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動中禅第四日法談▪P2

  ..續本文上一頁強大後,你將體會到身心五蘊都是苦的。不只是一般的苦受,才是苦,手的一動一停也都是苦。這就是「苦谛」。你也將看清心中來來回回的無明妄念,這些都是「集谛」,這些都是痛苦的來源。無明妄念的滅除就是「滅谛」。時時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以培養覺性,就是「道谛」。你將依次體會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這四個真理。這四個真理,稱做「四聖谛」或「四谛」。因此,動中禅的訓練,便是爲了體悟四聖谛。經由不斷的練習,這些真理就呈現出來了。

  20. 經由動中禅的訓練,好好的體會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這四種聖谛,都是在我們身心之內的,不要在身心之外去尋找真理,要以強的覺性來看清自己。

  21. 有兩種暗。一種是「黑的暗」,這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不快樂的感受生起了,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了,考試落榜了,這些就是黑的暗。碰到「黑的暗」,我們都知道只好忍痛去承受它們,熬過它們。第二種是「白的暗」,表面看起來是白的,其實內在是暗的。例如,全身生起快樂的感受,一切事情都春風得意,考試上榜了,這些都是「白的暗」。爲什麼是「白的暗」呢?因爲你得意忘形了,你趾高氣昂了。你稱心如意之下,不知不覺忘了你自己了,你的覺性不見了,你的貪愛生起了,飽暖思淫欲了,這便是「白的暗」。同樣的道理,在修行中,「黑的暗」易躲,「白的暗」反而會淹沒了你。當你的內心充滿狂喜時,當你的內心呈現無比的甯靜時,你不知不覺就粘上去,拔不出來了。當你有一天冒出許多智慧,過去所學都融會貫通了,有一鼓熱勁想昭告天下,你認爲你到達涅槃的目的地了,你忘了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了,你認爲你已擁有所要的一切了。這便是「白的暗」。

  22. 衆生都有佛性。衆生的心性是本來清淨的。在禅修過程中,當你到了「名色階段」,以大的覺性偶而一瞥心性的本淨,固然是一個鼓勵,但是根深蒂固的無明習性,此時會以各種面貌來欺騙你,讓你以爲你已到達目的地了,使你不知不覺又走回頭路。因此,要小心的、謙虛的、繼續不斷的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當禅修者到達名色階段時,有許多知識會生起,如果禅修者執著于這些知識,他就不能再進步。他會忘了自己,他會以這些知識爲傲,他想去教導別人。有經驗的禅師會指導他繼續覺知自己的動作,他就能往前進步。因此,要記得,覺知自己肢體動作是我們的安全島。自己獨修時,若能回到這個安全島就不會有問題。

  23. 衆生都有佛性。但是每人的根器有所不同。每人的無明習氣也不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經曆了結婚、生子,而後出家修行,六年後成佛了。他的無明習氣少,因而能夠自證自悟而成佛。他的無明習氣就像一個瓶子裏所裝的略受汙染的水,一倒就出來了。而我們的無明習氣就像一個瓶子裏所裝的非常粘而髒的油。我們要將它倒出來,除了倒拿著瓶子,還要一直不停的搖晃。同樣的道理,我們想將我們根深蒂固的叁毒煩惱去除,我們就要不斷的練習動中禅,不停的移動手腳,如此才容易將覺性迅速的培養起來,如此才容易滅除叁毒煩惱。因此,要勤于移動肢體,不要靜坐不動。有的人不想動,因爲他覺得靜靜的坐著,是多麼的甯靜安詳,但是,他不知不覺已執著于甯靜而未察覺。這種對甯靜的執著,也是解脫道上的大障礙。執著于甯靜時,內心已生起微細的貪愛。有貪愛的生起,必然會得到痛苦,因此,他仍然處生死輪回中,他被「白的暗」遮住了。

  24. 有的學員問:在做手的動作時,覺得手上有氣;在經行時,覺得氣脈舒暢,舒服無比,並且覺得身上運行的氣可以用來幫助別人治病,這樣好不好?

  先要了解,要能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或內心的病拔除,才能真正的幫助別人。動中禅要我們以強而有力的覺性來滅苦,因此,對于身體上的氣不去管它,不要隨之起舞。如果你將注意力移到氣的流動或舒暢的感受,那麼,它們將更是千變萬化以吸引你的注意,讓你産生貪瞋的心理,不知不覺間,你的覺性就中斷了,你忘了當下你肢體的移動。因此,你必須努力回到覺知動作上,不要使覺性中斷,這是最重要的。當我們的覺性持續如煉時,當下自然就能夠清清楚楚的看清這些氣、這些感受及妄念的真實面目,而且超越了它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25. 有的學員已掌握到動中禅的要領,輕松愉快的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由于太簡單了,便問道:

  「這麼簡單嗎?」

  是的!禅修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從開始的第一步,到滅苦的終點,就是一直這樣修下去、這樣走下去。不用懷疑。途中呈現的各種景色,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不管好的或壞的,都不要在意它們,只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就對了,覺性會去處理所有的問題。人們喜歡複雜的東西,把簡單的也都複雜化了。人們喜歡卷入妄念、情緒、感受之中,備嘗種種的痛苦而未察覺是自己惹來的。因此,我們要把複雜的簡單化:單純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用覺性去面對千奇百怪的一切而不卷入其中。以覺性超越一切的情緒、一切的感受、一切的愛憎。這就是我們所要走的路。

  26. 佛陀時期,在舍衛城郊區的一個果園裏,住著一位比丘,名字叫做「伊估達那」。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所教的偈頌,但是徹底體會其中的道理。每次他讀完這個偈頌,果園的樹神們就熱烈的鼓掌稱贊。

  有一次,兩位博學多聞,並且常常說法的比丘,帶著一群徒弟經過這個果園,問伊估達那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人來聽法嗎?他說:果園的樹神都會鼓掌稱贊。因此,這兩位比丘便在園中說法,舌粲蓮花,滔滔不絕,如長江大河。但說完後,果園裏卻是靜悄悄的,連樹葉落地的聲音也沒有。

  他們就請伊估達那說法。他一讀完這個偈頌,園裏一如往常地響起熱烈的掌聲,並且大聲叫好。

  這兩位比丘的徒弟們認爲這些樹神偏心,對伊估達那比較友好,因爲他所講的根本就很平常,不如他們師父的精彩。佛陀聽到了這件事,就對弟子們說:

  「比丘們!我不認爲聽了許多經典常常說法的人,就一定精通佛法。相反的,雖然聽得不多,卻能體會真理,經常保持正念的人,才是真正精通佛法的人。」

  從佛陀的開示,我們知道法的核心在于親身體證,要能一直保持覺性,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受用到佛法,並且真正護持著佛法。

  27.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作一個總結。首先,經由動中禅的不斷練習,我們培養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和五力。我們也對四食以及四聖谛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著,我們也能覺察出自己的心是散亂的心或是穩定之心。我們也要覺察到痛苦與快樂都會遮住我們內心的光明,我們要超越它們。要警覺到痛苦與快樂的感受是二種暗。爲了去除我們根深蒂固的散亂習氣,我們要不斷的覺知動作,就像將又髒又粘的油從瓶中倒出來一樣,要不斷的搖動,一直到將它們完全倒出來。

  28.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好好的傾倒出自己不良的習氣。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生活中的禅修 11-4 正念動中禅第四日法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