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人,所觀的是佛、菩薩,或者觀阿彌陀佛,或者觀文殊菩薩,當然所觀的大。所以說“能”、“所”不是區別主要、次要的兩個字,要看後面的字,後面的字有的時候“能”是主,有的時候“所”是主,那就要看具體來分的,不能把“能”抓住一定是主,這個不對。這個問題大概,我們就講過了。

  下面我們接下去講。昨天講的是善心所 。《八識規矩頌》,你們贈送處有的?我們要。是送的還是請的?送的我們要,那麼多人,每個人要一本,包括我要一本。這個叁性,通叁性,還是徧善性、徧惡性,那個地方有。那是八個識裏邊的。但是心、心王心所一樣的,都可以參考。那麼就送了,大家送一本。

  今天我們接下去講善心所。昨天講的無貪、無瞋、無癡,這是叁個善根,一切的善法,由此而生,講過了。今天講精進,我們先看原論。

  精進心所

  雲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心于善品、勇悍爲性。

  這個就是對治法。我們說我們要對治煩惱,精進是對治懈怠的。懈怠是個煩惱,懈怠是懶惰,對善法鼓不起勁來,聽見打鍾了,賴在床裏,還想睡,這是懈怠。念經是好事情,應當聽到鍾,馬上起來。

  我記得昭覺寺有一個沙彌,他開始的時候,打鍾都是要賴,不肯起來。後來一個比丘給他講《毗尼日用》的一個咒,他說:“聞到鍾聲要早起來的,如果不起來,變蛇的”。他聽了這個害怕了,變蛇是不願意的,鍾一打,馬上就起來,免得變個蛇。那麼,我們現在大家還是要警惕,鍾聲打了之後就起來,不然漸漸呢,他就是說的——會變蛇,可能的,因爲他懶惰,四個腳伸伸地睡在那裏,那就像個蛇一樣。

  精進,對治懈怠的。“心于善品”,使這個心,對于善法、善品——分叁品,善的、惡的、無記的——這一品就是善法。“勇悍爲性”,勇敢精進。這是原文。

  我們下邊看《廣五蘊論》 。 《廣五蘊論》要講得多一點。

  

  【廣】 雲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善品現前,勤勇爲性。謂若被甲、若加行、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無喜足,是如此義。圓滿成就善法爲業。

  “雲何精進?謂懈怠對治”,一樣。“善品現前,勤勇爲性”,善品,這個善品,不但是修善法,包括斷惡法。惡的法要斷掉,善的法要修起來,這都屬于善品。所以說它不說善法,善的一類,品就是品類。那就斷惡也是善的一類,修善也是善的一類。所以說,這個善品就包含著斷惡、修善。對惡的,沒有斷的要斷,沒有起來的,不給它起來;善法,已經起來的使它增長,沒有起來的,使它起來:這就是精進。當下,“勤勇爲性”,不要說“我明天,我要發心,要早起來,今天我再睡會兒”,——不是當下。是現前,馬上就要精進起來。

  “謂若被甲、若加行、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無喜足”,這是精進的五個層次。它的比喻,就是打仗一樣的。開始要打仗之前,要把盔甲披好,披好之後,上陣的時候,就膽大了。如果沒有铠甲的話,你上了陣的時候,人家一刀一槍過來,刺你身上就死掉了,那麼心裏害怕,害怕就不敢沖鋒。盔甲一穿,主要的地方、要害就保護好了,那你盡量去沖好了。他刺過來,你心有護心鏡,背有護背鏡什麼東西,都把你保護得嚴嚴的,頭上有盔甲戴起,那麼害不了你。小地方,小輕傷,沒有問題。那麼可以用勇猛精進。所以披甲精進是第一個。這是打的比喻,最初的時候,要發起猛利意樂心,好象打仗一樣的,把盔甲披好,然後入陣。

  “加行”,那麼堅固地要去做。

  “若無怯弱”,碰到一些阻礙,要讓他不會退卻。自己也把自己——我們叫沒有自尊心,就是說,“我這個人不行的,我修不來的,退了算了”,這個心不要有。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不要自己輕蔑自己,不要退,就是不要退。

  “不退轉”,一些苦難來的時候,不因爲受點挫折,或者受點阻撓,就退了。我們在打仗的時候,如果你碰到一些困難就退下來,那你還是要死。爲什麼?你沖鋒,往前沖,前面的人,敵人給你打倒了,你可以還活下來,如果往後退,後頭機槍在掃,必定死的(笑)。所以只有往前沖的,不要往後退。你要找死——往後退,你要想活——往前進!那我們這個修行也一樣,你要退下來,叁惡道就等著你,你往前進呢,可能成就了。不要退轉。

  “無喜足”,得了少的,不要滿足,還要求更高的成就。

  那麼這就是說這個精進又包含著五個層次,一層一層進一層的,這麼是以打仗的那個比喻來做精進的喻。這裏我們還有一個,爲什麼要打仗的比喻?我們出家修行的人就是勇士。在《法蘊足論》,佛就叫出家的比丘是勇士,勇敢的戰士。跟哪個打仗?跟煩惱打仗。煩惱就是魔,我們不要一聽說魔,就是一個活的東西。煩惱就是魔,我執是最大的魔,那麼我們要消滅的就是這兩個東西。我執大魔,跟那個煩惱魔。其他的天魔,他是有情,還要度他成佛。真正要消滅的,把它是消滅得幹幹淨淨的,是煩惱、我執。這兩個東西是最大的敵人。如果內心沒有內魔,我執大魔,煩惱魔沒有,天魔也害不了你,進不來。你內有魔,外面的魔很容易進來。所以說真正我們的修行的人都是勇士,都是打仗的人,打仗的對方,就是煩惱,就是我執。

  “是如此義”,精進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意思,五層,就打仗的時候,一層進一層,開始的時候披盔甲;然後沖鋒;不要自暴自棄,不要以爲自己沒有能力;然後,碰到困難不退;然後,得了一點小的成就還不滿足,還要往前進。這樣子,“圓滿成就善法爲業”,把善法不但是成就,圓滿地成就。對我們來說,一直到最後成佛,不以少爲足。不要證了阿羅漢,“反正我受不了苦了,我就算數了”,那麼二乘去了。那就不好了,那麼一定到最大的果——圓滿。這是精進。

  我們這裏要參考一點其他的一些資料14。什麼叫“精純”?純粹的純,精純就是說這個精進一定是善法,“純”就是善法,不但是沒有惡法,也沒有無記法,都是善的,決定是善的。“進”,是上進,勝進,一直往上的,不但是不退,停也不停的,一直到什麼?到成了聖者,圓滿爲止。所以“精進”這兩個字的含義,一個是純粹是善的,不是惡的,那就是說你拼命地做壞事,不能叫精進。有的人做生意,爲賺錢,他晚上睡覺——不睡覺,專門打電話、問資訊、到處跑、辦貨,很辛苦,是不是精進?我們說是懈怠。他不是很努力嗎,怎麼叫懈怠呢?善法,你卻是退掉了。我們很多的大學生,他寫信給我,回去工作之後,家庭環境又逼著他,要找對象,工作也很忙,結果,他就是忙得頭頭轉,把那些修的法就停下來了,這個就是懈怠——善法就不修了。惡法,世間法那些再怎麼努力,再不睡覺,但是你善法停下來了——懈怠、不是精進。所以精進的意思,純粹是善的,它的進是上升的,不但是善法要修,而且要不斷地往前修,不斷地增上地修,一直到最後圓滿一切善法。

  另外一個,《成唯識論》裏邊是“勇悍爲性”,這裏是“勤勇爲性”,一般都是“勇悍爲性”。勇敢的“勇”,“悍”,心旁,一個旱災的旱,“勇悍爲性”。“勇”就表示勝進、往上進的,打仗的人有勇,往前進的,不會退,也不停下來。悍,是堅固的意思。

  另外一個,“勇”是勝進,不斷地往上進,就是簡別染汙法,進入善法的,往上前進,其他染汙的、無記的,不在裏頭。“勇悍”,表示單純的是善的。那麼一個是往前進,一個是表示善的。

  反正這個總的意思就是說“精進”這兩個字,它要記住:一定是善法;一個呢,善法不斷往前進,不但不退,停也不停,一直到最後一切善法圓滿,那麼是精進的意思。所以說,精進只能用于善法的。所以用法相來講,嚴格地講,你做其他的事情,再辛苦,不能用精進兩個字。

  輕安心所

  雲何輕安?謂粗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爲性。

  “輕安,謂粗重對治”。什麼叫“粗重”?我們的身跟心,沒有這個能力,沒有堪能性。“粗”是不調柔, “重”就是沈重。沈重就是說,一個人好象是提不起勁來,我經常看到有些人,坐在那裏就不想起來,躺在那裏就不想坐起來,他身上沒有勁。那麼,思想也是這樣,叫他去動個腦筋,好象是要開動個火車一樣,很困難,要動些腦筋,非常困難,那就是沈重,就是提不起來,要修個觀的話,也不行。

  我記得我們在近慈寺的時候,一個老居士,他拼命要求,也是跟你們一樣。“叁皈依觀,這個修定,好得很,求、求、求”, “好,”海公上師說,“你要修,就傳給你”,傳了。傳好了,“觀那麼多!我聽了五分鍾我就要昏倒了”,腦子裏裝不下去了。那麼多東西,沒有堪能性,這個就是受不了了,太多了,這就是沈重,就是沒有堪能性。這是粗重。

  那麼輕安恰恰是粗重的對治。那麼我們假使有粗重的,你假使要提不起,假使要念經就念不動,那個樣子。我記得我們以前念《五字真言》,前面一批人,“嗡阿ra巴雜那的”這個咒念好了,“大悲尊以極徧智光明”,就好象睡了一大覺,爬起來,一點氣力沒有,“大悲尊以極……”,好象懶趴趴的,念也念不動,那個樣子,那就是沈重。我們說得了加持之後,身心輕安,已經念起來非常有勁。他就像是眼睛也睜不開那個樣子,疲勞不堪的這個聲音在念,聽了很不舒暢。現在我叫你們調過來了,這個情況大概沒有了。

  那麼,“身心調暢,堪能爲性”,粗重就是不調暢,調就是調柔。我們說調就是要聽話。面粉,揉面粉,如果是,面粉你揉了兩下子,要做個東西,要做個面粉人,那就是容易掉下來的,不聽話的,生硬的,那麼你揉得很柔了,那你捏要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又調又聽話。我們修觀一樣的,你叫他觀這個,他偏偏想那個,你叫他想這個,他偏偏想那個,這是不調柔,不聽話。你如果調柔了,觀一個“月輪”,他就觀一個“月輪”,觀“阿”字,他就觀“阿”字,這個就是調柔,聽話。

  那麼這個不調柔,就…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