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動中禅第四日法談

  11-4 正念動中禅第四日法談

  五根五力、四食、四谛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的練習,我們的覺性逐漸增加了,自己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的時間愈來愈長了。妄念、雜念來來回回的生起滅去,不管是好的念頭、壞的念頭、長的念頭、短的念頭、有念頭、沒有念頭,我們不在乎它們,我們只是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動時知道動,停時知道停,我們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在增長著,我們開始走在正道之上,一步一步往滅苦的目標前進。要記得正法的特色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也就是說,正法是此世就可證實的,是隨時隨地都可練習的,是大家都可以來看的,是引導我們走向滅苦的,是自證自知的。現在透過動中禅的訓練,我們確實體驗到隨時隨地只要我們覺知自己的動作,我們當下就沒有痛苦的生起,我們的內心自然的呈現安詳,並且自然生起智慧去處理當下生起的問題。正法是沒有什麼秘密的,是公開歡迎大家來看、來體驗的。

  2. 在動中禅的訓練過程中,你很清楚的看到了貪、瞋、癡這叁毒的運作。每當你的心一離開你的動作,當下就是無明,就是癡。當你的心離開你的動作並且卷入快樂的念頭中,貪愛就産生了。當你的心離開你的動作並且卷入不快樂的念頭中,瞋恨就産生了。因此,在舊有的習性中,我們將許多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無意義的貪瞋癡之中而不自覺。現在經由禅修的訓練,我們已體會到,能將心念擺在覺知肢體的動作上,那麼,當下就是「明」,當下就沒有貪、瞋、癡的生起。這就是我們開始擺脫舊有的習性的起點。我們也開始體會到,每當覺性持續如煉的那一段時刻,是我們真正安詳的一刻,只要再延續下去,必然會達到滅苦的標的。我們有了這種體會與信心。

  3. 現在經由體驗,我們對正法所生起的信心,就比單單依靠聽聞所生起的信心更爲深入了。對佛陀、對正法、對僧衆,對這叁寶生起了更深入的信心,這稱做「信根」。我們自然更努力去實踐正法,更努力于培養自己的覺性,這種努力是自動自發的,是對正法的深切體會而發出的努力,不斷精進用功,這就是「精進根」。不斷的去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以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這就是「念根」。使覺性持續不斷,如同鏈子,沒有散亂,這就是「定根」。在延續不斷的覺性中,自然看清身心的實相,這種由修行所生的智慧,就是「慧根」。以上所說的信、精進、念、定、慧,在佛法上合稱做「五根」。經由動中禅的訓練,我們培養了五根。

  4. 有的學員問:正念動中禅所修的定,是剎那定、近行定或其他的定?

  我們所修的是正定,是自然的定,並不需要給予其他的名稱。當你的覺性持續如煉時,心無散亂,沒有妄念的生起,這便是自然的定,此時眼耳仍自然的運作著,內心敞開而覺性不斷,這種定是貫穿到行住坐臥之中的。以這種定可以自然的生起智慧。有叁種智慧:聽聞而來的,稱做「聞慧」,經推理思考而來的,稱做「思慧」。實修所産生的如實的智慧,稱做「修慧」。經由動中禅的訓練,在持續的覺性下所産生的智慧就是「修慧」。這種修慧可以看清身心的實相並滅除痛苦。

  5. 將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不斷的培養,不斷的均衡發展,到了更純熟的階段,就稱做「五力」。五根與五力的內容是一樣的。

  6. 在禅修中培養「正念」「正知」是一個核心的重點。正念與正知是分不開的,可將二者合稱做「覺性」。「正念正知」是,對當下的對象清清楚楚,能夠如實的覺知當下的對象;在覺知時,內心很輕松、很安詳。將這種覺知持續不斷,就成爲正定。以這種正定,進而就能生起「修慧」。因此,「念」「定」「慧」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

  7. 整個動中禅的訓練,開始是覺性,中間是覺性,最後也是覺性。在佛法的實踐上,這是「初善」、「中善」及「後善」,是一條通往圓滿覺性的大道。

  8. 禅修時,我們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完全斷食,而應保持在中道上。佛陀說:

  「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何等爲食?食有四種,一段,二觸,叁思,四識。」

  這意思是說:一切衆生都依賴食物而活著。廣義的食物有四種,第一種是段食,就是我們分幾餐用口吃食物,來養活色身,第二種是觸食,是指依靠接觸而成長,例如雞蛋在孵化時期,依靠母雞體溫的輸入而成長。第叁種是思食,是指依靠內心的希望而使生命延續,這是一種意業,例如非常渴的人,見到遠方的水,仍能撐下去而不死。以上叁種食物要依靠著心識才能存在,因此,第四種的食物,就是識食。衆生之所以輪回生死,就是因爲對這四食有所執著。

  9. 要如何看待這四種食物呢?佛陀要我們對所吃的食物,不可以生起絲毫的貪愛之心,就好象在荒漠上處在絕境的旅人,不得已要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樣。因此,每當用餐時,我們必須提高醒覺,不可以貪口腹之欲,而要覺知自己肢體及口腔的動作,以覺性來用餐。同樣的道理,對于觸食,也要提高警覺,每當「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也就是根塵相接觸,而生起感受時,都要清楚明白,不可以執著感受而生起貪瞋,否則就像被剝皮的牛一樣,它所有的接觸都是痛苦。因此,要以強而有力的覺性來守護我們的根門。對「思食」也要提高警覺,因爲人們常在期待的心理下,心有所求不斷受苦,因此,它就像無煙的小火,一不小心就會把整個街道都燒毀了。因此,要以強而有力的覺性來守護我們的起心動念。對于識食,也同樣要提高警覺,因爲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運作,一直在進行著,在不斷的認知過程中,提供給上述叁種食物活動的場所,因此,對識食要處理好,否則就會日夜承受到像叁百只矛、叁百支槍來刺身體的痛苦。如何處理好呢?還是要以強的覺性來觀照,達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如此,才不産生後續的貪瞋等煩惱。

  10. 有的學員問: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要知道,禅修的重點是培養我們的覺性,在覺性的觀照之下,我們知道自己要如何適當的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因此,當素食能使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就素食。今日南傳國家僧衆的食物,是由在家衆供養,出家衆知道適當的取食,以維持自己的色身,實行過午不食。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說的,在飲食時要有覺性,不可以生起執著的心理,要如食子肉一樣的心情來食用。要有覺性,食量才能適中,不要太飽,也不要斷食。

  11. 佛陀時期,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叫做「波斯匿王」,長得身體肥胖。有一天,波斯匿王吃完豐富的早餐後,坐車到祗樹給孤獨園聆聽佛陀說法。他全身冒汗,氣喘喘的來到佛陀跟前,聽沒幾下子,就開始點頭,猛打瞌睡。他對佛陀說:

  「我吃完早點後,身體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訴他:

  「過量的飲食,會使身體不舒服。」

  接著建議他安排一位專員,在每次用餐前就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減少食量,身體就會健康而苗條。」

  波斯匿王很聽話,便安排了一位專員。幾個月下來,果然國王減肥成功,變得精力充沛,行動迅速,聽經不再遲到,而且整堂課都能保持覺性,下課時充滿法喜。那位專員也被加了薪。後來,波斯匿王證得了預流果的聖位,具足了「四證淨」,也就是具足了對佛的淨信、對法的淨信、對僧的淨信以及聖戒成就。

  12. 經過禅修的體驗,大家已可分別出兩種情況的心,第一種是散亂的心,第二種是穩定的心。一個尚未經過禅修訓練的人,他的心是散亂的,每當妄念生起,他的心就跟著跑了。他沒有覺性,他看不到念頭的來源。他的心跟著妄念跑,就像一個脆弱的人跟著別人走一樣。

  13. 一個好好受過禅修訓練的人,他的心是穩定的,他能夠帶有覺性來思考。一顆穩定的心,帶有覺性,不會受外界的幹擾。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具有信心。

  14. 事實上,每個人只有一顆心。因此,我們要把自己散亂的心訓練成穩定的心。經由練習,我們可以使困難的變得容易。不練習,則會使容易的變成困難。

  15. 如果不練習,一個人散亂的心,將會無止盡的散亂、徘徊,沒有終止的一天。但是,若練習,就會有終止的一天。要想終止,就要培養我們的覺性。大家來到這兒,沒有其他的事,只是練習。不用講話,不用交談。也不用分析,不用解釋。只要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覺性圓滿時,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答了。

  16. 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你的散亂心就會變成穩定的心。變成穩定的心後,你能面對艱難的工作,並完成它。散亂的心則不能完成艱難的工作,因爲會生起厭煩或無聊感的心理。因此,我們要耐心的培養覺性,訓練出穩定的心。

  17. 用嘴巴向大家解說是一回事,你自己的親身體驗是另一回事,這是你自己的工作。因爲真理不能只用語言來了解,要親身去體會。經由練習,你將以內心的慧眼看到真理。不斷地練習,你必將成功,你的心將由散亂變成穩定,由脆弱變成堅強,由仿徨變成安詳。這就是生命的目標。

  18. 人們不知如何將散亂的心,變成穩定的心,因爲不知道方法。佛陀的出世,就是爲了教導出培養覺性的方法。用這方法,你的內心不再往外散亂,而是滿足于安住在內。當你有了覺性,你會有自信,即使別人不相信你,你的內心依舊平穩,不會被情緒所晃動。你也能夠獨處,因爲你自己已成爲自己的歸依處。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覺性,你所擁有的是一顆散亂的心,那麼,即使你處在人群中,你仍將感到孤單,感到沒有依靠。一個內心散亂的人,一直都在找伴侶,找其他的人。如果你想要擁有一顆穩定的心,就要好好培養自己的覺性。這是佛陀所教導的。

  19. 因此,要勤奮的、努力的培養自己的覺性,手動時,知道動。手停時,知道停。當覺性…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動中禅第四日法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