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72

  ..續本文上一頁醫院病房裏住。後來他的女兒遠地趕來看他,跑到他面前,他女兒招呼他,他說你位小姐是哪裏來的呀?根本不知道是他的女兒,搞不清楚了。這個就是暗鈍,那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鈍掉,都沒有辦法了。

  “缺支體手足”,那麼有些殘缺的,沒有手沒有腳的,那當然是也可怕,那就是我前天講的,那個大家想一想都害怕了。他做生意,坐了敞篷卡車下來,因爲東北地方太冷,什麼都凍住,下了車之後,碰到暖和的地方,鼻子掉,耳朵掉,手腳僵掉,最後到醫院去動手術,手也沒有,腳也沒有,鼻子、耳朵都沒有,就是這麼一個光光禿禿的身體,這個怎麼做生活,這個簡直不堪設想的。

  “是等所應觀”,講這些東西,一般人不願意看的,看了感到是惡心的,卻在佛教裏要多看。

  

  或有夭喪死 一日或多日 身肉及內髒 衆鳥獸啖食

  送死出殡喪 衆哀哭圍繞 悲怨痛別離 順梵行應觀

  

  “或有夭喪死”,那就是佛在西門看到的,所以說佛陀的傳記就是一本活的教材,佛的一舉一動,對我們都是身教。“夭喪死”,夭死就是早死,我們死不一定老死,小孩子還會死,乃至胎裏的還會死,這個不到時間而死的夭死。或者是喪死,到了年紀死的。

  “一日或多日,身肉及內髒,衆鳥獸啖食,送死出殡喪,衆哀哭圍繞,悲怨痛別離, 順梵行應觀。”死掉的時候第一日、第叁日,乃至是好多日要去看,印度觀不淨觀,就是到屍林裏親自去看,這個效果大。你想一想,畢竟是想象,真的看了之後,那個印象就極深刻。有的人,看了這些東西,叁天吃不下飯,這個就是影響之深刻,你想一想不會叁天吃不下飯吧?所以說看的跟想象的就差距很大。一天的,過了兩天的叁天的,或者多天的,身上慢慢地腫起來,會變顔色,乃至腐爛,皮掉下來,膿流出來等等,五髒散了地下,散出來,散出來之後,鳥、獸來吃等等的樣子,你去看看。看了之後,對這個身體就不可愛了。

  那麼還有是“送死出殡喪”,那麼死了之後,家裏的人怎麼辦呢?把死人送出去,還要出殡,列了個隊伍,大家哭,圍繞了這個人哭。“悲怨痛別離”,這個是別離,這一次送出去,再也見不到了的。那麼這個是非常悲傷、非常怨痛。

  這些世間上人認爲倒楣的事情,“順梵行應觀”,在修行的人卻是這些是順梵行的,對我們修梵行相順的,應當要多觀。前面那些障梵行的就不能觀,這是順梵行的要觀。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出東南西叁個門,就是見到老病死,最後北門就是沙門,就要趕快修行了。這個就是示現我們要觀這些東西,那麼你看到老病死,你愁悶也沒有用,趕快去修行,這個唯一出路就是沙門,出家修行。那這是路上看到東西,哪些該看,哪些不該看的告訴你了。

  

  乙叁 屈伸

  不搖身搖頭 搖臂及踯跳 攜手叉腰行 聳肩放言論

  若入施主家 于座審觀坐 不許座勿坐 不放身翹足

  交足太廣狹 斜坐倚柱壁

  

  那麼走的時候要怎麼樣的威儀呢?“不搖身搖頭”,這些是說行動的威儀,不要搖身體,搖搖擺擺地,頭也搖擺,搖搖地,“搖臂”,“踯跳”,一跳一跳的,不要。在家人歡喜勾了肩膀走路,好象表示親密,出家人絕對不允許。出家人裏邊有沒有這個習氣的呢?有的改,沒有嘛最好。那個“搖臂”,甩了臂走路,部隊裏邊他們操練手要一甩一甩的,出家人卻不能這樣走路,一甩一甩地走就失威儀,“踯跳”,走路也不能跳。

  “攜手叉腰行”,兩個人手攙手走不行,叉腰走也不行,叉腰站也不行。

  “聳肩放言論”,“聳肩”,兩個肩聳一聳這個樣子,在家人是無所謂的,出家人不允許。“放言論”,大聲地說話,這也不允許。我們自己要注意一些,說話不要太大聲。有的人不注意,在家習氣比較重,過去是無所謂的,出了家之後就不能放縱地大說話,即使有什麼話,輕輕說。那麼人多的時候,假使開會當然是不能輕輕說。個別幾個人說話,不能放言論,放聲大說不要這麼做,這是不威儀,反正都是不威儀,沒有道氣。

  “若入施主家”,假使進了施主家的時候,要“于座審觀坐”,那麼施主家裏叫你坐的時候,你把這個座位要看一看,仔細看了再坐,就是有沒有東西,或者是施主他的貴重的衣服等等,或者有刀了啥東西,坐了傷身體的,不要一下子坐下去。

  過去有一個公案。就是一個又高又大的比丘,他到了一戶人家去,人家客氣招待他,他坐下去,也就是沒有看座位了。這個座裏邊有個小孩子,就是嬰兒放在這個凳子上的,他一下子坐下去,坐死了。這個你沒有看一看,人家在招待你,沒有去把這個孩子抱在手上,把他就凳子上一放,你卻是也不管,大搖大擺進去,一坐下去,那麼高大、那麼重個身體把他壓死。這個就不好,所以說要仔細觀察。

  “不許座勿坐”,不應當坐的地方不要去坐。

  “不放身翹足”,不要“放身”,放肆地坐,也不要翹二郎腿。“交足”,腳不要叉起。不要“太廣狹”,兩個腳不要放得太開,也不要並得太攏,這些都是坐的威儀。到施主家去,在家人面前千萬不要現不威儀相,這都是比丘的事情。在家人也可以學,在家人的二郎腿是不稀奇的,出家人最好是不要做。

  “斜坐倚柱壁”,或者斜起坐,或者靠了牆壁坐,或者靠了柱頭坐,都不允許。海公上師講經的時候,他說藏地的法座,這麼厚的一個背,不是實在的,中間是空的,一個架子。你要去靠的話,就翻到後頭去,不能靠的,懸的。那麼說我們坐座,不要去靠了椅子坐,不要靠背坐。

  

  乙四 用衣持缽

  法服必齊整 幢形益衆生 持缽依學處

  

  “法服必齊整”,穿的叁衣、衣裙一定要整整齊齊,爲什麼呢?

  “幢形益衆生”,這是佛的幢相,佛就是穿叁衣的,你這個叁衣出去,就是一個佛的幢一樣的,這個出去利益衆生的。所以說你要麼不穿,穿就要穿得整整齊齊,這是一個佛的形象,是利益衆生,使衆生培福的。

  “持缽依學處”,拿缽,根據我們戒裏邊該怎麼拿,該怎麼用,該放在哪裏等等,都有一定規矩的,這都是比丘的一些細的威儀的事情。缽不能放在髒地方,缽要怎麼樣子拿,怎麼樣子洗等等,都有一定規矩的。

  所以說你學佛之後不會亂動的,一切都有一個規矩的,走路有走路的規矩,吃飯有吃飯的規矩,洗缽有洗缽的規矩。你天天按了規矩做,一天都在軌道裏邊,那你時間久了之後,要入定自然很容易。你經常在軌道裏搞慣了的,入定嘛是心入軌道,你身口先在軌道裏搞慣,以後心入軌道也很容易。如果你身口是亂的,一下兒這麼做,一會兒那麼做,那麼心要入軌道也是困難的。所以說由戒入定,這是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乙五 飲食啖嘗

  受食不違儀

  

  吃飯的時候該怎麼吃,也有一定的威儀。在比丘戒裏邊很多,《瑜伽師地論》講了一些,這些我們在居士面前就不說了。

  

  乙六 四種威儀

  丙一 行

  經行閑定處 勿礙他作爲 往來製伏心 勿掉舉過急

  躁動身勞倦 皆不作經行

  

  “經行閑定處,勿礙他作爲。”經行的時候要空閑的地方,要一定的地方。人家做事情的地方、行路的地方、妨礙他的地方不要去。

  “往來製伏心”,經行一來一去,是調伏自己的心,就是除蓋。

  “勿掉舉過急,躁動身勞倦, 皆不作經行。”經行的時候一來一去是要用功,在調伏心,不是叫你運動,所以說不要“掉舉過急”。有的人他說一天我規定經行——他有個經行道,每天要走叁、四次,那麼他爲了趕時間,就賽跑一樣地跑過去、跑過來、跑過去、跑過來。這樣子掉舉的心過于急地修經行,(18A)不但是威儀不好,對自己製伏心的功用也沒有。那就是完成任務,總算你叁四趟跑過了,完成了,這個樣子。

  那麼念儀軌一樣,修加行也一樣,今天我規定是要修一座儀軌,或者修多少加行的,要趕快的,“嘩嘩”把它搞了,走場子地過,總算我任務完成,就一天時間就完了。這樣子,就是交差,騙騙人,效果是沒有的。

  “躁動身勞倦”,心裏不定的時候,勞倦的時候,不要去經行,走不動。你再是拖了那個,慢吞吞地,邊睡邊走邊睡的樣子就不好,不起作用。太躁動了也不要去經行,就是像前面一樣的,太急,跑來跑去的,這個經行不起作用。太勞倦,走不動,也不要經行。

  

  丙二 住

  爲專修善品 思惟攝諸根 意不隨散亂 勿但事往還

  時進而時停 行已跏趺坐

  

  “爲專修善品,思惟攝諸根。”爲了修善品,自己思惟諸根攝住,不要亂看,不要亂聽。“意不隨散亂”,五根攝住,眼耳鼻舌身攝住,心也要管起來,不要散亂、亂想。

  “勿但事往還。”我們在經行的時候,爲什麼?修善品,除蓋,修法。那麼要思惟,在經行的時候都攝諸根,好好地思惟那些法,心不要散亂,不要單是走來走去地運動,對修法毫不相幹,這個沒有意思。

  磕大頭也一樣的,不要當個運動,我鍛煉身體。固然磕大頭鍛煉身體作用也有,但是這個最大的作用你沒有,忏悔業障的,你就沒有,一定要好好觀想,恭恭敬敬地拜,這才能夠起到忏悔的作用,並不單是運動。

  “時進而時停,行已跏趺坐。”那麼有的時候走,有的時候可以停下來思惟,當你心靜下來思惟的時候可以停一下。“行已跏趺坐”,等到你走夠,那麼就坐下來,就是習定的坐了。

  

  丙叁 坐

  身行不倚斜 左右肩平整 頭不作傾仰 眼下視鼻心

  唇齒舌自然 息出入無知

  

  那就是說入定的做法。這就是毗盧七法。

  “身形不倚斜”,這個身要坐直,不能斜,不能倚,倚是靠一邊,靠了東西。靠沙發上修定,這個沒有功用,不能靠。斜也不要斜,要端端正正地坐。

  “左右肩平整”,兩個肩要平,不能一個高一個低。

  “頭不作傾仰”,不要頭太低,在文革的時候,低頭認罪這樣子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