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確的修行 9-3 定的危險

  9-3 定的危險

  

  1. 「定」能給禅修者帶來許多的害處或益處,你不能說它只會帶來其中的一種。對于一位沒有智慧的人,它是有害的,但是,對一位有智慧的人,它能帶來真正的利益,它可以引導他到內觀。

  

  2. 對禅修者最大的傷害是禅那,也就是深而持續甯靜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的安詳。有安詳的地方,就會有快樂。一有快樂,對快樂的執著和執取就會生起。禅修者會不想審察任何其他的東西,他只想耽溺在那快樂的感覺。當我們已修行了一段長時間,也許就會熟練于很快進入這種定。只要我們開始注意我們的禅修對象,心就進入甯靜,並且我們不想出來觀察任何東西。我們只陷于那快樂之中。對一位練習禅修的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危險。

  

  3. 我們要利用「近行定」。于此,我們進入甯靜,而後,當心足夠甯靜時,我們出來觀察較外層的心理活動。以一顆甯靜的心來觀看外層會生起智慧。這點難以理解,因爲它幾乎像一般的思考和想象。當思考存在的時候,我們會認爲心並不甯靜,但是,那個思考實際是在甯靜中生起的。有審察存在著,但它不會幹擾甯靜。我們提起思考,以便審察。這兒,我們提起思考來檢查,不是毫無目標的思考或想象;它是從一顆安詳之心生起的東西。這叫做「在甯靜中覺知」和「在覺知中甯靜」。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思考和想象的話,心就不會安詳,它會受到幹擾。可是,我不是在談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種從安詳的心所生起的感覺,它叫做「審察」。智慧是在這兒生起的。

  

  5. 因此,有正定和邪定。邪定是指心進入甯靜,而完全沒有覺知。一個人可以坐二小時甚至整天,但是心卻不知道它在哪裏或發生了什麼,它什麼都不知道。只有甯靜,如此而已。就好象一把磨利了的刀,我們卻不使用一般。這是一種無知的甯靜,因爲這裏沒有多少自我的覺知存在。禅修者也許會認爲他已經到達了究竟,因而不再去尋求其他的東西。在這層次,「定」成爲一個敵人,因爲沒有對與錯的覺知,智慧就無法生起。

  

  6. 有了正定,不論達到什麼層次的甯靜,都會有覺知,會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這就是能夠引生智慧的定,他不會迷失在其中。禅修者對這點要好好了解。沒有覺知,你不能前進;從頭到尾都必須要有它。這種定是沒有危險的。

  

  7. 你也許會想利益是從何處生起的,智慧是如何從定生起的?當正定已培養了,智慧在一切時候都有機會生起。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碰到所觸或意經驗到法,在所有的姿勢中,心住于那些根塵實相的全然覺知中,而不去揀擇。在任何姿勢中,我們全然地覺知快樂與不快樂的生起。我們將這兩者都放下而不去執著。這就叫做「正確的修行」,這存在于所有的姿勢中。「所有的姿勢」這幾個字並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它們也指「心」,也就是它在一切時中都擁有對實相的正念和正知。當「定」已正確地培養,智慧就這樣生起。這叫作「內觀」,也就是對實相的認知。

  

  8. 安詳有兩種:粗的和細的。從「定」産生的安詳是粗的一種。這心安詳時,就有快樂。于是心就把這個快樂當作安詳。但是,快樂與不快樂都是「有」和「生」,在這兒是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因爲我們仍執著于它們。因此,快樂不是安詳,安詳也不是快樂。

  

  9. 另一種的安詳是從「慧」而來的。在這兒我們不會將安詳與快樂混淆,我們知道能夠審察並了知快樂與不快樂的心才是安詳。從智慧中所生起的安詳並不是快樂,而是那看見快樂與不快樂實相的東西才是安詳,對這些狀態不起執著,心超越于它們之上,這才是所有佛法修行的真正目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