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所以什麼事情開始要發心,要發願,發願一定要把它成功,就以精進來填這個願海,如果你願都不敢發,那你當然搞不起來。
言滿善者,圓了善事名爲滿善故。叁根爲作善。此名滿善能滿彼故。
“言滿善者,圓了善事名爲滿善。”把這個善事圓滿,做得圓滿,這叫滿善。“叁根爲作善。此名滿善能滿彼故。”叁根就是下邊的叁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癡,這是善,都是善法。這個精進就是能夠滿這個叁個善根的,“能滿彼故”,就是滿這個叁善根。那麼,這是把精進講完了。
或曰,唯識論言精進一法在叁根後,百法則信後即言,何耶?
下邊是一個辯論,它就是兩部論裏有些次第不同的地方。“或曰”,假使設問,他自己論主自己提起一個問題出來,他說:唯識論裏邊講精進在叁善根之後,就是先講無貪無瞋無癡,然後再講精進,而我們這《百法明門論》,信之後馬上就講精進,把無貪無瞋無癡放在後頭,這個是什麼原因?
曰,唯識乃立依次第,此乃因依次第。
它這個次第是兩種,一個是立依,一個是因依,這個什麼叫立依,什麼叫因依,下邊要說。那麼,唯識呢,以立依的次第來說,所以說精進擺了叁根之後;而我們這裏,以因依的次第來說,精進擺在叁根之前。
蓋信爲欲依,欲爲勤依,故此信後而便言勤,勤即精進也。
它就是說,“信”是“欲”的依,欲就是善法欲,欲心所,有了信才有欲,有了欲,才有勤才精進,所以說“故此信後而便言勤”。這是因依,因爲有信就有欲,因爲有欲就有勤,所以說,我們在《百法》裏邊信的後邊,根據這個邏輯,就把精進就放在後頭,就放在信的後頭,這個勤就是精進了。
但勤通叁性,精進唯善性攝也。
這是揀別,勤可以通精進,但是勤,做壞事也可以說勤,而精進只有善性的。所以我們學過法相的人,對那些修法精進的人,可以說精進,對做壞事很努力的人,不能用精進兩個字眼,只能說勤,可以的,他很勤于做壞事,勤于搓麻將,晚上不睡覺,這可以。這是勤,不能說精進,精進決定是對善法說的。
立依者,謂根依精進立,舍等叁所依四法立,理須合說,故叁根後方說精進。
“立依者”,這是《成唯識論》它的次第,“立依”,它說“根依精進立”,就是依立的次第來說了,叁善根,依精進來安立的,“舍等叁所”,舍——行舍,輕安,這些都依叁個善根加上精進四個法,它的下邊就産生行舍、輕安等等,這些,所以按的立的次第,它來這麼擺,把精進放了後頭去了,所以說“依四法立,理須合說”。因爲這個“舍等叁”根據這個四個法——叁個善根一個精進安立的,那麼,這個四個法一定放了一起說,精進不能放了前頭說。所以這個唯識論裏邊,精進放了後頭,我們這裏精進放了前頭,這是次第的安立的方法不同,一個是立依,一個是因依,所以說,這兒要把它會通一下。“故叁根後方說精進。”因爲行舍、輕安等等這叁個心所,都是四個法安立的,那麼,叁根之後,一定要說精進,這個四法,要連起來說,不能把它扯開了。
慚心所
言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自法力者,自謂自身,法謂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諸惡耶。
下邊是講“慚”。“言慚者,依自法力”,自力、法力這兩個,因爲我們的古文,它的標點是不點的,這裏幾乎沒有什麼打標點,有的時候標錯了,有的時候標得很簡單。依自己的力量、依法的力量——這個增上力,“崇重賢善爲性”,尊崇賢的善的爲性,賢的法、善的法、賢的人、善的人。“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它的功能,對治無慚,慚愧就是對治無慚的。假使說“你這個人無慚無愧”,那你趕快生起慚愧心來,可以對治它。那麼,有什麼功能呢?“止息惡行”,有慚愧的人,壞事不敢做。
再下邊就解釋什麼叫自力法力。“自法力者,自謂自身,法謂教法。”“自”就是對自己這個身體來說,自己這個身份,“法”是教法。下邊它舉例就很清楚。“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諸惡耶。”像我這樣的身份,假使說是一個世間上是一個教授,或者是一個什麼有體面的人,或者出家人,是個比丘,你怎麼再敢做這些壞事呢?就不敢做了。對自己說,看看自己的身份,一比,就不敢做壞事,這是自力。法力,就是說:“我學了那麼多教了怎麼還做這些事呢?”就不敢做了,所以說對自、對法,他起一個製止力量,使自己不敢作惡,這就是有慚。
愧心所
言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世人譏呵名世間力。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法業而不作也。
這麼,“愧”是反過來。“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不是對自對法了,世間的一些力量,就是世間的一些增上力,輿論之類的東西。“輕拒暴惡”,不去崇拜不去尊重那些暴惡的事情、暴惡的人,“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一樣的。什麼叫世間力呢?“世人譏呵名世間力。”你做了這個事情,世間上看不起你的,要呵斥你的,那麼,就是世間的輿論的壓力,就不敢做。他倒不是爲感到自己身份,也不是學了教法而不做,就是怕世間上說閑話,說了不好聽,自己沒有面子,那麼,他就也不做,這也是好的了,這是有愧。
那麼,什麼叫“輕拒暴惡”呢?輕什麼?“輕有惡者而不親”,對那些做壞事的人不去親近他、輕視他、不推崇他;“拒惡法業而不作也”,那些惡法的事情,這些惡的壞事情不去做它,“拒”——拒絕它、不做。所以,“輕拒暴惡”就是這個。輕視這些惡的人,不去親近這些壞人;拒,對那些壞的事情不做。這就是有慚有愧了。一個是對自己、對法來說,依這個的增上力使壞事不做;一個對世間人的輿論,就不敢做壞事,這個都可以,都好的。那麼,下邊是叁善根。
無貪心所
言無貪者,于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言有有具者,上一有字即叁有之果,有具即叁有之因。
“言無貪者,于有、有具,無著爲性。”這個裏邊就講了什麼叫“有有具”,以前我們的筆記裏邊也是從這些書上摘下來的。因爲那次講《五蘊論》,那麼,現在我講《百法》。那就是把這個依據都拿出來了。
對“有有具”這兩個東西“無著爲性”,不去執著它,不去貪著它,知道它是有過患的,要生厭惡心。
“對治貪著,作善爲業。”無貪是對貪的,你假使有貪,就要無貪來對治。
這些善根,我們要養成功了,這是武器,碰到貪心來的時候就把無貪拿出來,把它對治掉,碰到懈怠來的時候,把精進拿出來對治掉,碰到無慚無愧生起的時候,用慚愧心所把它對治掉。
那麼,所以說,心所法學了之後,要起作用的。並不是哪裏一個陳列館,擺那裏,這個好那個好,看了半天就回去,沒有事了。學好之後這是你的武器,交給你了,你好好地要用它了,要對治壞的,要培養好的。
什麼叫“有有具”呢?“言有有具者,上一有字即叁有之果。”這很清楚,上面一個“有”叁有的果。什麼叫叁有?就是叁界,叁界裏邊都是有生有死,有因有果,都叫有。還有一個,對治外道,外道認爲是色界或者無色界解脫了,不屬于有了,我們說還是有,叁界都是有,這個叁有的果就是異熟果了。
下邊的“有具”,“叁有之因”,能夠産生叁有的因——叁有的異熟果的因,就是叫“有具”。
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對叁有的果也好,對産生成叁有的因也好,對這兩個東西都不去執著它、貪著它,知道它的過患,厭離它,那麼,這個就是無貪的“無著爲性”。
“有有具”這裏講得很清楚了。那麼,這個是《五蘊論》沒有講的,兩個互相補充,《五蘊論》講的很多的東西,這裏也有不提的。
無瞋心所
言無瞋者,于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瞋恚,作善爲業。言苦苦具者,苦謂叁苦;苦具者,苦因。
下邊“無瞋”。“于苦、苦具,無恚爲性。”這個我們好象也問過一次了,什麼叫“苦苦具”了?
“對治瞋恚,作善爲業。”無瞋對治瞋恚的心,作善爲它的業。有這些無貪無瞋無癡呢,都做善事。
“言苦苦具者”,什麼叫“苦苦具”呢?“苦”是叁苦,叁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叁有的最普徧的就是這個。
“苦具者,苦因。”苦具就是苦的因,産生叁有的苦的因,“苦具”。
那麼,“苦苦具”、“有有具”實際上指的是差不多的事情,那麼,一個從苦上說,一個是從它的果報上說,從存在上說,存在這些果報叫“有”。那麼,從這果報上的苦來說,它的受來說,是苦受。
那麼,這個苦受,我們說苦苦、壞苦、行苦,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要揀別一下。苦苦本身是苦,當然是苦,沒有話說。壞苦,壞的時候是苦,不壞的時候苦不苦?這個大家要揀別。還有行苦,行苦就是間于苦苦、壞苦之間——就是苦苦、壞苦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叫行苦。
那麼,這個行苦是徧一切,它是遷流造作叫行,一切都是不斷地生滅,止不住的,那也是五陰熾盛苦的意思差不多的,只是隱含在這個,我們凡夫都感到的苦苦、壞苦。而凡夫裏邊苦苦、壞苦裏邊又感到苦苦是真的苦,壞苦不苦(師笑),壞苦是樂,那麼,行苦更感不到,我們只感到苦樂,那個中間還行苦在裏邊,那是很微細了,感不到的,凡夫是感不到,行苦是聖者才感得到。凡夫的看的,只看到苦苦,壞苦有的人感到是不是苦——是樂,行苦根本就感不到。那麼,這個比喻,就是說,一根毛,就是很輕的一根毛,擺了手裏邊,根本就感覺不出一根毛在裏邊,如果你擺了眼睛裏,就感到很不舒服了,那就是凡夫,就是麻木不仁,就像個手掌一樣,這個行苦擺在他裏邊,根本感不到有什麼行苦,而聖者就是他的感覺也就敏感性強了。這是行苦,就是說是聖者所感到的苦,那麼,凡夫感到只有苦苦,樂…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