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住念觀法 第一篇 理論 7-1-8 八、不善根:惡行的根源

  

  7-1-8 八、不善根:惡行的根源

  八、不善根:惡行的根源(無明煩惱)

  有叁個不善根:貪、瞋、癡。愛(喜歡)是一種貪,而憎(不喜歡)是一種瞋。愛與憎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

  貪、瞋、癡一般被當作是煩惱,但事實上是不善根。在這些不善根之下共有十種煩惱-貪有叁種,瞋有叁種,癡有四種。每一組不善根的第一個煩惱即是不善根本身-因此貪、瞋、癡也是煩惱。

  有叁種煩惱:

  第一種是粗顯的煩惱:如身業和口業。

  第二種是心的煩惱(蓋):如妄想心。

  第叁種是潛伏的煩惱:

  「潛入覺受中的煩惱,如「你」在坐,「你」感覺是「你」在坐-而非色身,這就是潛伏的煩惱。」

  實相般若的作用就是去除煩惱,不管它是從何處生起的。

  煩惱的朋友是快樂,而他的敵人就是苦,快樂使智慧忘記了苦的事實。煩惱像一個盜賊,要逮到他,必須知道他的巢穴。而且你必須知道他長得什麼樣子(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特性和他長得什麼樣子的話,你怎麼可能斷除煩惱呢?)你也要知道他什麼時候在家。煩惱有六個巢穴:眼、耳、鼻、舌、身、意。

  煩惱和智慧都可以命令心要求身去做他們想做的事。煩惱說「我們去散散步吧」也就是去找樂子。智慧知道坐姿疼痛命令色身「變換姿勢,走路治苦」這是智慧正確地運作-因爲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

  壹、第一種煩惱─粗顯的

  這種是可以用戒律降伏的煩惱,諸如殺、盜等。戒律可以去除這種煩惱。

  貳、第二種煩惱─障礙(蓋)

  這是想到一個憎恨的人、妄想、厭惡、或諸如想要教導別人修四念住等等,定可以降伏這種煩惱。如果蓋太強就會變成行動-粗顯的煩惱,而且潛伏的煩惱惑也會轉成妄想-蓋。

  心的煩惱(蓋)有五種:

  1) 想到過去或未來的欲樂(貪欲)。

  2) 對過去或未來的事生氣或煩亂(瞋恚蓋)。

  3) 心跑到別的地方-妄想(慌張或憂慮等)(掉舉蓋)。

  4) 修行的時候想睡,懈怠或憂慮(昏沈蓋)。

  5) 疑:疑佛、疑法、疑僧。懷疑修法-這是不是滅苦的正確方法等等(疑蓋)。

  參、種叁種煩惱─潛伏的

  這是微細的煩惱,像癡(邪見)。唯有實相般若能斷除這種潛伏的煩惱,如果斷除了第叁種煩惱,第一、第二種煩惱也就斷除了。

  要在煩惱生起之處滅除煩惱,例如,我們妄執痛的是「我」-但痛的卻是色身。因此我們以觀照是色身苦的方式,在色身上斷除邪見。但要把看和聽當作是心的作用,因爲我們很容易妄執爲「我」在看、在聽,因此要在我們心中斷除這種煩惱(邪見)。「心在看」、「心在聽」是實相-以事物的本來面目或自然的真實狀態來看待他們-實相。

  對于這種修法,修行者的任務是斷除執著和厭惡(貪和瞋)。有些修法要「坐著超越」疼痛,直到疼痛完全消除;這樣的修法會造成執著,而且會産生妄執我們是「有我的」或是可以主宰的錯誤觀念,因爲我們可以坐著超越疼痛,而使疼痛消失。

  妄想心也是一樣的,如果修行者想要控製妄想心,他是想要專注或平靜,這就是貪。如果修行者無法控製妄想,就會起瞋心。妄想啓示我們心是無法控製的-無我的。妄想是心-它不是「我」在打妄想,而是心(心王)在打妄想。

  禅觀時出現的幻像或符號,諸如閃光、幻覺等也是一種煩惱,他們會使你偏離當下。他們並不是毗婆奢那的所緣,而且暗示出已經偏定了。同樣的,輕安和舒適的感覺也是偏定的現象。走路或運動是減少偏定現象的好方法。

  如果修行者修奢摩他的話,是無法見到煩惱的特質,因爲奢摩他只能降伏貪和瞋。

  錯誤修行動機可能會是一種煩惱。如果一個人修行是要滅苦、了生死的話,這種動機是正確的。但如果一個人修行是爲了其他理由,諸如想成就等等,這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堅忍地修習禅定-即使這是一種善法-他也不能滅苦的。

  肆、善惡和無記

  Kusala的定義是一種「善」或「熟練」的狀態。

  Akusala是不善或不熟練。

  Abyakata(無記)是非善非惡:介于中間的或中性的(色身、涅槃和異熟心是無記性的例子)。色身是無記的,因爲色身是無知無覺的。

  異熟心是無記的,因爲異熟心是無分別的-非善非惡。修毗婆奢那般若觀照「心在聽」時,心沒有攀緣或分別現實的聲音,這即是異熟心的一個例子。

  唯作心也是無記的,唯作心意即無作識,是阿羅漢的心態。

  涅槃也是無記的,因爲涅槃是道心和果心的所緣,而道心和果心都是出世間法-非善非惡。

  善法有兩種:1) 生死輪回。2) 斷生死輪回(不再有身心)。

  1) 生死輪回的善法:

  戒(戒律)定(奢摩他修法、禅定) 慧(世間的智慧)

  2) 斷生死輪回的善法:

  戒(八聖道)定(八聖道)慧(八聖道)

  戒、定、慧可以引導我們體證四聖谛(見智階;或奢摩他/毗婆奢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