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大——真四大是看不到的,講過了。那麼,能夠看得到的,就一個界——色界,能見的只有一個色界。
那麼反過來,“幾無見”?哪些不能看到的?那就當然了,十幾個界——“謂所余界”。這邊講了,那邊就可以推出來了。
有對無對
幾有對?謂十有色界,若彼于是處有所障礙,是有對義。幾無對?謂所余界。
“幾有對”,有見有對,幾是有對?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它有質礙性的,有質礙的。那麼,是十色界:眼耳鼻舌身,五,它是淨色根,淨色根盡管我們肉眼不見,質礙是有的,就是有對;色聲香味觸,當然有對,不要說了。無表色——無見無對,就不在此例。所以說,哪些是有對的?十個色界——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個界。爲什麼叫十界?這個十界,屬于色蘊的,這十個界屬于色蘊的,叫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礙故”,這是解釋什麼叫對。
先看《五蘊論》,“若彼于是處有所障礙,是有對義”,這個清楚。假使這個東西擺在這裏,對其他的東西有障礙性的,那就是有對的意思。有對,就是有障礙性,就是有物質的,它對其他東西有礙的作用,這叫有對。那麼,這十個——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是有對。
“幾無對”,那就很簡單,除了這十個都是無對,“謂所余界”。
有漏無漏
幾有漏?謂十五界及後叁少分,由于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幾無漏?謂後叁少分。
什麼叫有漏?(14B)我們不要外道的概念,不要弄出來,說不走丹的叫無漏,這些不相幹的,跟佛教的教義根本不相幹的。什麼叫有漏?有煩惱隨增的,增長煩惱的,能生煩惱,增長煩惱的叫有漏。
這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有漏的?那麼,反過來,哪些是“無漏”的?“謂十五界,及後叁少分”,這個十五界——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叁個“五”都是有漏的,決定有漏,不會無漏的。那麼後邊叁個界,一部分——意界、法界、意識界,這中間,不是全部,有一部分是有漏的。這是什麼叫有漏。十五界,前面這個十五界,後邊叁個界裏邊——後叁界是意法、意識——一部分,“少分”就是一部分。
“由于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叫有漏。在這個地方,煩惱生起來的,在這個地方,煩惱現在正在起來,行動的,就是在起作用的,那些地方,就是叫有漏。那麼,這十八界裏邊,十五個界都是有漏的,後邊叁個界有有漏、有無漏,所以一部分是有漏。那麼,反過來,“幾無漏”,有漏的說好了之後,哪些是無漏?那就很簡單,把前面的減掉,余下的就是無漏。所以說,“幾無漏”,就是說,“後叁少分”,後邊叁個界,把有漏的那一部分除掉,還有余下一部分就是無漏的。
我們這裏要記住:無漏法只在意界、意識界、法界裏邊有,前面的十五個界沒有無漏法的。所以說,我們修行都在心裏下功夫,心裏邊才能吸收無漏法。你說,我這個眼睛要變成無漏的,沒有辦法,你只有心裏邊求無漏法,所以心裏下功夫,不在眼睛下功夫。外道就是到處吸氣啥東西,這些是物質的東西,都是有漏的,你吸它幹啥?你吸了半天,把有漏的煩惱都吸進去了,你簡直呆了。我們的無漏的東西是看不到的,最後的意界、法界、意識界才有,這才是無漏的,才可貴,有漏的東西並不可貴。
我們在上海一個女居士,瘦得來幹巴巴的一個,經常跑到我們這裏來。她說她在金剛道場,坐的是後頭,就是有人吸她的氣,把被吸得幹得來、瘦得來黃皮瓜瘦,這麼一個。我說:你那麼瘦,黃皮瓜瘦,氣不好,哪個要偷你的氣!她自己的心裏好象懷疑人家偷她的氣,實際上有沒有人偷氣還不知道,我說:你念個咒人家要偷也偷不了。在四川有一個體育學校的老師,他跑到上師那裏說,他說他有一個師兄弟,跟他一起,有氣功的,他說:“他偷我的氣,我知道他偷我的氣,但是我止不住”,上師說:“念《心經》 。叫他念《心經》 。到過年了,送了一包禮來,我就問他,我說:“你怎麼樣,好不好?”“好得很!他偷不了了”。你想想看,一本《心經》念了,就偷不了氣了,我們天天念《心經》念《心經》,你到底是還怕什麼?
欲界、色界、無色界系不系
幾欲界系?謂一切。幾色界系?謂十四,除香味鼻舌識。幾無色界系?謂後叁。幾不系?謂即彼無漏界。
“幾欲界系”,這十八界裏邊哪些是屬于欲界的?欲界系是屬于欲界的。“謂一切”,十八界、欲界都有。
“幾色界系”,那麼,這十八界裏邊,屬于色界的有哪些?“謂十四”,色界的就有十四個界。爲什麼就是十四?“除香味鼻舌識”,把香、味境除掉,境裏除兩個——香、味,識裏邊除兩個——舌識、鼻識,要除了這四個。色界天的人,就是少四個,爲什麼?這個應當想得起來,爲什麼色界天的人,不要舌識、鼻識,也沒有香、味?色界天,你燒香,燒半天,他不知道,你再好的天然妙食給他吃,不知道,爲什麼?禅悅爲食。不要你的,他根本不要吃你的欲界的這些東西,他不要吃。所以說,香、味也沒有,舌識、鼻識也沒有 。那麼,不要說:色界天人沒有鼻子的?那不對。鼻根有的,舌根也有的。沒有舌根怎麼說話?色界的人說話——梵音,好聽得很,怎麼會得沒有舌頭?你看看,舌根有的吧?並沒有說舌根沒有,鼻根也有的。你說色界天人沒有鼻根的,天上的人好看,(多?)端正,鼻根都沒有的,怎麼端正?有鼻根。他就是鼻識沒有了,不要吃東西了,吃的這個味道,這個香,不貪著了,就是說,這些就不生關系了。那麼,色界裏邊,就十四界,沒有這四個界。
無色界多少?無色界,想想,最容易了。無色界,什麼叫無色界?沒有色法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都是色法。這個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沒有了,眼識也不會有,耳識也沒有,鼻識、舌識、身識,都沒有,這十五個界都沒有,那留下的,後頭叁個——意、法、意識界。無色界裏邊,因爲它無色,跟色有關系的都不生了,那麼留下的是後頭叁界。
“幾不系?謂即彼無漏”,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屬于叁界的。不系——出叁界的。那麼叁界系的講完了,哪些是不系的?有沒有?有。“即彼無漏”,就是那些後邊叁界的無漏法,不屬于叁界的。所以說,我們有漏法,要墮叁界,要投生,如果你無漏法出來之後,不投生,因爲它不落叁界。那麼不系的就是“彼無漏”,就是後叁界的無漏,前面的十五界沒有無漏的,這個我們要記住,後邊叁界,有無漏,那個無漏就是不系。
蘊、取蘊所攝
幾蘊所攝?謂除無爲。幾取蘊所攝?謂有漏。
“幾蘊所攝”,十八界裏邊哪些界是蘊所攝的,屬于五蘊裏邊的?很簡單。“謂除無爲”,其余的都是由蘊所攝。五蘊攝的——一切有爲法,除了無爲法之外,都在裏頭。那麼所以說,除了無爲法之外,全部是蘊所攝。
再下邊,“幾取蘊所攝”,一個蘊所攝,一個取蘊所攝,那個差別在哪裏?(學僧答:有煩惱在裏邊。)對,有煩惱的。煩惱所執取的蘊叫取蘊。那麼,哪些是由煩惱所執取的蘊?“謂有漏”,那就簡單了,有漏的那些,就是前面說的“幾有漏”、“幾無漏”。有漏法的那一部分就是取蘊所攝,那麼無爲法取蘊不攝的,那麼有沒有?無爲法沒有有漏的,這個你們要注意,無爲法決定是無漏的。那麼所以說不要擔心,五取蘊裏邊就是有漏的,不包含無漏的。所以說取蘊所攝,有漏法,都在取蘊所攝。
善、不善、無記
幾善?幾不善?幾無記?謂十通叁種,七心界、及色、聲、法界,八無記。
“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這是叁性門——善、不善、無記。在十八界裏邊,哪些是善的,哪些不善的,哪些無記的?“謂十通叁性”,“七心界色聲,及法界一分”,十個界,通叁性——善、不善、無記,都通的。那反過來,八無記性——還有其他八個,是無記的。一共十八界,十個是通叁性,八個是無記。那麼,哪十個是通叁性的?七心界——心王心所,當然是通善、不善、無記的。還有“色聲”、“及法界一分”,法界一分是心所法,這個沒問題。色、聲怎麼通叁性?什麼原因?身語表。身表業:它是善的就是善;身表業殺人放火的,就是惡、不善;無所謂的,散步啥東西——無記。那麼,語表業同樣:你說的好話、念經、贊歎佛、念佛、念咒,這是善;你的罵人、念外道書,這是不善;你說一些不相幹的話,那麼就無記。所以說十個界——七個心界;色界、聲界;法界的一分,是心所法——這個是通叁性。那麼,再反過來,余下八個界,無記性,不通叁性的,這是無記。你說眼根,善的、惡的,還是無記的?當然無記的,眼根也沒有什麼善不善的,生下來就是這麼個東西,它有什麼善不善?耳根同樣,外邊的色聲香味觸,一樣的,八無記性。那麼,裏邊,當然,我們說色、聲是有記的,色因爲表色。那麼無記的?就是香、味,這些東西。
內外
幾是內?謂十二,除色聲香味觸,及法界。
幾是外?謂六,即所除。
“幾是內”,“幾是外”,這兩個東西。“謂十二,除色聲香味觸及法”,十八界裏邊,十二界屬內,什麼叫內?我們也講過的,屬于有情的,有情身上的就叫內,有情身外的叫外。那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六個根是有情身上的——內。那麼,除開色、聲、香、味、觸、法——外。它的回答是:十八界裏邊,除了色、聲、香、味、觸之外,余下十二個都是內,那麼,反過來就是外,那麼就是那六個是外,也不要說了。“謂所余六”,十二個余下六個,就是外。
有緣無緣
幾有緣?謂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有法。
幾無緣?謂余十,及法界少分。
“幾有緣”,“幾無緣”,哪個是有緣的?“緣”這個事情,我們要記住,什麼叫緣?心能緣法,眼緣色,“緣”到底明確的意思是什麼?明確意思就是說:…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