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动中禅第四日法谈

  11-4 正念动中禅第四日法谈

  五根五力、四食、四谛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觉性逐渐增加了,自己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的时间愈来愈长了。妄念、杂念来来回回的生起灭去,不管是好的念头、坏的念头、长的念头、短的念头、有念头、没有念头,我们不在乎它们,我们只是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动时知道动,停时知道停,我们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在增长着,我们开始走在正道之上,一步一步往灭苦的目标前进。要记得正法的特色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也就是说,正法是此世就可证实的,是随时随地都可练习的,是大家都可以来看的,是引导我们走向灭苦的,是自证自知的。现在透过动中禅的训练,我们确实体验到随时随地只要我们觉知自己的动作,我们当下就没有痛苦的生起,我们的内心自然的呈现安详,并且自然生起智慧去处理当下生起的问题。正法是没有什么秘密的,是公开欢迎大家来看、来体验的。

  2. 在动中禅的训练过程中,你很清楚的看到了贪、瞋、痴这三毒的运作。每当你的心一离开你的动作,当下就是无明,就是痴。当你的心离开你的动作并且卷入快乐的念头中,贪爱就产生了。当你的心离开你的动作并且卷入不快乐的念头中,瞋恨就产生了。因此,在旧有的习性中,我们将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贪瞋痴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经由禅修的训练,我们已体会到,能将心念摆在觉知肢体的动作上,那么,当下就是「明」,当下就没有贪、瞋、痴的生起。这就是我们开始摆脱旧有的习性的起点。我们也开始体会到,每当觉性持续如炼的那一段时刻,是我们真正安详的一刻,只要再延续下去,必然会达到灭苦的标的。我们有了这种体会与信心。

  3. 现在经由体验,我们对正法所生起的信心,就比单单依靠听闻所生起的信心更为深入了。对佛陀、对正法、对僧众,对这三宝生起了更深入的信心,这称做「信根」。我们自然更努力去实践正法,更努力于培养自己的觉性,这种努力是自动自发的,是对正法的深切体会而发出的努力,不断精进用功,这就是「精进根」。不断的去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以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这就是「念根」。使觉性持续不断,如同链子,没有散乱,这就是「定根」。在延续不断的觉性中,自然看清身心的实相,这种由修行所生的智慧,就是「慧根」。以上所说的信、精进、念、定、慧,在佛法上合称做「五根」。经由动中禅的训练,我们培养了五根。

  4.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所修的定,是剎那定、近行定或其他的定?

  我们所修的是正定,是自然的定,并不需要给予其他的名称。当你的觉性持续如炼时,心无散乱,没有妄念的生起,这便是自然的定,此时眼耳仍自然的运作着,内心敞开而觉性不断,这种定是贯穿到行住坐卧之中的。以这种定可以自然的生起智慧。有三种智慧:听闻而来的,称做「闻慧」,经推理思考而来的,称做「思慧」。实修所产生的如实的智慧,称做「修慧」。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在持续的觉性下所产生的智慧就是「修慧」。这种修慧可以看清身心的实相并灭除痛苦。

  5. 将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不断的培养,不断的均衡发展,到了更纯熟的阶段,就称做「五力」。五根与五力的内容是一样的。

  6. 在禅修中培养「正念」「正知」是一个核心的重点。正念与正知是分不开的,可将二者合称做「觉性」。「正念正知」是,对当下的对象清清楚楚,能够如实的觉知当下的对象;在觉知时,内心很轻松、很安详。将这种觉知持续不断,就成为正定。以这种正定,进而就能生起「修慧」。因此,「念」「定」「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7. 整个动中禅的训练,开始是觉性,中间是觉性,最后也是觉性。在佛法的实践上,这是「初善」、「中善」及「后善」,是一条通往圆满觉性的大道。

  8. 禅修时,我们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完全断食,而应保持在中道上。佛陀说:

  「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何等为食?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

  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依赖食物而活着。广义的食物有四种,第一种是段食,就是我们分几餐用口吃食物,来养活色身,第二种是触食,是指依靠接触而成长,例如鸡蛋在孵化时期,依靠母鸡体温的输入而成长。第三种是思食,是指依靠内心的希望而使生命延续,这是一种意业,例如非常渴的人,见到远方的水,仍能撑下去而不死。以上三种食物要依靠着心识才能存在,因此,第四种的食物,就是识食。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对这四食有所执着。

  9. 要如何看待这四种食物呢?佛陀要我们对所吃的食物,不可以生起丝毫的贪爱之心,就好象在荒漠上处在绝境的旅人,不得已要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样。因此,每当用餐时,我们必须提高醒觉,不可以贪口腹之欲,而要觉知自己肢体及口腔的动作,以觉性来用餐。同样的道理,对于触食,也要提高警觉,每当「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也就是根尘相接触,而生起感受时,都要清楚明白,不可以执着感受而生起贪瞋,否则就像被剥皮的牛一样,它所有的接触都是痛苦。因此,要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守护我们的根门。对「思食」也要提高警觉,因为人们常在期待的心理下,心有所求不断受苦,因此,它就像无烟的小火,一不小心就会把整个街道都烧毁了。因此,要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守护我们的起心动念。对于识食,也同样要提高警觉,因为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运作,一直在进行着,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提供给上述三种食物活动的场所,因此,对识食要处理好,否则就会日夜承受到像三百只矛、三百支枪来刺身体的痛苦。如何处理好呢?还是要以强的觉性来观照,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如此,才不产生后续的贪瞋等烦恼。

  10. 有的学员问: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要知道,禅修的重点是培养我们的觉性,在觉性的观照之下,我们知道自己要如何适当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因此,当素食能使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就素食。今日南传国家僧众的食物,是由在家众供养,出家众知道适当的取食,以维持自己的色身,实行过午不食。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在饮食时要有觉性,不可以生起执着的心理,要如食子肉一样的心情来食用。要有觉性,食量才能适中,不要太饱,也不要断食。

  11. 佛陀时期,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长得身体肥胖。有一天,波斯匿王吃完丰富的早餐后,坐车到祗树给孤独园聆听佛陀说法。他全身冒汗,气喘喘的来到佛陀跟前,听没几下子,就开始点头,猛打瞌睡。他对佛陀说:

  「我吃完早点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诉他:

  「过量的饮食,会使身体不舒服。」

  接着建议他安排一位专员,在每次用餐前就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减少食量,身体就会健康而苗条。」

  波斯匿王很听话,便安排了一位专员。几个月下来,果然国王减肥成功,变得精力充沛,行动迅速,听经不再迟到,而且整堂课都能保持觉性,下课时充满法喜。那位专员也被加了薪。后来,波斯匿王证得了预流果的圣位,具足了「四证净」,也就是具足了对佛的净信、对法的净信、对僧的净信以及圣戒成就。

  12. 经过禅修的体验,大家已可分别出两种情况的心,第一种是散乱的心,第二种是稳定的心。一个尚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他的心是散乱的,每当妄念生起,他的心就跟着跑了。他没有觉性,他看不到念头的来源。他的心跟着妄念跑,就像一个脆弱的人跟着别人走一样。

  13. 一个好好受过禅修训练的人,他的心是稳定的,他能够带有觉性来思考。一颗稳定的心,带有觉性,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具有信心。

  14. 事实上,每个人只有一颗心。因此,我们要把自己散乱的心训练成稳定的心。经由练习,我们可以使困难的变得容易。不练习,则会使容易的变成困难。

  15. 如果不练习,一个人散乱的心,将会无止尽的散乱、徘徊,没有终止的一天。但是,若练习,就会有终止的一天。要想终止,就要培养我们的觉性。大家来到这儿,没有其他的事,只是练习。不用讲话,不用交谈。也不用分析,不用解释。只要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觉性圆满时,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

  16. 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你的散乱心就会变成稳定的心。变成稳定的心后,你能面对艰难的工作,并完成它。散乱的心则不能完成艰难的工作,因为会生起厌烦或无聊感的心理。因此,我们要耐心的培养觉性,训练出稳定的心。

  17. 用嘴巴向大家解说是一回事,你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另一回事,这是你自己的工作。因为真理不能只用语言来了解,要亲身去体会。经由练习,你将以内心的慧眼看到真理。不断地练习,你必将成功,你的心将由散乱变成稳定,由脆弱变成坚强,由仿徨变成安详。这就是生命的目标。

  18. 人们不知如何将散乱的心,变成稳定的心,因为不知道方法。佛陀的出世,就是为了教导出培养觉性的方法。用这方法,你的内心不再往外散乱,而是满足于安住在内。当你有了觉性,你会有自信,即使别人不相信你,你的内心依旧平稳,不会被情绪所晃动。你也能够独处,因为你自己已成为自己的归依处。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觉性,你所拥有的是一颗散乱的心,那么,即使你处在人群中,你仍将感到孤单,感到没有依靠。一个内心散乱的人,一直都在找伴侣,找其他的人。如果你想要拥有一颗稳定的心,就要好好培养自己的觉性。这是佛陀所教导的。

  19. 因此,要勤奋的、努力的培养自己的觉性,手动时,知道动。手停时,知道停。当觉性…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动中禅第四日法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