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28

  ..續本文上一頁:顯其廣。無底:顯其深。

  ③大鯨嚼其身:指貪等煩惱。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初

  如《百五十頌》雲:「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①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②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③《歸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①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略論》:“誰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

  ②有心者:具慧,能辨是非依處者。

  ③《歸依七十頌》:月稱菩薩著。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①極調善性,已能證得②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③倒者依于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于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叁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爲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一自正解脫一切怖畏,二善巧于畏度他方便,叁普于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四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衆皆可歸依。由是若于④《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⑤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爲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複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⑥現前安住,爲自作怙,故應歸此。

  

  ①極調善性:極善調伏自心。

  ②無畏位:《略論釋》(叁六四頁):“佛自斷二障盡淨,證得無怖畏果位。”

  ③倒者依于倒者:如跌倒的人,依靠另一個跌倒的人,是無法站起來的。

  ④《攝分》:《略論》:“(依《戒經》)《攝決擇(分)》”。

  ⑤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爲歸依,而苦惱故:

  《略論》:“于二因中,雖外因無缺,然以內因至誠歸依之心不生,則唯是其苦矣。”

  《略論釋》(叁六五頁):“內因不具,外因雖長在目前,仍不免于流轉。”

  ⑥現前安住:十方諸佛皆同。

  

  《贊應贊》雲:「①自宣我是汝,無怙者②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衆生。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③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④汝是諸有情,依怙⑤總勝親,不求尊爲依,故衆生沈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⑥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①自:佛。

  ②助伴:作助伴。

  ③此:悲願攝衆生。

  ④汝:導師薄伽梵。

  ⑤總勝親:殊勝親眷。能使一切衆生,得究竟安樂。

  ⑥余:外道。

  

  第叁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叁自誓受,四不言有余而正歸依。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叁:一佛功德,二法功德,叁僧功德。  今初分四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贊》所說,而憶念之。如雲:「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爲①霞雲縛纏。尊怙②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③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④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爲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①霞雲縛纏:彩霞而圍繞。

  ②無嚴飾:雖不莊飾。

  ③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

  《略論》:“佛口如蓮花,日照而開敷,蜂見以爲蓮,不猶豫而住。”

  《廣論譯釋》:“佛的嘴唇,紅似蓮花,當蓮花被日照的時候綻放,蜜蜂看到這兩者時,分不清哪個是真正的蓮花,而猶豫不決。”

  ④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略論》:“猶如金山峽,無垢月光入。”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刹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谛者品》雲:「若諸有情于一時,發多①定語而請問,一刹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于世間,此能善轉正*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雲:「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②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③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④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⑤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⑥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⑦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⑧相稱轉。能生⑨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衆生。」應如是念。

  

  ①定語:《略論》作“了義語”。《略論釋》:“了義語,謂具足理論之語。”

  ②如月注甘露:佛之言音,極爲和美悅人奪意,如像明月中流注的甜美甘露。

  ③如雨雲:佛語能靜息貪煩惱,如雨雲能息除空中塵埃。

  ④妙翅鳥:佛語能拔除瞋恚煩惱,如大鵬金翅鳥能吞噉毒蛇一樣。

  ⑤義:谛。

  ⑥綴:連接組合。

  ⑦慶慰諸匮乏:使諸匮乏者慶慰。

  ⑧相稱:契機。

  ⑨智者:上智。中者:中庸。下者:下愚。喜:涕淚交加,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余者,①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如《贊應贊》雲:「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寬廣。」又雲:「世尊②墮時法,③一切種生本,④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⑤動非動,⑥若一若種種,如風行于空,⑦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①所知寬廣智量狹小:境寬、智狹。

  ②墮時法:于叁世法。

  ③一切種生本:一切有爲法之緣起因。

  ④如掌中酸果:如觀掌中庵摩洛迦。《略論釋》(叁六九頁):“此果爲透明體,置于掌中,核絡畢現,內外明徹,無所隱遁,佛智觀見二谛無所障礙,亦複如是。”

  ⑤動非動:情及非情世間。

  ⑥若一若種種:一、異。

  ⑦尊意:佛心。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爲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爲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衆生,常起大悲,恒無間斷。如《百五十頌》雲:「此一切衆生,惑縛無差別,①尊爲解衆生,煩惱長悲縛。②爲應先禮尊,爲先禮大悲,③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雲:「若見④癡黑暗,常覆衆生⑤心,陷入生死獄,⑥勝仙發悲心。」又雲:「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衆生,多病憂逼惱,爲除衆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⑦住衆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①尊爲解衆生,煩惱長悲縛:尊爲解衆生之煩惱故,長時被悲縛。

  ②爲應先禮尊,爲先禮大悲:《略論釋》(叁七一頁):“(佛)不唯降生此土,八相成道,示現應化事迹,且化身無量,于五濁惡世化度衆生,皆爲大悲心所驅使……故應先禮大悲。”

  ③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略論》:“雖知世過患,悲願處生死。”

  ④癡:人、法二執。

  ⑤心:通達空性之心。

  ⑥勝仙:佛。

  ⑦住衆生意樂:除衆生苦之意樂。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複由于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①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雲:「尊說摧②煩惱,顯示③魔谄動,說生死苦性,亦示④無畏所。思⑤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余事。」《贊應贊》雲:「⑥尊未度衆生,何有是衰損,⑦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①會遇圓滿:得樂。遠離衰損:離苦。

  ②煩惱:世間一切衰損之本。

  ③魔:擾亂如法修行者曰魔。谄動:誘惑。

  ④無畏所:離生死怖畏之處,無住涅槃也。

  ⑤利:利衆生。

  ⑥尊未度衆生,何有是衰損:假如尊未度衆生(時),哪有比這再更衰損之事呢?

  ⑦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如佛不以叁種業救度世間,世間上哪會有這樣圓滿殊勝的事呢?世間會,謂遇佛度生。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①勢猛利常恒相續。余二寶德,亦複如是。

  

  ①勢猛利:淨信勢猛利。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叁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爲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于修行時,而棄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①非一門徑,故于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爲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恒得見佛,于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叁摩地王經》雲:「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②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于此。此行住坐時,③欣樂善士智,欲我成④無上,⑤勝世願菩提。」又雲:「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⑥心續,⑦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①非一門徑:多種修持法門。

  ②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由彼觀察故,心即隨其所觀而轉變趣入。

  ③欣樂:好樂。善士智: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