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74

  ..續本文上一頁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③衆苦因。」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惡業之果,由受此故盡宿惡業。若能堪忍不造新惡,增長多福,他似不顧自法退衰,爲淨我罪而行怨害,故于怨害應視其恩。如《本生論》雲:「若有不思自法衰,爲淨我惡而行損,我若于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于此。」④《入中論》雲:「⑤許爲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⑥反下其種。」如爲醫重病當忍針灸等方便,爲滅大苦而忍小苦,最爲應理。

  

  ①有境:六根、六識及心所法。《俱舍論》卷二:“境界有對,謂十二界、法界一分,諸有境法,于色等境。”六根取境,六識及心所法緣境。藏傳佛教:有境,謂能涉入自境而與之相應之事物,總叁種有境:一、能解說之聲音及諸根等形色有境,二、心及心所等心識有境,和叁、補特伽羅等不相應行有境。

  ②如雲:《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③衆苦因:即瞋恚是。

  ④“《入中論》雲”一頌:《入中論疏·發光地》卷叁:“即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雲何瞋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解雲:“怨敵現于自身所作大苦,是由往昔造殺生等諸不善業,于叁惡趣受苦異熟,今乃所余等流殘果。由此因緣能使一切苦等流果皆悉消滅,即許彼苦能令余業皆悉永盡,雲何複起瞋恚心而思報害于他,更引當來遠勝現苦之大苦種子。”

  ⑤許:認識。

  ⑥反下其種:以起瞋恚,思報害他,而反下遠勝現苦之大苦種子。

  

  觀察所依不應瞋者。一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①如雲:「他器與我身,爲應于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②又雲:「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二觀③自所受者,若諸聲聞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應理。何況我從初發心時,誓爲利樂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如是思惟發堪忍心,博朵瓦雲:「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爲,此從根本破壞聖教,由此即是自舍律儀。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又雲:「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若緩④秋落始得安樂,若于怨害而不緩息,爲其對敵⑤反漸不安。」

  

  ①“如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入行論廣解》:“複以此故亦不應瞋。他之兵仗及我之身,二者共爲我生苦因。彼補特伽羅出其兵仗,我出其身,二者共造我之苦,應瞋于誰,惟瞋他人不應理也。人身猶如瘡疱,偶一觸之,其苦難忍,由貪著身等,及由無明盲其慧目,我自執取此身,芒刺之微亦能害彼,于彼損惱當瞋于誰,應思是己過也。”

  ②“又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漢譯《入行論》:“一人愚昧作損惱,一人愚昧生瞋恚,若無過失何待言,若有過失當咎誰。”

  《入行論廣解》卷六:“有補特伽羅由昧于業果故而作殺等損惱者,複有補特伽羅由昧于瞋心過患對之起瞋,此二人中若無過失尚何待言,若有過失咎將誰歸?二人等皆有過,不應爲報複損害而起瞋也。”

  ③自所受者:發菩提心,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

  ④秋:拴在牛馬股後的革帶。

  ⑤反漸不安:反漸自感不安。

  

  第二理應悲愍者。謂當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無未爲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又是無常命速分離,常爲叁苦之所苦惱,爲煩惱魔之所狂魅,滅壞自己現後利義,我當哀愍,何可瞋恚及報怨害。

  

  破除不忍障利等叁作毀等叁分二:一破除不忍障譽等叁,二破除不忍作毀等叁,初中分叁: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二思惟有過失之理,叁故于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

  若他贊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①如雲:「贊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②又雲:「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贊譽,我心如愚童。」第二贊譽等者,于諸③非義令心散亂,壞滅④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于彼等令心厭離。⑤如雲:「贊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第叁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于惡趣救護于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⑥如雲:「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于我,救護墮惡趣。我爲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我欲趣衆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①“如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入行論廣解》卷六:“若謂爲障我之贊譽名聞故不歡喜,面贊背譽之名,除所謂人之五欲外,不能成他福德,不能延壽,增我色力,亦不能令身安樂,是故我若能明辨能不能成己義利,贊揚名聞于我何利,毫無利益也。”

  ②又雲: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③非義:令心散亂于不能産生義利之處。

  ④厭離:厭離心。

  ⑤“如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入行論廣解》卷六:“于破壞名聞者不應利(疑作瞋)恨,名聞利養,能動搖我之善心,亦能壞我厭離生死之心,于他有德者生起嫉妒,能破壞自善根亦壞他人圓滿盛事(又破壞自己圓滿福慧資糧的法行),故是一切罪之出生處也。”

  ⑥“如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入行論廣解》卷六:“是故從有補特伽羅,恒時勤求破壞我之名聞等,彼豈非恒時防護免我墮于惡趣耶?何故瞋彼也。

  複次,我爲求解脫生死義利者,不應爲名利恭敬等生死纏結所縛,若人障我名利即是解我纏結,雲何瞋恨,應當歡喜也。

  我欲趣入衆苦宅舍,彼如佛爲作加持緊閉衆苦舍宅之門不聽我入,雲何瞋彼,是我大善知識,應歡喜也。”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叁者。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于心,毀等于身亦不能損,既于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亦①如《論》雲:「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于身,故身爲苦損。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于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霞惹瓦雲:「若于康垅巴、內邬蘇巴、照巴叁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②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可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忏悔。」有謂慧金剛瑜伽師雲:「人說我等③爲伏後者。」答雲:「人不于人作言說事,又于何事。」次雲:「速斷離間。」

  

  ①“如《論》雲”一頌:《入行論·忍辱品》卷六。《入行論廣解》卷六:“若爲愛護自心,心非有形體故,惡語刀杖等任何一物終無由能作損害。是故若謂于身分別貪著,身爲諸苦所逼故生瞋恚,他人于我作輕蔑粗惡之語,彼不悅耳之言,于自身毫無所損,汝心何故起大瞋恨,不應瞋也。”意非有形,漢譯《入行論》譯作“心非色質無形體”;並其惡名稱,譯作“或作譏誹不悅耳”。

  ②安樂:法樂。

  ③爲伏後者:藏古俚語,或爾說好,或爾說壞,語近挑撥者。

  

  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余補特伽羅于我不喜故不歡喜,若余不喜我,于我有損可爲實爾,然此于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①如雲:「余不喜于我,此于②現後世,俱不損于我,何故我不樂。」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于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于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③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爲勝。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于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爲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如是思惟,若于利敬能破貪著,則于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④悒,以不求于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亦⑤如論雲:「⑥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⑦我甯今死殁,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⑧夢受百年樂,若至于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于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⑨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

  

  ①如雲:《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②現後世:現生後世。

  ③須置現世:不能隨往後世。

  ④悒:悒者,邑。

  ⑤如論雲:《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⑥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漢譯《入行論》:“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悅,所求必舍終歸盡,瞋心諸罪恒堅住。”

  《入行論廣解》卷六:“若謂輕毀等能障我所求,故我于輕毀等叁有時不欲,所爲生瞋者,爲我所求利養。彼于現生亦迅疾失壞,而瞋恚諸罪,恒常堅住于相續中,故甯不得利養不應瞋恚。”

  ⑦我甯今死殁,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漢譯《入行論·忍辱品》卷六:“我甯今日舍壽命,不願長生邪命活,如我縱能長壽住,死時痛苦亦猶是。”

  《入行論廣解》卷六:“我甯不得利養今日即死,不可瞋他而得利,邪命自活,依之而長壽久存。如我縱然長壽,終亦悉一切,死時之苦亦猶如是也。”

  “終是死苦性”,《譯注》:““終必遭死苦”,終究要面臨死亡和墮落的痛苦。”

  ⑧夢受百年樂……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入行論廣解》卷六:“一人夢受樂百年而醒,余人夢受樂須臾而醒,二人醒時,夢中所受之樂均不可複得。壽長壽短所受之樂,亦猶如是,死時惟成憶念之境,如斯而已,故不應貪利。”

  ⑨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漢譯《入行論·忍辱品》卷六:“從能獲得諸所求,複于長時受安樂,終如被劫寸縷無,命終獨往…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