樂呢?那就是過去沒有福報,你再貪,貪不到一個樂,過去有福報你不貪,這個福報還是自己會來。所以要從因果上看,不要從現象上看,結果現象上看,越貪越苦。

  

  瞋心所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爲性。”這反過來了,無瞋是苦、苦具無瞋,它是憎恚爲性。它障礙的無瞋,無瞋能對治瞋,反過來瞋障礙無瞋。“不安隱性”,有了瞋心的人絕對不安穩,“惡行所依爲業”,就要做壞事。

  

  不安者,心懷憎恚多住苦故,所以不安。

  什麼叫“不安”?“心懷憎恚多住苦故。”心裏邊,瞋心大的人做事經常在苦惱之中,心裏就不耐煩,他心裏就氣得很。我們看一個人,生一下氣之後臉相就變掉了,顔色也變掉了,發青了或者是發得怎麼樣子了,那當下就成一個羅刹影現出來了。你們是注意過沒有,平時很端正的樣子的,只要脾氣一發好了,或者脾氣還沒有發出來,心裏一股火氣生起來了,你個臉就不一樣了,很難看。這個心裏不安穩了,當然了,外相就不好看了。心懷憎恚的人,多住苦,經常在苦中,“所以不安”,因爲是苦,當然不安了。

  

  慢心所

  慢者,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

  “慢者”,這個第叁個了,“慢”。“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有慢心的人,生的也是苦,慢是比較來的,這個我們講過了,自己與他,自己跟他一比較,“恃”,就認爲自己好,“高舉爲性”,自己把擡得高高的。那麼,《五蘊論》就講得很多,慢、過慢,慢過慢等等,講了七個慢,這裏,我們就要參考那個了。什麼叫“生苦爲業”呢?

  

  生苦者,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死生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有慢心…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