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確的修行 9-1 正確的修行

  9-1 正確的修行

  

  1. 你們心中都要記住,修行是不容易的。去訓練別的東西不會那麼困難,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心卻是難以訓練的。世尊已訓練了他自己的心。心是重要的東西。身、心系統裏的每件東西,都集中到這顆心。眼、耳、鼻、舌和身接收到感覺,並將它們送到心,心是所有其他感官的監督者。因此,訓練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已好好訓練,那麼,一切問題便都解決了。如果還有問題存在,那是因爲這顆心仍然有疑惑,不懂得與真理一致。這就是爲什麼還有問題存在。

  

  2. 體會到這一點,你們都完全准備好要練習佛法了。不管行、住、坐、臥,無論在哪兒,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你們已好好准備了。它們都在那兒,就好象「法」早就在那兒。「法」是無所不在的東西。就在這兒,在陸地或在水中,無論在那兒,法一直就在那兒。法是圓滿而完整的,只不過是我們的修行尚未圓滿而已。

  

  3. 雖然如此,訓練卻是困難的。爲什麼困難呢?困難是由于有「欲望」。如果你們沒有欲望,你們便不會去修行。但是,如果你們由于欲望而修行,你們就見不到法了。你們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你們不想修行,便不可能去修行。爲了真正去修行,首先你們必須想要修行。不管前進或後退,你都遇到「欲望」;這就是爲什麼以往的修行者說,修行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4. 如果你們不修行,你們就不能了解法。坦白地說,只讀它或研究它,你們是不能懂得法的。或者,雖然懂得它,但是你們的了解仍然是有所欠缺的。譬如,這兒的這個痰盂,每個人都知道它是一只痰盂,但是卻不完全知道這痰盂。爲什麼不完全知道呢?如果我稱呼這只痰盂爲鍋子,你們會怎麼說呢?假設每次我須要它時我說:「請拿那只鍋子過來!」那必然會使你們困惑。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你們並不完全知道痰盂。如果你們知道,那就不會有問題,你們只會單純地拿起那個東西遞給我,因爲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痰盂。你們了解嗎?它是一只痰盂,是由于世俗,這個世俗被國內各地所接受,因此,它便是痰盂了。但是,並沒有任何真實的「痰盂」存在。如果有人想稱它爲鍋子,它就是一只鍋子。它可以是你們所叫的任何什麼。這就稱作「概念」。如果我們完全知道痰盂,縱使有人稱它爲鍋子,也不會有問題。不管別人叫它什麼,我們都不會受到幹擾,因爲我們並不昧于它的真實性質。這就是知法的人。

  

  5. 修行爲什麼如此困難而費力呢?因爲有「欲望」。只要我們一坐下來禅修,我們就想變得安詳。如果我們不想找到安詳,我們就不禅坐,我們就不去修行。只要我們一坐下,我們就要安詳立刻出現在那兒,但是想要心甯靜,反而製造了混亂,使我們感到不平靜。事情就是這樣。因此,佛陀說:「勿因欲望而言,勿因欲望而坐,勿因欲望而行…,你無論做什麼,勿以欲望而做。」欲望意即想要。如果你們沒有欲望去做某件事,就不會去做它。當我們的修行到了這一點,我們會變得很沮喪。我們如何能修行呢?只要我們一坐下,就會有欲望在心啊!

  

  6. 假設我們到市場買了一些椰子,當我們帶它們回家時,有人問:

  「你買那些椰子做什麼呀?」

  「買它們來吃!」

  「殼也要吃嗎?」

  「不吃!」

  「我才不信,如果你不吃這些殼,爲什麼也買了它們?」

  

  7. 好,你要怎麼說呢?你要如何回答他們的問題呢?我們帶著欲望在修行。如果我們沒有欲望,我們就不會修行。帶著欲望修行是「愛欲」。你要知道以這個方式審察可以使智慧生起。例如,這些椰子:你連殼也要吃嗎?當然不是!那麼,你爲什麼要攜帶著它們呢?因爲丟掉它們的時刻還沒到!它們將椰肉、椰汁包在內部,是很有用的。如果吃完了椰肉、椰汁,你把這些殼丟掉,那就沒問題了。

  

  8. 我們的修行也像這樣。佛陀說:「勿因欲望而行,勿因欲望而言,勿以欲望而食。」行、住、坐或臥,無論什麼,勿以欲望而做。這個意思是,做而不執著。就像從市場買椰子,我們不吃這些殼,但卻還不是丟棄它們的時候,我們先保留它們。修行就是這樣。「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就像一顆椰子,肉、皮和殼都在一起。我們買椰子時,我們買整顆。如果有人指責我們吃椰子殼,那是他們的事,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

  

  9. 智慧是我們每個人要爲自己尋找的東西。我們要不急不緩地去見到它。我們該怎麼做呢?要不急不緩地到那兒!走得太急或太慢都不是好方法。

  

  10. 但是,我們都沒有耐心,我們都很急。只要我們一開始,我們就想沖到終點,我們不想留在後面。我們想要成功。一旦決心禅修,有的人沖得太過頭。他們點香、禮拜,並且發誓:「只要這柱香還沒完全燒完,我便不起坐,即使倒下或死去,無論什麼,我甯願死在禅坐上!」他們發過誓後開始禅坐。他們一開始坐,魔衆便從四面八方來襲。他們才坐一會兒,便想著這柱香必然燒完了。他們張開眼睛窺一下「哦,還要很長的時間!」

  

  11. 他們咬緊牙根,又坐了一下子,感覺到熱、慌亂、激動、混亂,到了最後關頭,他們認爲「現在,總該燒完了吧!」又窺了一下「哦,不!甚至一半還不到!」

  

  12. 叁番兩次,仍未燒完,因此,他們幹脆放棄,生悶氣,坐在那兒恨著自己,「我實在太差了,我真是無藥可救!」他們坐著恨自己,感到毫無希望。這樣只會引起挫折和障礙,這就稱作「瞋蓋」。他們不能責怪別人,因此只好責怪自己。爲什麼會這樣呢?都是由于「欲望」。

  

  13. 事實上,並不須要經曆所有那些。專注的意思是,不執著地專注;不是使自己在內心打『結』的專注。

  

  14. 但是,我們讀過有關佛陀生平的經典,他如何坐在菩提樹下,對自己下定決心:「只要我還未到達無上正覺,即使血枯了,我也不從此坐起來!」

  

  15. 在書本裏讀到這些,你可能也想自己試一試,你要像佛陀一樣做。然而,你卻沒有考慮到你的車子只是小小的一輛。佛陀的車子是一輛真正的大車,他能開一次就到達。以你的極小的小車,怎麼可能一次就到達呢?那是不同的情況的。

  

  16. 我們爲什麼會那樣想呢?因爲我們太極端。有時我們走得太緩,有時又太急。這平衡點可真難找。

  

  17. 現在,我只是從經驗來談。以前,我的修行正像這樣。修行是爲了超越欲望,但是,如果我們不欲求,我們能修行嗎?我在這裏困住了。以欲望去修行是痛苦的。我不知道該做什麼,我迷惑了。而後,我體會到,平穩的修行是重要的事。要前後一貫地修行。他們稱這個爲「在一切姿勢中前後一貫的修行」。持續精煉這修行,不要讓它變成災禍。修行是一回事,災禍是另一回事。大多數的人通常都製造災禍。當他們感覺懶散時,他們不耐去修行;當他們感覺精力充沛時,他們才修行。過去的我就是這樣的。

  

  18. 現在你們大家問問自己,這樣對嗎?當你感覺好時才修行,而不是當你感覺不好時,這樣遵循了法嗎?一直修行嗎?它與教導一致嗎?就是這樣,使修行不能前後一貫。

  

  19. 不管你覺得喜歡或不喜歡,你應該同樣地修行:這就是佛陀如何教導的。大多數的人在修行前都要先等待好心情,當他們感覺不喜歡時,他們不管修行了。他們只能這樣。這就稱作「災禍」,而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不管快樂或抑郁,你都修行;不管容易或困難,你都修行;不管熱或冷,你都修行;就是這樣一直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臥,你要有意繼續平穩地修行,使你的正念在一切姿勢中前後一貫。

  

  20. 起先想,似乎你要站和走的時間一樣久,走和坐的一樣久,坐和躺的一樣久。我試過,但卻做不到。

  

  21. 但是,如下這樣做是可能的:只要考慮到「心」。要擁有正念(憶持力)、正知(自我覺知)、正慧(全面的智慧),這個你可以辦到。這才是真正值得修行的東西。這意思是,站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走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坐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躺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如此前後連貫。這是可能的。我們將「覺知」放在我們的行、住、坐、臥所有的姿勢之中。

  

  22. 重要的修行是「道迹」。什麼是道迹呢?它單純地就是我們行、住、坐、臥的不同活動,以及做其他事,這是身的道迹。而心的道迹是:在今日的課程裏,你感覺到多少次情緒低落呢?你感覺到多少次情緒高昂呢?有任何顯著的感覺嗎?我們必須像這樣地知道自己。既然已看到那些感覺,我們能放下嗎?有什麼我們不能放下的,我們必須處理它。當我們看到我們仍然無法放下某些特別的感覺時,我們必須以智慧檢查它,找出原因處理它。這就是修行。例如,當你感到熱心時,要修行;當你感到懶惰時,也要試著繼續修行。如果你無法「全速」持續,那麼至少以半速去做。不要一直懶散,浪費時日而不修行。那樣做將導致災禍,而不是一位修行者的方式。

  

  23. 我聽到有的人說:

  「啊,今年我真的不行。」

  「爲什麼?」

  「我整年都在生病,我一點也不能修行。」

  

  24. 哦!如果他們不能修行,當死亡臨近時,他們還能修行嗎?如果他們感覺舒適,你想他們會去修行嗎

  不,他們只會迷失在快樂當中。如果他們痛苦,他們仍然不會去修行,他們迷失在痛苦裏。我不知道何時人們才會想到,他們要修行了!

  

  25. 我們必須培養我們的修行,這意思是說,不管你快樂或不快樂,你必須同樣地修行。如果你正感覺舒適,你應該修行;如果你感覺有病,你也應該修行。

  

  26. 不要去想:「啊!今天太熱了!」或「今天太冷了!」或「今天…」。不管這日子像什麼,它就…

《正確的修行 9-1 正確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