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取舍耶,總能轉趣妙行惡行①叁門決定。叁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爲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②《俱舍論》雲:「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爲十業道。」③《辨阿笈摩》亦雲:「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叁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于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叁門全無彼雜。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叁乘及其士夫④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衆多門中數數稱贊。《海龍王請問經》雲:「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雲:「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是故《十地經》中,稱贊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⑤《入中論》中亦總攝雲:「若諸異生⑥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⑦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余。」
①叁門決定:由身語意叁門決定。
②《俱舍論》雲:《俱舍論》卷十六“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粗品爲其性,如應成善惡。”
③《辨阿笈摩》:《戒經》。
④二種義利:增上生、決定勝。
⑤《入中論》中:《入中論·離垢地第二》。
⑥諸語生:聲聞。諸自力證菩提:獨覺。諸勝子:菩薩。
⑦決定勝、增上生因戒:決定勝與增上生之因,爲十善戒,除戒以外,更無其余。
如是不能于一屍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雲: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①《地藏經》雲:「②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③顛倒墮落者,于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①《地藏經》:《地藏十輪經》。
②由如是等十善業道……顛倒墮落:《略論釋》(四二九頁):“若人對成佛以下,所有善行,一毫不作,而自謂我求無上菩提,善惡不著,心自澄清,是大欺诳。蓋此等說法,等于說斷滅法也。”
《金剛經》:“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斷滅,就是破壞世出世間因果,菩薩深見緣起因果,纔發大菩提心,廣修萬行,而求成佛。
③顛倒墮落者,于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略論》:“言顛倒者,當知一切惡趣之異名也。”
決擇業果分叁:一顯示黑業果,二白業果,叁業余差別。初中分叁:一正顯示黑業道,二輕重差別,叁此等之果。 今初
雲何殺生,《攝分》于此說爲,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然將中叁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爲四相,謂①事、意樂、加行、究竟,易于解釋,意趣無違。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此複②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
竟罪。《瑜伽師地論》于此意趣,說他有情。意樂分叁。想有四種,謂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叁是不錯想,二四錯誤。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雲,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故于此中須無錯想。若其等起于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③煩惱者謂叁毒隨一,等起者謂樂殺害。加行中能加行者,謂④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誰作,等無差別。加行體者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究竟者,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余時死。此複如⑤《俱舍》雲:「前等死無本,已生余身故。」此中亦爾。
①事意樂加行究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複次若廣建立十惡業道自性差別,複由五相。何等爲五。一事,二想,叁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業道各別決定所依處事,或有情數,或非有情數,隨其所應十惡業道依之而轉。想者有四,謂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欲樂者,或有倒想或無倒想樂所作欲。煩惱者,或貪或瞋或癡,或貪瞋或貪癡或瞋癡,或貪瞋癡一切皆具。方便究竟者,即于所欲作業隨起方便,或于爾時,或于後時而得究竟。”
②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見注⑤。
③煩惱者謂叁毒隨一:《略論釋》(四叁一頁):“貪瞋癡隨一。如殺仇敵,由瞋而起,如殺獸而利其骨角皮肉,由貪而起。如執六畜爲天生以養人,及依國法除暴有功之類,由癡而起者是。”
④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誰作,等無差別: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若自殺害,若令他害,皆得殺罪。”
《略論釋》(四叁一頁):“如將官命士兵殺敵,官兵同罪,並無差殊,而教作反重。”
《俱舍論頌疏》卷十六:頌曰:“軍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釋曰:“如軍等中,若一人行殺時,衆皆成業道,如親作殺者,彼由同許爲一事故。”
⑤《俱舍》雲“前等死無本,已生余身故”:《俱舍論》卷十六:“俱死及前死,無根、依別故。”無本,謂無根本業道。
不與取,事者,謂隨一種他所攝物。意樂分叁,想與①煩惱俱如前說,等起者,謂②雖未許令離彼欲。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暗竊盜,任何悉同,此複若于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或爲自義,或爲他義,或爲令他耗損等故,所作悉同成不與取。究竟者,《攝分》中說:「移離本處。」于此義中,雖多異說,然從物處,移于余處,唯是一例,猶如田等無處可移,然亦皆須安立究竟。是故應以發起得心,此複若是教劫教盜,③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殺他人,自雖不知,然他何時死,其教殺者,即生本罪。
①煩惱:《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煩惱者謂叁毒,或具不具。”
《略論釋》(四叁二頁):“煩惱中癡分,如谟底外道,謂世界各物爲梵天所造,婆羅門爲梵天種,故婆羅門于世界任何物件皆可受用。”
②雖未許令離彼欲:《略論》:“他雖未許,而欲令彼物離其原處也。”
《略論釋》(四叁二頁):“謂他未許,而欲其離彼。”
③彼生:《略論》:“彼生得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四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五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謂所不應行,非支,非處,及以非時。此中初者,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攝分》中雲:①若于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如馬鳴阿阇黎說此義雲:「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娼妓,諸親及系屬,此是不應行。」他所攝者謂他妻妾。具法幢者謂出家女。②種姓護者謂未適嫁,父母等親,或③大公姑,或守門者,或雖無此,自己守護。④若王若敕而守護者,謂⑤于其人製治罰律。于他已給價金娼妓,說爲邪行,顯自給價,非欲邪行。⑥大依怙尊,亦作是說。男者⑦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産門所有余分。馬鳴阿阇黎雲:「雲何名非支,口,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大依怙雲:「言非支者,謂口穢道及童男女前後孔戶,並其自手。」此說亦同。非處所者,謂諸⑧尊重所集會處,若塔廟處,若大衆前,若于其境有妨害處,謂地高下及堅硬等。馬鳴阿阇黎雲:「此中處境者,在⑨法塔像等,菩薩居處等,親教及軌範,並在父母前,非境不應行。」大依怙師亦如是說。非其時者,謂穢下降,胎滿孕婦,若飲兒乳,若受齋戒,⑩若有疾病,匪宜習欲,若過量行量謂極至經于五返。馬鳴阿阇黎雲:「此中非時者,穢下及孕婦,有兒非欲解,及其苦憂等,住八支非時。」大依怙尊亦複同此,稍差別者,謂晝日時,亦名非時。非支等叁,雖于自妻,尚成邪行,況于他所。意樂分叁:想者,《攝分》中說,于彼彼想,是須無誤。《毗奈耶》中,于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煩惱者叁毒隨一。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加行者,《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①若于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披尋記》卷五十九(叁四一七頁):“若于母等,母等所護等者,謂于阿羅漢尼,及于母所,行穢染行,名于母等,此成無間業同分,如《本地分》說(九卷)。未適他者,爲叁守護之所守護:一、尊重至親眷屬自己之所守護,二、王執理家之所守護,叁、諸守門者之所守護,是名母等所護,是不應行。又他妻妾,由已適他,亦不應行。爲顯此義,指如經說。”
②種姓護者:《瑜伽師地論》卷八:“于諸父母等所守護者,猶如父母,于己處女,爲適事他故,勤加守護,時時觀察,不令與余共爲鄙穢。若彼沒已,複爲至親兄弟姊妹之所守護。此若無者,複爲余親之所守護。此若無者,恐損家族,便自守護,或彼舅姑,爲自兒故,勤加守護。”
③大公姑:公婆。
④若王若勅而守護者:《瑜伽師地論》卷八:“王執理家之所守護”。
⑤于其人製治罰律:《瑜伽師地論》卷八:“有治罰者,謂諸國王,若執理者,以治罰法,而守護故。”
⑥大依怙尊(大依怙師):阿底峽尊…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