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禅修 11-3 正念動中禅第叁日法談

  11-3 正念動中禅第叁日法談

  經典、四神足、緣起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的練習,昏沈漸漸消失了,但是掉舉、妄念有時卻像大老鼠一樣的冒出來。怎麼辦呢?對于妄念、雜念,我們不去壓抑它們,也不跟著它們跑。就像大老鼠,你去抓它,它會困獸猶鬥,弄得兩敗俱傷,結果人被咬傷了,花瓶打碎了、電視打壞了、眼鏡也跌破了。有時這大老鼠還躲在洞裏,對你「吱吱吱」的嘲笑呢!因此,我們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鬥,我們只要好好的將貓養大,讓大貓自然的去處理大老鼠,這樣才是一勞永逸的正確方式,以後都可以高枕無憂了。現在我們所急著要做的,就是把貓養大,也就是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使覺性持續如鏈子就對了。一切就這麼簡單。懂得訣竅,處理起來是輕松愉快的。

  2. 在泰國的森林裏,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蟲,會吸附到動物的身上。那要怎麼辦呢?不懂訣竅的人,硬是想將它拔出,它就愈咬得緊,跟你奮鬥,弄得兩敗俱傷。懂得訣竅的聰明人,只要把混有煙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撒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無事。懂得訣竅的,就這麼簡單。同樣的道理,當你的妄念、雜念、生氣、沮喪、無聊感等等占據你的內心時,你不用跟它們搏鬥,你只要放松身心,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把覺性提起來,不久,你就發現這些情緒、這些雜念都消失了。這些妄念和情緒都像客人一樣,有時來得久,有時去得快,不要把它們當作你自己,要快樂的迎接它們,快樂的歡送它們。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蟲一樣。有時惡客臨門,更要耐心的練習,不要浮躁,惡客終究還是會離去的,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

  3. 妄念多也不是不好,它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訓練自己,一直回到覺知動作上。妄念生起的次數愈多,練習的機會也愈多。因此,不用去壓抑它們,讓它們自然的來去。覺性強而有力時,有時內心一片安詳,完全沒有念頭,此時也不用去尋找念頭跑到哪裏去了,仍應繼續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

  4. 有的學員希望多一點的引經據典。

  佛法的經論,編成經、律、論叁部份,稱做叁藏,份量非常的龐大。但是,大家要清楚,佛陀在開悟前,並沒有去看任何一部經典。佛陀開悟後,才從內心冒出這些經典。因此,在禅修時,應好好閱讀自己內心的這部經典。這並不是說文字記載的叁藏經典有什麼不好,而是說我們要好好的親身去體驗真理。不要將厚厚的叁藏經典背在身上,壓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如何閱讀內心的這部經典呢?就要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來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一切經典就會從內心流出,也可以看清:流傳了二千多年的文字經典,有沒有被後人所扭曲。因此,不要只滿足于經典的研究,而應親自去體驗真理。好好培養你的覺性。

  5. 要不要背誦經典呢?

  經典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它們只是提供走路所用的地圖。你所需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覺性,也就是說,你要實際地在路上走,努力地往目的地走。

  6. 有一天,佛陀遊行到印度的摩竭陀國,與弟子們來到「申恕林」的樹林下,佛陀用手拿起樹葉,問弟子們:「我手中的樹葉多呢,還是樹林中的樹葉多?」

  弟子們說:「世尊手中的樹葉甚少,樹林中的樹葉何止百千億萬倍,甚至算數譬喻都不可以比。」

  佛陀告訴弟子們說:「是的。同樣的道理,我成佛後所宣說的法,就像我手中的樹葉這麼一點點,這些是有利益于大衆,可以導向滅苦的法。至于我所不宣說的法,就像樹林中的樹葉那麼多,我雖然也知道這些法,但是我不宣說,因爲這些法並沒有益處,不能引導衆生走向滅苦。」

  7. 正念動中禅所教導的法,就是佛陀手中的樹葉,是非常珍貴而稀有的,是引導大衆走向滅苦的方法,因此你們要懂得珍惜,好好的去實踐。

  8. 有的學員問:當我們正在練習時,要不要去思考法或真理呢?

  不要,因爲法或真理會一步步的自然呈現出來。這是超越思惟的。

  9. 有的人在參加禅修課程前,有個人生活上的問題要解決。在課程中,是否需要去想這些個人問題的答案?

  不需要。你在禅修課程中的唯一責任就是培養自己的覺性,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當你的覺性強大以後,就有能力處理好你的問題。換言之,覺性變強,問題就變小了。

  10. 爲了滅除惡法、爲了增長善法,以希欲(希望)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欲神足」。以精勤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勤神足」。以定心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心神足」。以觀察

  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觀神足」。當覺性持續,心不散亂,便稱做「神足」。以上所說的「欲」「勤」「心」「觀」四種,合稱做「四神足」。在練習動中禅的同時,我們就在培養四神足,因爲我們要使覺性持續如煉而不中斷。當覺性持續不斷後,內觀智慧就會自然的生起,看清我們身心的實相,進而才能滅除我們的痛苦。

  11. 現在我們進一步談談滅苦的道理。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爲何要出家呢?就是因爲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一直在逼迫著他,他想要找出一個滅苦的方法,因此就出家去尋求答案。他找到當日印度最有名的兩位禅修老師,一位叫羅羅仙人,另一位叫水獺仙人。他從羅羅仙人學習「無想定」,從水獺仙人學習「非想非非想定」。他一下子就學會了,但是這二種禅修都是以專注的方式來禅修,只能將煩惱壓伏下來,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不能達到內心完全的清淨,不能達到滅苦的目的。因此,悉達多太子便離開老師,繼續尋找答案。接著他到尼連禅河邊去修苦行。以控製呼吸的方法來修行,受了種種大苦,但是不能安于正定。他以斷食的方法來修行,受了種種大苦,仍然不能安于正定。他領悟到這些修法都不是正道、不是正智、不是正見,不能滅苦,不能成佛。因此,他恢複正常的飲食,放松身心,于菩提樹下,培養正念正知,安住于正定,以強大的覺性觀察自己的身心、觀察緣起,終于成佛了。他發現這條道路後,開始指導衆生滅苦。甚至在家衆也都可以滅苦了。

  12. 佛法上有關因果的道理,稱作「緣起」。那麼,如何觀察緣起以體會生死的流轉過程呢?佛陀所說的流轉的十二緣起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段經文所說的是流轉的緣起,共有十二個因果的鏈子: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順著這十二個,前一個是後一個的緣。也就是說,由于無明、無知的存在,造作種種身心的行爲,並使識與名色、六處依次受到影響;在內外六處的接觸下,生起了感受;由于對感受的愛、取,造作出新的行爲稱作「有」;由于這個行爲産生了「生」與「老死」。在這一個因果的鏈子中,很明顯的,只要我們有「無明」存在著,生老病死的痛苦就無法避免了。因此,要想滅苦,依據緣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無明」滅掉。如何滅除無明呢?就要以「明」來對治,也就是要以覺性來對治。

  13. 因此,要由緣起的還滅過程來滅苦,佛陀說: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

  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這段經文所說的是還滅的十二緣起。將因果鏈子的根源「無明」滅除,那麼整個生死之苦就滅除了。也就是說,在內外六處接觸的當下,就要有強的覺性,不再生起無明,不再執著身心爲「我」或「我所有」,因而滅除後續對受的愛取與執著,如此後續的生死之苦就不産生了。佛陀對阿難說:「緣起是甚深、甚深的。」因此,我們不要只用理性的思辨,以爲因果的道理很簡單。應該透過親身的體驗去掌握它,也就是要好好的練習動中禅,將覺性或「明」培養起來,以強大的覺性看清身心的實相,那麼,一切甚深的道理就了如指掌了。

  14. 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在佛經上歸結爲: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前句是說:前面的因緣有了,後面的果就會産生;後句是說:前面的因緣沒有了,後面的果就不産生了。因此,在禅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當下的因緣處理好,後面的果是依據前面的因緣來決定的。正念動中禅訓練我們要覺知根塵接觸的當下,在觸時,就要明。要能夠站在「明」,而不是站在「暗」或無明。因能夠明,果就能夠明。如此把因處理好,好的果自然就會到來。這是遵循著大自然的因果法則。因此,只要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那麼,在根塵接觸時,你將能親身體悟緣起的甚深道理。

  15. 有的學員問:爲什麼只談覺性,不多談一點「無常、苦、無我」?

  要知道,「無常、苦、無我」是我們要體驗的東西,並不是談談而已,當我們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時,當下將清清楚楚的看到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因此,在禅修時,我們把力氣擺在培養當下的覺性。

  16. 有的學員問:昏沈睡眠一來,就立刻改變姿勢,將之趕走,很有效。那麼,妄念一來我就改變姿勢,好不好?

  如果這樣,你就隨妄念而起舞了。昏沈與妄念的對治方法是不一樣的。當妄念來時我們不壓抑它們,也不跟隨它們,我們仍然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強烈的情緒來時也一樣,激動而流淚時也如此,當下仍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你就能超越情緒、超越感受。不要給感受或感覺欺騙了:有的人剛去洗手間尿尿回來,一下子又感覺想尿尿,你是否就要立刻去洗手間?「感覺」是不可靠的,常會欺騙我們,因此,我們要以覺性來處理,要站在覺性這一邊,而不是隨著感覺跑。如何超越情緒、感覺和妄念呢?答…

《生活中的禅修 11-3 正念動中禅第叁日法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