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动中禅第四日法谈▪P2

  ..续本文上一页强大后,你将体会到身心五蕴都是苦的。不只是一般的苦受,才是苦,手的一动一停也都是苦。这就是「苦谛」。你也将看清心中来来回回的无明妄念,这些都是「集谛」,这些都是痛苦的来源。无明妄念的灭除就是「灭谛」。时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以培养觉性,就是「道谛」。你将依次体会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这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称做「四圣谛」或「四谛」。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便是为了体悟四圣谛。经由不断的练习,这些真理就呈现出来了。

  20.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好好的体会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这四种圣谛,都是在我们身心之内的,不要在身心之外去寻找真理,要以强的觉性来看清自己。

  21. 有两种暗。一种是「黑的暗」,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不快乐的感受生起了,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考试落榜了,这些就是黑的暗。碰到「黑的暗」,我们都知道只好忍痛去承受它们,熬过它们。第二种是「白的暗」,表面看起来是白的,其实内在是暗的。例如,全身生起快乐的感受,一切事情都春风得意,考试上榜了,这些都是「白的暗」。为什么是「白的暗」呢?因为你得意忘形了,你趾高气昂了。你称心如意之下,不知不觉忘了你自己了,你的觉性不见了,你的贪爱生起了,饱暖思淫欲了,这便是「白的暗」。同样的道理,在修行中,「黑的暗」易躲,「白的暗」反而会淹没了你。当你的内心充满狂喜时,当你的内心呈现无比的宁静时,你不知不觉就粘上去,拔不出来了。当你有一天冒出许多智慧,过去所学都融会贯通了,有一鼓热劲想昭告天下,你认为你到达涅槃的目的地了,你忘了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了,你认为你已拥有所要的一切了。这便是「白的暗」。

  22. 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心性是本来清净的。在禅修过程中,当你到了「名色阶段」,以大的觉性偶而一瞥心性的本净,固然是一个鼓励,但是根深蒂固的无明习性,此时会以各种面貌来欺骗你,让你以为你已到达目的地了,使你不知不觉又走回头路。因此,要小心的、谦虚的、继续不断的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当禅修者到达名色阶段时,有许多知识会生起,如果禅修者执着于这些知识,他就不能再进步。他会忘了自己,他会以这些知识为傲,他想去教导别人。有经验的禅师会指导他继续觉知自己的动作,他就能往前进步。因此,要记得,觉知自己肢体动作是我们的安全岛。自己独修时,若能回到这个安全岛就不会有问题。

  23. 众生都有佛性。但是每人的根器有所不同。每人的无明习气也不同。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经历了结婚、生子,而后出家修行,六年后成佛了。他的无明习气少,因而能够自证自悟而成佛。他的无明习气就像一个瓶子里所装的略受污染的水,一倒就出来了。而我们的无明习气就像一个瓶子里所装的非常粘而脏的油。我们要将它倒出来,除了倒拿着瓶子,还要一直不停的摇晃。同样的道理,我们想将我们根深蒂固的三毒烦恼去除,我们就要不断的练习动中禅,不停的移动手脚,如此才容易将觉性迅速的培养起来,如此才容易灭除三毒烦恼。因此,要勤于移动肢体,不要静坐不动。有的人不想动,因为他觉得静静的坐着,是多么的宁静安详,但是,他不知不觉已执着于宁静而未察觉。这种对宁静的执着,也是解脱道上的大障碍。执着于宁静时,内心已生起微细的贪爱。有贪爱的生起,必然会得到痛苦,因此,他仍然处生死轮回中,他被「白的暗」遮住了。

  24. 有的学员问:在做手的动作时,觉得手上有气;在经行时,觉得气脉舒畅,舒服无比,并且觉得身上运行的气可以用来帮助别人治病,这样好不好?

  先要了解,要能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或内心的病拔除,才能真正的帮助别人。动中禅要我们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灭苦,因此,对于身体上的气不去管它,不要随之起舞。如果你将注意力移到气的流动或舒畅的感受,那么,它们将更是千变万化以吸引你的注意,让你产生贪瞋的心理,不知不觉间,你的觉性就中断了,你忘了当下你肢体的移动。因此,你必须努力回到觉知动作上,不要使觉性中断,这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的觉性持续如炼时,当下自然就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这些气、这些感受及妄念的真实面目,而且超越了它们,得到真正的解脱。

  25. 有的学员已掌握到动中禅的要领,轻松愉快的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由于太简单了,便问道:

  「这么简单吗?」

  是的!禅修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从开始的第一步,到灭苦的终点,就是一直这样修下去、这样走下去。不用怀疑。途中呈现的各种景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不管好的或坏的,都不要在意它们,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就对了,觉性会去处理所有的问题。人们喜欢复杂的东西,把简单的也都复杂化了。人们喜欢卷入妄念、情绪、感受之中,备尝种种的痛苦而未察觉是自己惹来的。因此,我们要把复杂的简单化:单纯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用觉性去面对千奇百怪的一切而不卷入其中。以觉性超越一切的情绪、一切的感受、一切的爱憎。这就是我们所要走的路。

  26.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郊区的一个果园里,住着一位比丘,名字叫做「伊估达那」。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所教的偈颂,但是彻底体会其中的道理。每次他读完这个偈颂,果园的树神们就热烈的鼓掌称赞。

  有一次,两位博学多闻,并且常常说法的比丘,带着一群徒弟经过这个果园,问伊估达那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人来听法吗?他说:果园的树神都会鼓掌称赞。因此,这两位比丘便在园中说法,舌粲莲花,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但说完后,果园里却是静悄悄的,连树叶落地的声音也没有。

  他们就请伊估达那说法。他一读完这个偈颂,园里一如往常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并且大声叫好。

  这两位比丘的徒弟们认为这些树神偏心,对伊估达那比较友好,因为他所讲的根本就很平常,不如他们师父的精彩。佛陀听到了这件事,就对弟子们说:

  「比丘们!我不认为听了许多经典常常说法的人,就一定精通佛法。相反的,虽然听得不多,却能体会真理,经常保持正念的人,才是真正精通佛法的人。」

  从佛陀的开示,我们知道法的核心在于亲身体证,要能一直保持觉性,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受用到佛法,并且真正护持着佛法。

  27.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首先,经由动中禅的不断练习,我们培养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和五力。我们也对四食以及四圣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也能觉察出自己的心是散乱的心或是稳定之心。我们也要觉察到痛苦与快乐都会遮住我们内心的光明,我们要超越它们。要警觉到痛苦与快乐的感受是二种暗。为了去除我们根深蒂固的散乱习气,我们要不断的觉知动作,就像将又脏又粘的油从瓶中倒出来一样,要不断的摇动,一直到将它们完全倒出来。

  28.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倾倒出自己不良的习气。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动中禅第四日法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