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31

  ..續本文上一頁局啒羅熏:黑香,安息香。味苦,可以治毒。

  ⑧遏迦花:白艾花,有刺,有毒,不能供佛。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于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于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恒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叁叁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十正行供養者,謂于下至構牛乳頃,精勤修習㈠四無量心,㈡①四種法集,㈢隨念叁寶,㈣波羅蜜多,及㈤能勝解甚深空性,㈥無分別住,㈦于淨屍羅,起防護心,于㈧②菩提分,㈨六度㈩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叁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于叁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叁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五者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③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④《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恒常時中,于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⑤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①四種法集:即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②菩提分:叁十七菩提分法。

  ③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由是能作有情一切義利,是名一切義依。

  ④《菩薩地》:《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四十四。

  ⑤大時會:佛教盛大法會。

  

  複次恒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衆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此複非以①糕之瘀處,菜葉②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灑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恒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複應于此如經說雲:「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贊應贊》雲:「如尊之福田,叁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③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于尊爲④利害,異熟無盡際。」于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⑤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叁寶。若如是行,由于勝田種善根力,于諸道次,慧力增長。故于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⑥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如是亦如吉祥敬母雲:「⑦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①糕:奶渣所作。

  ②黃處:已萎敗者。

  ③是淨令座淨:《廣論譯釋》:“佛具足了清淨之心,任何時候都是十分崇高的。我們盡力做恭敬世尊坐在首座之際,依佛的大悲心之威力,定會淨除座位中所有弟子的信財之罪障。”令座淨,謂令座次弟子清淨。

  ④利:利益。害:損害。

  ⑤無賢善相:無善根,不明取舍。

  ⑥不生:身心不生修具功德。《俱舍論》卷十八:“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謂不生等引(定力)及不生定解、決定。

  ⑦作詩大善根:馬鳴菩薩善于作詩。

  

  又如說雲:「供養亦複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余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有,而不能舍,作是念雲:「我無福德極貧窮,諸余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雲:「于一穢螺杯中,略擲少許香草,念雲:“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雲:「我于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①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②沈水香,嘟噜迦等,其氣香馥。」若于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衆,尚化其身爲多俱胝,于一一身,複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經無量劫,供養諸佛。③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雲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極少知解,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雲:「應當聽聞諸契經中,⑤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回向諸佛及諸菩薩。」

  

  ①四合長香:四種香甜之香和合之長香。

  ②沈水香:紫丁香,黑色。嘟噜迦:兜羅脂,白色。有說在北香巴拉邊境,出此二種香,其香最妙(見《略論釋》叁九叁頁)。

  ③諸由少許相似功德……希菩提者:《略論釋》(叁九四頁):“凡夫稍得心無分別,便妄自滿足,自以爲得空性定,辄以悭吝心而發漫言,謬謂我以刹那定心,勝過有爲功德,不須修世間有爲善法,是乃于法因相全未窺見。”

  ④造次:輕率、魯莽。

  ⑤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生決定已),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回向諸佛及諸菩薩。

  

  第叁隨念悲故,亦應安立于諸衆生于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余有情令受歸依。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啓白叁寶,棄舍世間諸余方便者。謂隨作爲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叁寶及興隨順叁寶供養。于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叁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叁寶。

  第五由知勝利,晝叁夜叁,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雲:「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雲:「歸依福有色,叁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雲:「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于余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叁寶歸宿,是爲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叁獲叁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于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叁得墮入①正行②正至善士數中,四爲其大師同梵行者,及于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爲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衆同分中。

  

  ①正行:《瑜伽師地論》卷八:“于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

  ②正至:《瑜伽師地論》卷八:“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

  《披尋記》卷八(四二七頁):“如預流果,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故得,一來果、不還果,進斷欲界所余煩惱故得,是名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唯聖能證,故名正至。”

  ③成就多住歸依:成就歸依,多依歸依,修持佛法。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爲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于叁寶所受爲大師①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雲:「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雲:「近事歸叁寶,此是②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叁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雲:「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爲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③「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舍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爲難者,如經雲:「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衆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谛理。此歸爲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衆苦。」此中應以成就④風索外道等緣,而爲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叁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雲:「⑤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閑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于日日中,晝叁夜叁,勤修歸依。

  

  ①等:正修法、修助伴。(參考《廣論》卷四原文,本書二叁一頁)。

  ②八律本:七種別解脫戒及八關齋戒之根本。

  ③若有歸依佛……彼當得天身:《略論釋》(叁九八頁):“叁十叁天昔有一天子,福報已盡,五衰相現,彼以通力,自知當墮畜生道變豬,悲不自已,帝釋聞之,勸令歸依叁寶,天子誠心信向,七日夜不舍,一心歸依。死後,帝釋遍觀下界,不見彼生處,以問佛,佛雲,已生兜率,帝釋因作贊贊佛,如前頌雲雲。”

  ④風索外道:《略論釋》(叁九九頁):“昔有谟底外道,習一種風繩,能以逼致人死,一方盡爲所伏,惟有一童子未爲所伏,外道怒甚,以其繩施之,屹不爲動。外道自疑繩法失靈,以試犬,犬立斃。因诘童子有何術,童謂我歸依叁寶。外道因此盡棄所學而敬佛。”

  ⑤由信斷無暇:《廣論譯釋》:“對叁寶生起不退轉心,故舍棄八無暇。(任處何處環境,對叁寶生起堅定信心不退。)

  因生起信解信,故舍棄叁惡趣苦。(對叁寶、業果生起信解之心。)

  因生起樂信,故舍棄邪見和投生長壽天界。(對爲證得無上菩提而生起恭敬修學之心。)

  因生起清淨信,故舍棄余叁…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